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摆手歌舞,是湘西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习俗文化,它随土家族悠久的历史而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其不同的艺术形态,并始终与土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要探索摆手歌舞的源头,只能顺着土家民族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在领略其奔泻的艺术浪花的同时,去感受这个民族非同凡响的生命乐章。  相似文献   

2.
土家"跳丧"文化本源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跳丧"又称"打丧鼓"、"跳撒尔嗬",是流传于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歌舞.土家"跳丧"与巴楚文化、与土家族特有的宗教信仰、与土家族先祖巴人威武强劲的军阵战舞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1997年土家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览1997年的土家文化研究,不难发现有许多研究成果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为推动土家文化研究的深人,弘扬民族精神,也为有志于民族学研究乃至土家学研究的学者们提供参考借鉴,我们将1997年的土家文化研究作一些具体介绍。一、土家族宗教哲理、伦理精神的文化探讨1.土家族祭祀宗教文化剖析曹毅的《土家族原始意识形态的核心:生命原点意识》和《土家族的创世纪史诗》从不同的侧面剖析了土家族《摆手歌》的文化内涵。作者在文中提出土家族《摆手歌》是张扬生存繁衍主题所吟唱的最宏伟壮丽的诗篇,而生存繁衍这一主题产生的土家族原始意识…  相似文献   

4.
社会变迁中的土家语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史和现实看,土家族社会有一个由土家语单语社会向土家语汉语双语社会,再到土家语逐渐被汉语取代而使用人群和使用区域逐渐缩小以至于濒危化的历史过程。造成现代土家语濒危化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教育、劳动力外流、市场交易、城市化与现代传媒等现代性因素。不论放弃还是保留土家民族语,都是土家族面对生活环境变化的一种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5.
在地处湘鄂川黔四邻边区的土家民族中,歌舞无疑是最为活跃的民间艺术形式。土家聚居地区,向被人称为歌舞的海洋。歌和舞已凝注在土家民族生活、性格、心理中,要把握土家民族生活、性格、心理,无法离开歌舞这个载体。同样,从土家歌舞所透露出的丰富文化,生活气息和艺术风彩,我们不难窥见土家民族民间艺术的独特审美趣识和精神。虽然,土家民族民间艺术精神,体现在不同形式的土家民族民间艺术中,从风格独具的建筑艺术(吊脚楼,风雨桥),编织艺术(“西兰卡普”),乃至土家人特有的服饰,居室布置,我们都能见出。但我们认为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精神的,则是歌舞艺术,所以本文对土家民间艺术精神的探讨,主要从歌舞艺术这一独特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6.
构建以土家族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土家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批从事土家族研究的学者们首先提出来的。应该认为,从土家族的自身发展、党的民族政策和土家族研究等方面看,构建土家学学科的时机已经成熟。土家学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是土家族,土家学有其客观的定义,其学科定位是一门中国民族学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土家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结构或逻辑框架。当然,土家学的学科构建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对本民族的称谓有两种,一是本民族语的“毕兹”,一是汉语的“土家”。“土家”是相对于“客家”而言的,“客家”意谓“外来人”。主要用指汉人。“土家”意谓“本地人”。作为概念,“客家”与“土家”是相对应的,只有在汉人较多量地进入了土家族地区之后,才会形成“土家”这一汉语称谓。所以只要把何时汉人较多量地进入土家族地区这一点弄清楚了,“土家”这一汉语称谓起自何时也就随同而解。当然,本民族语的“毕兹”是不是就等于汉语的“土家”这个问题,同样也就不辩自明。  相似文献   

