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老子的思想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問題。这个問題不仅在当前引起了許多学者的爭論,而且在过去也影响了許多学者对于老子学說的看法。在历史上,韓非子是距离老子的时代比較近的,他研究过老子的书,著有“解老”“喻老”两篇专門說明老子学說的著作。关于什么是“道”?韓非子在“解老”中說道: 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韓非子在“解老”中认定“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又說:“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足见韓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  相似文献   

2.
莱布尼芘是西欧早期資产阶級革命时期哲学的认識論中唯心主义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他的认識論观点,是以他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单子論”的理论原则为依据,在和洛克的唯物主义經验論的斗爭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洛克的巨著《人类理智论》,詳細地論証了弗兰西斯。培根所开创而为霍布斯所系統化了的唯物主义經驗論的原則,并对以笛卡儿为其主要創导者的唯理論观点如“天賦观念”等学說进行了批判和駁斥,因此成为唯物主义經验论的一部代表作。虽然洛克的唯物主义是很不彻底的,包含着许多唯心主义或二元论、不可知諭的因素,并且到后来也有越来越向唯理論观点靠拢或甚至投降的傾向,但他的主要观点是唯物  相似文献   

3.
賈誼(公元前200—168年)是汉朝初年最大的哲学思想家和杰出的政論家。作为一个政論家,賈誼站在地主阶級的立場,討論了有关維护地主阶級政权的根本問題,并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他的《治安策》对于巩固地主阶級的統治起了重大的作用,成为后来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哲学思想家,買誼继承并且发展了老子和稷下唯物派的唯物主义思想。这表現在他所作的《道德說》(《新书》卷8。以下引文依卢文弨校本)。这篇論文,以前人都忽視了,以致其中的錯字很多,有些地方不甚可解。但就其可解者看起来,这是汉初一篇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这篇論文可能是贾谊十几岁时候作的。这篇論文开始就說:“德有六理。何谓六理?曰: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  相似文献   

4.
一、問題的提出列宁在《談談辯証法》这篇著名的論文中深刻地阐明了“把辯証法应用于反映論,应用于认識的过程和发展”的馬克思主义原理,他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綫(也就是說,不是沿着直綫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圓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綫。”列宁特别以人的哲学认識为例,指出了这种认識上的圆圈,他认为,近代哲学认識发展的圓圈可以設想为:  相似文献   

5.
据《法国托马斯主义》杂志1963年1~3月号介紹說,作者著书的目的是想“把讀者引导到一个法学和哲学相遇的領域中去”。介紹說,作者只打算让讀者大略看到有那么一个“文化循环”。他并指出在这方面有三个基本问题:邏輯问题(关于法学的概念和它的定义);本体論问題(法学基础,它的来源和价值);非本体論问題(使用的方法等)。他的这个意見是很好的,不过按照三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理念論”的批判,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和理論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过去所有的資产阶級哲学家和哲学史家都設法歪曲或抹煞它。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一书中以二、三百頁的篇幅不厌其煩地談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許多方面,但关于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論”的批判,却只写了几行,并沒有提及这个批判的真正意义,所以列宁在《哲学笔記》中指責他說: “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在其对柏拉图的理念的批判中)破坏唯心主义基础这一点胆怯地避而不談。”  相似文献   

7.
书刊简讯     
法国《哲学研究》1962年第一期介紹說,这是一本集中談論海德格尔的本体論的小册子,对于那些想对这位哲学家作一了解的法国讀者来說頗有用处。本书主要談論以下几个问題:Ⅰ“存在的问題”,Ⅱ“在世界上存在”,Ⅲ“存在本身”,Ⅳ“存在和存在者”,所有的論述都环繞着“存在”这个概念。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时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哲学战线上,正在开展着一場新的激烈的論战,这就是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論战。这是一場坚持唯物辯证法同反对唯物辯证法的斗爭,是两种世界观即无产阶級世界观同資产阶級世界观的斗爭。主张事物的根本規律是“一分为二”的,站在唯物辯证法一方;主张事物的根本規律是“合二而一”的,站在反唯物辯证法一方。論战的双方陣线分明,針鋒相对。这是当前国际国內尖銳复杂的阶級斗爭在意识形态上的一种反映。这場論战,如果从5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艾恒武、林青山同志的《“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9.
一在胡適的文學思想中,最使人迷惑的是他所謂“歷史進化的文學觀念”。這是他在“五四”期提倡白話文的理論武器,他在嘗试集自序中就說:“這個觀念是我的文學革命論的基本理論”;也是他長期解釋中國文學歷史的主要依據,他在白话文學史的引子中說:“我們現在研究這一二千年的白話文學史,正是要我們明白這個歷  相似文献   

10.
一、井田制度的存在,當無問題 胡适“井田辨”的批判文化买办胡適曾在其所著“井田辨”中毫无根据地做了一个假設的大前提,一再否认井田制度的存在。他說: “井田的均产制乃是战国时代的烏托邦。战国以前从來沒有人提及古代的井田制。孟子也只能說‘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这是烏托邦。”他为了从材料上推翻井田制,并且把凡是可以論証井田制度的文献材料,都一一加以否定說: “周礼是偽书固不可信。王制是汉朝博士造的,自然曾受了孟子以后的井田論的  相似文献   

