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区分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的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西方近年来的后殖民主义法律论述。通过比较研究,认为中国的法治理论要把“普世价值”作为一种启示而不是模式,要寻找中国的法治经验;应把“人权”、“主权”置于各自论域,摒弃人权、主权“高于”对方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自问世以来,迅即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理论热点.然而,“后殖民主义”一词的涵义却模糊不清.要对其词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对“后殖民主义”有无连字符的名称、是时间概念还是历史状况、以及与新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对“后殖民主义”词的历史语义学考察表明,其词义由于多种因素的介入不断发生变化,充满了多义性、变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3.
从拉康“镜像说”解读“他者”的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者”是西方文学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术语,频繁应用在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中。“他者”的建构源自对拉康的“镜像”心理分析,主要是研究驻康理论中‘‘他者”的多重阐释和“他者’’与言说主体的构建关系。  相似文献   

4.
“他者”是后现代翻译理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文化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都对“他者”进行过不同的阐释。文化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后殖民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弱势东方;而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女性自身。列举并评析几种代表性的“他者”论述,藉以透视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变过程,这对于当前语境下如何正确对待“他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处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时,中外英文媒体在翻译策略上均采用“异化”法,致使“中国英语”在媒体上大量出现。传媒翻译领域的“中国英语”现象具有深厚的传播学背景。“中国英语”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就传播中国文化而言,它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根据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国英语”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意义,它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文化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6.
数据殖民主义是对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殖民现象的概括性描述,其主要通过利用数字平台和网络设备实现对用户的全方位剥削。在西方左翼学者提出的资本主义批判范式中,数据殖民主义与信息政治学具有某种理论关联性,如二者都把“信息”当作其理论建构的基本要素,在对数字平台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上具有相近的看法,尤其强调建立开放共享平台的重要性,这为二者的对比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立足信息政治学考察数据殖民主义需要厘清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信息政治学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变革的“元叙事”来夯实自身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数据殖民主义批判也需要从信息政治学中汲取数字时代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养料来拓展自身的理论深度和批判维度。  相似文献   

7.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来西亚”联邦。这个經过两年又四个月由美国支持、英国策划的新殖民主义产物“馬来西亚”,仅仅經过一年又十一个月的时間便开始分裂了。人們記得,前美国总統肯尼迪曾經把“馬来西亚”渲染为一个“为着人民的自由和幸福的利益而联在一块”的联邦。  相似文献   