8.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惟一的土家族自治州,也是湖北惟一还尚存土家语民歌的地方。由于土家语有语言无文字,土家语民歌流传下来,还保存有甚少的歌谱记录。土家语咚咚喹歌曲是根据土家族古老的乐器咚咚喹音调而唱的歌曲,曲调简单、轻快,多为妇女儿童所唱,它的保存相对较为完整,其节奏、调式、旋律、结构和演唱形式与土家语的语法结构、语音语调、表达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千百年来它所沉淀下来的丰厚的艺术价值,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是研究土家族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9.
<正>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定居在湘鄂川黔边境大山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的民族。土家族的文学艺术矿藏非常丰富,土家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之称。土家山歌在土家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土家族情歌又是土家山歌中富有特色的珍品。它真挚朴实,优美动人,脍炙人口,久传不衰,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使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现就土家族情歌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多采,体裁多种多样,是土家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心血结晶,是社会主义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民间文学,以歌谣为最突出、最具特色;而土家族情歌在歌谣中尤其娇艳多姿,引人注目,真不愧是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珍品。土家族情歌是在土家儿女自主婚姻的习俗推动下产生和流传的。自古以来,土家儿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不甚严重,恋爱婚姻是比较自由的。且不说在“改土归流”以前,青年男女都普遍地通过做阳春、走亲戚、赶  相似文献   

11.
土家语俗语是在土家族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并经过锤炼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由于土家语没有文字,今天已经很难就每一个俗语的来源以及特征进行考证,但从类型学角度看,土家语俗语的形成与土家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生计方式、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同时土家语俗语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具有跨越性、在内容上具有民族性、在形式上具有灵活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土家族土司时期,汉文献记载有大量的以土家语命名的土司人名,这些人名具有较高的语言和文化价值。对这些土司的土家语人名进行解读,有助于了解土家族人名命名的一般规律和土家族土司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原生态舞蹈的狂欢意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狂欢化理论是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之一。土家族原生态舞蹈是土家民俗仪式、文化心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土家生产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蕴含了丰富的土家民俗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土家民俗特征和独特的人文个性。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解读土家族原生态舞蹈,认为土家族原生态舞蹈十分典型地演绎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全民性、仪式性、距离感消失、插科打诨”众多特点,是土家族诗性文化心理的负载,是狂欢化生命力量的释放,充分张扬了土家族的自由精神,彰显了土家成员的个体生命意识,蕴涵着浓郁的狂欢意味。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的"哭嫁歌"是土家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本文从语体归属、话轮转换和篇章修辞结构角度对土家族哭嫁歌进行篇章解读,为人们更全面的了解土家族哭嫁歌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社会的民俗事象与歌舞艺术融为一体,构成了该民族的民俗性格。这是因为,民俗中的歌舞,是体现该民族性格特征、思想感情、语言习惯和审美意识最为贴切、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土家族歌舞民俗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和纵深的历史性,而独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张家界土家文化旅游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要重视土家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 ,明确土家文化内涵 ,突显土家文化特色 ,张扬土家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浅论土家丧鼓歌田禾丧鼓田是流行于湘鄂川黔土家族地区的一种以欢乐的歌舞形式悼念死者而演唱的职.又名闹丧祆。闹丧田.有的地方还以它的唱词末句衬词而称之为“撒儿啃”、“散忧儿田”。人们称它的舞蹈形式为跳丧筹、打丧鼓、夜锣鼓、打绕棺等.它是一种亦因亦好的家把...  相似文献   

18.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本民族语称之为“西兰卡普”。土家锦现存120余种图案纹样。这些纹样以它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我国各民族织锦中独树一帜。 土家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其纹样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风尚与民族习俗,而且熔进了土家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和对大千世界的记忆。土家锦纹样是土家族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民歌记录了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故事和心路历程,是土家语和土家族音乐的高度融合,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及民间习俗传承。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巴入时代,就表现出土家族先祖对精神文化的强烈要求,土家族民歌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最佳途径,土家人用勤劳与智慧创作出形式多样的土家民歌,是最朴实和最富有感染力的民族瑰宝,土家族民歌有着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丰富的功能优势。  相似文献   

20.
土家织锦是武陵地区土家族的典型文化事象之一。在现代化背景下,土家织锦的前景不容乐观,其文化空间处于急剧变迁过程中。土家织锦在当前要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不仅土家族民族成员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代表,而且主流社会还需通过多种途径,营造适合土家织锦保护与传承的良好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