11.
1957年,我写了“秦汉間的系詞‘是’”一文(見“中国語文”57年2月号),論定先秦时代已經有了系詞的“是”。“中国語文”編輯部轉来王力先生对于这篇文章的意見:“說先秦时代有系詞‘是’,我总是不相信……伹赵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他的意見应該得到尊重”。王先生这种堅持已見而又尊重別人看法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法律哲学諸问題”是一本篇幅不很多的法律专題研究著作,討論有关法律哲学上的几个问題。著者在本书中公开地承訊丁傳統邏辑——指的是三段論法——在司法裁判程序中的局限性和不足,虽则他与现实主义者不同,仍然給傳統邏辑在法律思想中留下了地位。本书开头就談了一些研究方式。在北欧国家中流行的这类法律科学,著者称之为“信条論”(dog-matics);据著者說,这是某些根据若干特定方向而假  相似文献   

13.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开創者。他的哲学思想是曹魏政权日趋腐化时期,门閥士族地主阶級的世界观。他是中国哲学史上影响較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王弼吸取了两汉神学目的論与唯物主义自然論斗爭失敗的教訓,开始抛弃了神学的外衣,借用自然論的詞句作掩飾,从各个方面論証精神性的本体是万物的根本。他虽不公开講“神”,实际上,他的本体,就是雕鏤得比較精致的“神”,或者說,是“神”的代用品。王弼以后,許多重要的、欺騙性较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基本上都不再采用有神論的形式,而是通过精致的哲学理論形式以傳播唯心主义ㄐ闹饕逋ü臀ㄎ镏饕宓亩窢?变得更狡猾了,这一变化是从王弼开始的。王弼提出了一系列的哲学范疇,如本末、动靜、有无,他把問題集中到:有没有比客观具体事物更根本的“体”存在,王弼对于这个問题做了明确的、唯心主义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知难行易”学說是孙中山的认识論,这是孙中山长期革命斗爭中总結出来的。因为革命屡次遭到失敗,他試图从理論上探討革命失敗的原因,为革命解决正确的认识論,从而爭取革命胜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但革命果实却被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軍閥篡夺了去,国家被分割得四分五裂,人民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像孙中山所說:“夫去一滿洲之专制,轉生出无数强盜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文学說》。《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04頁)。当时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反动派公开抵制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而有些革命党人也在强大的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面前畏縮不前,紛紛与反  相似文献   

15.
一在“就业利息和貨币通論”一書中,凱恩斯指出“本书分析的最終目的,乃在发現何者决定就业量”。按照凱恩斯看来,他在理論上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說明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以及它們变动的因素。在凱氏的这本书中,常常把产量与就业量并提,他认为,在他所作的假定下,就业量一經决定,产量也就随之决定。所謂总产量将增大,据他看来,也不外就是說企业将在同量资本设备上,僱佣较大量的劳力。所以,可以依靠就业量的变动来测定产量  相似文献   

16.
夢的实質     
一、飞灵魂論和素朴唯物生义对于夢的不同理解恩格斯說:“在远古的时候,人們还沒有关于自己的身体構造的任何概念,还不能解释夢的时候,就有了一种观念,以为他們的思惟或烕觉并不是他們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什么特殊的东西——灵魂的活动,这种灵魂居留在人的身体以內,在人死后就离开身体了”。在“人們还不能解释夢的时候”,的确容易把夢的現象与灵魂的概念联系起来,这就产生了关于夢的极端唯心主义的、灵魂論的理解。根据灵魂論的观点,夢被理解为“神遊”,或者說得更直截些,“灵魂活动”的形式之一。根据这种观点,就把作夢說成是“神人交际”的特殊場合。例如古代帝王的“輔  相似文献   

17.
这本研宄马克思主义知识論的书一开头就說,大多数西方哲学家都不把马克思主义认真地当做一种哲学;这本书所支持的那种观点认为,大体說来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是一个粗糙而朴素的体系。戴弗萊斯还說,研究这样一个“在所有共产党控制的国家即在全人类三分之一人口中都感到需要的”体系,是重要的事。簡略地說,戴弗萊斯认为,马克思主义者自己所接受和使用的有两种标准:(1)邏辑明了性和一貫性的“形式”标准;(2)撇开經济或政治利益,对每个人是或应当是明白的“实貭”标准。关于第一种标准,  相似文献   

18.
克雷斯托夫(D.Christoff)著《自由的研究》(1957,220页)是研究价值哲学的。自由本来可以說就是沙特(Sartre)的“为我”的属性或本貭,但这样的表述在存在主义者的語言中是矛盾的,所以最好还是把自由看做动态的自我从其本貭中解放出来的手段。由于大陆哲学具有这种动力作用的自由观,无怪乎作者談解放此談自由更加感觉有味了。“解放”一詞就指着价值締造的过程,选用这个詞就是要避免“創造价值”一类预期理由的术語。著者在价值論上虽非典型的客观主义者,但他也沒有因为决不会完  相似文献   

19.
本书所根据的德文版是1951年的第二版修訂本。美国柯尔(James L·Cole)在“哲学評論”中給这本书作了一个概括的說明:“本书……是对第一次大战后的欧洲哲学一本有条理的綜述,企图說明……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在解决20世紀哲学論上的优越性。作者把20世紀的哲学类别为六种基本的傳統: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生命哲学,現象学,存在主义,和形而上学。这个排列的次序是逐步上升的,每一种  相似文献   

20.
鲁迅论诗     
一魯迅曾一再說他“不懂詩”,对詩“外行”。虽然他在青年时代就写过詩,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更写过不少的詩,可是他后来却表白道:“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詩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詩——只因为那时詩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鬧,待到称为詩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这自然是自謙之詞。其实魯迅一生所留下的几十首诗,不論新旧,都有它的独特的风格,至今仍为大家所传誦。不过以魯迅的整个成就而論,詩并不占主要部分。“五四”以后,他也写过一些詩,毕竟是偶一为之。然而作为中国新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