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江峰  张瑞敏 《江汉论坛》2014,(5):126-129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其人类幸福思想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对其予以探讨,有利于直接地推论、切近生活地解读、清晰地呈现和与时俱进地转换、衍扩其人类幸福思想。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其人类幸福思想的理论架构中,现实交往的人是人类幸福的主体,生存实践的交往是通往自由与解放的人类幸福之路。"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是核心的现实交往理念,财富"普遍的交换"的人类幸福价值就在于"生产出完整的人",真正联合的自由交往,是人类幸福生存的理想化交往形式。  相似文献   

2.
从人学角度上讲,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异化劳动,而不是劳动本身。由于粗陋的共产主义和空想的共产主义不理解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它们的共产主义就必然是一种乌托邦。马克思认为,科学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和人类社会的归宿。  相似文献   

3.
虽然马克思所预想的世界历史与当代全球化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为分析当代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动力、机制和最终的方向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历史起点是资本主义,但其终点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4.
于晓权  赵红 《理论界》2009,(2):27-28
人的幸福问题是马克思伦理精神的主旨.马克思把实现人的幸福追求目标置于生活世界之中,从而为人的幸福之路寻求一条真正可靠的、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消除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现实要求。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异化劳动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现象,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防止和消除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7.
马克思认为异化既不是精神异化,也不是宗教异化,而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异化劳动表现为四重规定性;异化劳动起源于自发分工,是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而不是相反;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科学的揭示了人的本质,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点,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正确的解释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幸福问题是当代哲学的重大课题之一,阿伦特和马克思同时关注幸福问题。阿伦特在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中着重讨论了她的幸福思想,对于公共幸福的追寻导致了两次革命的结果判然有别。法国革命由解决生存必然性问题转而追求私人幸福的社会解放致使革命失败。美国革命与之相反,一直追求行动的政治自由使革命走向成功。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幸福理论与法国的社会问题如出一辙,都是面对生存必然性,在她看来这不是幸福而是不幸。马克思站在人类解放的立场上,从社会物质生产的角度诠释了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革命,认为以此为基础才能彻底消除贫困、消灭剥削阶级,使资本走向灭亡,解放全人类才指日可待,全人类幸福才是可能的。本文通过两位思想家的对话,站在马克思的视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回应了阿伦特对马克思幸福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的异化批判逻辑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1):47-52
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的建构呈现出清晰的异化批判逻辑。马克思对异化的阐释既蕴含了马克思对人与幸福本质疏离的深刻批判,也蕴含有马克思对幸福社会图景的启蒙性建构。异化概念成为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起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命运及其幸福疏离是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现实基础,扬弃异化是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现实主旨。在异化批判逻辑中,马克思既为我们呈现了人的应然生存样态和幸福社会图景,也为人类真正实现普遍幸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非常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具有革命性的社会生产力,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解放。马克思指出,科技发展具有两面性,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科技对人的异化。尽管当今社会与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其科技思想和科技异化理论仍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幸福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是人通过物质活动、精神活动创造出产品,反过来这些产品又变成对立的力量来支配和统治人本身,使得人原本所具有的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本质被压抑和扭曲。表现为劳动的异化导致劳动由乐生沦为谋生的手段;人的需要的异化导致价值失落和精神意识的异化,从而导致社会的冷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真正提升人的幸福感就必须做到: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人际交往,促进人际和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下基本规定性设想 :(1)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创造了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 ;(2 )消灭了一切私有制 ,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 ;(3)在消费品分配上实行“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的原则 ;(4 )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造成了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 ;(5)国家不再具有压迫工具的性质 ,只具有社会管理职能 ;(6 )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产品经济。这种社会主义不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而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梅林提出了青年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问题,后人承接了这一观点,但鲜有深入研究和具体论证。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受青年恩格斯的影响体现于一般经济哲学理念和具体经济哲学观点两个层面。青年恩格斯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关注国度与社会历史阶段、哲学倾向及价值(阶级)立场三个方面的转变。在具体经济哲学观点层面,马克思受益于青年恩格斯者可例证性地指列如下:质疑私有财产制度的合理性,指斥资产阶级经济学是无人经济学,提出两种和解的主张,首倡辩证的科学技术观及合乎人性的经济制度理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领域,青年恩格斯是启蒙者和领路人,马克思首先是受益者,其次才是扩展、深化和体系化者。  相似文献   

14.
时代、语境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到马克思(retum to Marx)、后马克思(post)、马克思之后(after)及超越马克思(beyond)是当下涉及到马克思的不同话题,这些不同话题从不同角度激发起人们重读马克思和再思考马克思的热情.这一趋势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变迁,并且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话题,广泛地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也是这些不同时代坐标下的马克思研究所难以回避的话题,一方面它涉及的仍然是方法论或存在论意义上的分歧(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不同思维方式带来的纷争(马克思学者之间);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变迁而带来的语境转换,这些话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结构变化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实践美学在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实践美学的特点就在于,它把实践美学全面地推向前进。这种前进,不仅表现在对以往实践美学的一些范畴、术语进行新的研究、拓展、开掘,而且也表现在把实践美学的基本思想观点运用到以往实践美学所没有来得及涉及的各种问题和相关领域,还表现在对实践美学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和实践美学思想进行重新整理、理解、诠释。新实践美学的这些新发展、新开掘、新研究,本期新实践美学研究专题中都有鲜明的反映。通过新实践美学的研究,希望可以丰富和活跃中国当代美学,让一个真正的多元共存、繁荣兴旺的美学研究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所做的各种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此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论述了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内在理路,即如何超越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最终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厘清这条路径的内容,将对人们看清当代人类的精神文化问题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兼及与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关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他把人类知识和活动三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其中,理论主要指求知自然的普遍原理的思想活动,实践主要指追求伦理德性和政治公正的行动,创制主要指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理论和实践都以自身为目的,是自由人从事的活动,创制则以其产品为目的而以自身为手段,主要是奴隶从事的活动。马克思的实践是亚里士多德的劳动和实践的结合,同时又与科学理论具有统一性,这是对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一次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激活了法国唯物主义的社会政治理念,使之实践化、世界化,并通过“实践”概念释放了共中共产主义的内蕴。“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命题是对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同时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哲学根源,创建了以主体的价值取向为中心的对世界的实践理解方式,深刻揭示了共户主义的哲学基础以及唯物主义哲学内蕴的共产主义趋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政治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内涵于马克思政治观点与政治主张中的伦理诉求及价值关怀.<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针对当时德国极为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写作了一系列政论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其中内涵着丰富的伦理诉求和价值关怀,从而形成了马克思早期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框架.其出发点是对社会贫苦阶层的道德同情和道义支持;其理论基础是通过哲学干预现实以实现社会政治生活的合理化;其主要内容为自由是人的本质,是判断国家制度善恶的标准,具体体现为国家、省等级会议(法律)、行政当局的应尽义务.  相似文献   

20.
思想的历史就是历史的思想,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它关照着所处自己时代人的“生存境遇”。马克思对现实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不像以往哲学家那种由哲学到哲学的独白式的复调,而是基于对现实社会问题即对市民社会的关注为解决问题的钥匙。鉴于此,以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为问题的切入点,来论析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所实现的双重变奏即由“哲学的批判”到“社会的建构”这一思想理路,并创建自己的唯物史观,同时也凸显出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