8.
沃勒斯坦与“世界体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点”。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增长时期,摆脱了西方殖民主义统治的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努力探寻和摸索本国的现代化道路,它们致力于本国社会变迁的实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一些西方的社会科学家纷纷展开研讨,著书立说,发表见解,于是一门探讨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问题的理论便应运而生。这一旨在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变迁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被称之为“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自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太空小说”是她最重要的文学创作之一,这个系列小说塑造了正面的殖民帝国形象,描绘了上帝一样的殖民者.为了美化殖民主义,“太空小说”中用了三大谎言:1.殖民活动是先进社会对落后社会进行援助,通过“和谐共生”以帮助殖民地发展;2.通过提供教育与培训提高殖民地人民的文化水平,促进殖民地经济与文化发展;3.殖民活动符合自然法则,对落后地区进行殖民是“必需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莱辛的殖民者身份,她在小说中表达了对殖民活动的理解与肯定,同时也完全显露了她的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拉美文坛并轰动世界的现代派文学流派。由于其民族与文化的多元性,加拿大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方沃土。除跨文化这一特征外,加拿大魔幻现实主义还由于其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历史印迹而富有后殖民主义特征。此外,加拿大文学起步晚却发展快,加拿大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中不懈展开的实验性探索又赋予加拿大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论文在概述魔幻现实主义和剖析加拿大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基础上,归纳出加拿大魔幻现实主义三方面的显著特征,并进而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全球主义与区域主义是上世纪 80年代尤其是冷战后同时发展的重要国际关系现象 ,学术界对两者关系主要有“冲突论”、“兼容论”、“过渡论”三种看法。出现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区域主义的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区域主义的初始内涵是民族主义的体现和放大 ,经过旧区域主义和新区域主义 ,封闭性的区域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等不同阶段对区域主义内涵的改造 ,其当代内涵与全球主义日益接近。新帝国主义披着全球主义外衣为殖民主义张目 ,对区域主义造成一定冲击 ,我们在推进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同时 ,应坚决反对新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2.
台湾地区“宪政改革”的特点是:建立了所谓的“总统集权制”;逐渐背离“一中”原则。尽管经过7次“修宪”,台湾地区现行“完政”秩序中仍然存在“一个中国”的基本结构,这是国家统一的希望和基础。台湾地区从民主化进程一开始就存在着“宪政困境”:在国家统一之前,以台湾地区居民所拥有的部分“制宪权力”进行“宪改”,属于“违宪”,不具备合法性。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坚持所谓“台湾是主权国家”,这个“宪政困境”无解。“公投入宪”尽管设置了未来“修宪”的高门槛,但为“台独”分子彻底毁弃“一中”原则提供了可能性,这就是危险之所在,有可能会将台湾地区的“宪改”引向歧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台湾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所谓以“违宪审查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宪政改革”,至2001年“大法官”作成“释字第530号解释”方才将“最高审判机关”确定为“司法院”的改革目标。2013年,“司法院”提出“大法官审理案件法修正草案”,拟从“大法官”组织的“法庭化“,便捷“人民声请释宪”等方面改革“违宪审查制度”,试图通过落实1999年“司法改革会议”结论和“释字第530号解释”的意旨,强化“违宪审查制度”的司法审判性质和个案救济功能。但“宪法法庭”仍然无法对个案中人民权利进行积极、直接的救济,是为该草案最大遗憾。长远来看,回复至“司法院为最高审判机关之制宪本旨”是未来我国台湾地区“违宪审查制度”改革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百家争鸣”是毛泽东于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时隔35年之后,邓小平为什么又强调“不争论”呢?就“百家争鸣”与“不争论”的关系,邓自强在1994年9月20《深圳特区报》撰文认为,“百家争鸣”是繁荣科学研究、理论研究的必由之路;而“不争论”并不是针对科学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15.
目前社会上“洋”名称到处泛滥,这被视为是“文化殖民主义”现象的重要表征之一。 那么,“洋”招牌,“洋”商标创造者们的初衷是什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大书特书洋味儿十足的名称?他们对“文化殖民主义”的提法作何感想?对此《经济日报》记者在北京繁华的商业地段西单和新街口,做了一番随机采访,现将其采访内容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理论的先驱是一批旅居西欧的非洲知识分子 ,他们在 2 0世纪 5 0、6 0年代对殖民主义给殖民地遗留的问题进行思考。 2 0世纪 80、90年代 ,后殖民主义成为流行世界的文化思潮。作为后殖民主义的原创性理论 ,主要包括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文化霸权”理论 ;斯皮瓦克的“边缘中心化”理论 ;霍米·巴巴的“含混矛盾的杂糅”、“文化差异性发布”、“第三度空间”理论。后殖民理论呈现出复杂性、理论对抗性和两重性的特点 ,但其文化贡献和社会意义非常明显 :对“欧洲中心论”文化立场的批判、东方民族的文化建设和民主进程的推进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之一,在其鸿篇巨制《文化的定位》中他提出了“混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后殖民理论话语中消解文化霸权和两级对立的有效策略。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其文化身份呈现出显著的“混杂性”。在长达40余年的文学生涯里,休斯在其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将黑人的民族身份与“美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文化身份混杂起来,书写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他的作品也呈现出这种“混杂性”,这一相似之处表明巴巴和休斯在探寻少数族裔文化发展的出路之时,都有着包容的心态:他们坚持多重文化身份,倡导以边缘的繁荣实现对中心的消解,以最终达到各种文化之间真正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8.
中亚社会的“俄罗斯情结”始于俄罗斯的中亚殖民主义进程,是“俄罗斯化”政策的结果。中亚社会的俄罗斯化,使得中亚社会的发展中增加了俄罗斯民族文化与情感因子,已成为影响中亚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共谋发展的“上海精神”及其实践活动,以及俄罗斯与中亚之间的各种一体化机制,是中亚人应对时代变革和地区共同问题所做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奈保尔是一位通过大量作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英语作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奈保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分析他作为一位“流放”的知识分子在这部小说中和现实中的文化心理,同时通过与赛义德等其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观点的比较,阐述奈保尔的文化世界观,即西方的先进文化不一定总是表现为殖民性,积极的“流放”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第三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20.
“洋”商标漫天飞,“洋”店名四处见……“洋”味四溢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习见的现象。对此,有人将其视为文化殖民主义的表现,有的则愤怒地斥之为崇洋媚外。所谓“文化殖民主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它的成因是什么?对此我们又该采取什么对策……对于这些问题,《经济日报》于10月20日和11月3日分别刊载了记者采访一些作家和学者时的发言。这些发言各展己见,为我们深入透视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少启发,现摘要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