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教育不可忽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是道德的底蕴和依托,是人对自身的反思与价值的思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学科教育、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致使我国当代大学生存在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现象。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一是要加大人文课比例;二是促进“两课”与其他人文课程的互相渗透;三是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人文教育的目标及人文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文教育追求理想的人性,其根本宗旨是提升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力量。由于教育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培养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世界性和时代性的需求,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这关乎到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必须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并重,才能使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地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3.
在考察东西方“人文”原义的基础上,指出人文主义即人文学科,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括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认识、人与人平等互爱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人与社会协调平衡的认识等等。人文教育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践,包括理想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情感意志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美的教育等。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杂志 2 0 0 0年第 3期开展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科技创新”讨论。何中华认为 ,“科学”与“人文”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当二者相对而言时 ,科学作为人们在认知意义上把握世界的方式 ,属于认识范畴 ,人文指以信仰为特征的意义世界及其终极指向 ,它以超越理性认知为其特征 ,从而属于价值论论域。从陈述形式看 ,科学与人文体现了事实判断 (是 )与价值判断 (应当 )的分野。马来平认为 ,2 0世纪以来 ,科学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日常生活的主导和支配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此 ,科学更加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鉴于价值观对于人的活动的导…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涵义等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人文精神涵义等问题的认识尚有许多分歧或含混之处.文章分析了人的主要精神因素的不同作用及人文精神的人性基础影响,阐明了“人文精神是人类自觉弘扬人性与构建人格活动的一种意识反映与情怀流露”的重要观点;继后,探究了人文精神同人文主义、人文知识涵义的异同,朴素人文精神与典型人文精神的不同以及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分子的关系,提出与论证了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人类生活所追求的一种目的性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本文阐述社会学的“科学”和“人文”的双重性格。作者指出,尽管作为科学的社会学具有学术和社会现实价值,但社会学学科的价值,不局限于这种工具性。社会学的科学理性的精神,本身是一种人文思想,而社会学的人文性及其在“位育”中的重要作用,又说明社会学研究要注意培养深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发掘文化的宝藏。文章特别关注如下论题:(1)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论述,对于社会学概念形成的参考意义:(2)精神世界在社会形成中的作用;(3)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社会构成的过程;(4)“意会”对于文化理解的重要性等。从这些论题出发,文章还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探讨了现代社会学缺史的文明史研究对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 “科学精神”与 “人文精神”的含义, 指出人们对这两种精神的作用存在着误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中性的, 它们本身并不必然产生某种特定的后果, 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全在于人的运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各有其特点, 因而它们两者是互补的, 两者缺一不可。政治是制约科学和人文的重要因素。人类应该认真反思、约束自己的行为, 否则, 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学模式提出已久,但在实践中仍然没有切实实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工作者推崇医学科学精神,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方面——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健康疾病问题中的作用。因此,只有从医学科学精神的技术至上走向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文关怀,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现代医学模式转换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人文、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是研讨人文教育的基础性核心概念 ,“人文”的本意是指与“天文”相对应的种种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精神具有多重含义 ,有民族性和历史性 ;人文素质属于社会文化范畴 ,是人文精神在个体上的体现 ;人文教育是一种直接指向人生存目的的教育理念 ,其实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这些观念形态的历史积淀,构成了两大文化系统,即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其核心则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笔者把科学知识放到人类文化的视野中,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文化功能、科学精神的内涵及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的研究,探讨科学精神的人文价值和实现科学精神人文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一样,都是人类的基本精神,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立的实质是 :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为惟一的文化模式并以之改造其他文化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以人文主义“规范”科学主义。二者各有其合理之处 ,亦存在偏颇。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即 :科学精神是人文主义 (精神 )的基础 ,人文精神规范科学精神。在深刻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 ,而更重要的是 ,马克思主义在人文层次 ,是关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人的发展视阈下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两者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催生现代教育的新使命,那就是基于现实的人存在科学与人文分裂、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不平衡的境遇,通过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来造就人、发展人,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是21世纪的重要主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双“慧眼”,是人类改造世界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二者相互契合,相辅相成,共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源与精神支撑,并形成其得以实现所需要的境界。倡导科学精神,高扬人文精神,这是21世纪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发展中的动态概念,从古代到当代,人文精神的历史内涵不断丰富扩大,依次包含了以人为本、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和价值观、道德感等层面。与之相应,人文教育的内容就包含了主体性教育、民主和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及道德观教育。人文精神从本质上包括道德精神、哲学精神和宇宙精神。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科学教育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人文教育是对“价值”的“善”的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则是残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一致和相互融合,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两种精神的融合有切实可行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现代科技文明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把科技革命的意义放到人文哲学的视野中来体认,以洞悉其形而上的价值内涵,走出“技术崇拜”和“工具理性”的观念误区,培育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让科技的功利效应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长远关爱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从而在“科技-人-社会-自然”这个大系统中,实现科技文明与人的道德健全的统一、科技进步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科技创新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学界近年来关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疏离的论争,本文提出,融汇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教育实与人文精神同出一辙。事实上,中国人文精神的衰落,正与缺乏“客观、理性、怀疑”的科学精神直接相关。中国的科学教育、科学精神非但不是有过之,而且极为贫乏。有鉴于此,文章对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启迪真善美的人文精神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人文素质大致可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其本质。医学的实质是对人的尊重关怀,对生命健康的珍爱。医学既是一门科学,需要科技进步,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润,求真、求善二者缺一不可。文章通过介绍国内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对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做了界定,阐释了人文素质教育途径主要有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医德教育、提高社会认知、注重环境育人。指出人文精神常常可以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来体现,但人文知识不等于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和强化人文信念,涵养人文精神,多层次、全方位培养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