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邵小萌 《南都学坛》2007,27(6):19-20
汉画乐舞百戏的娱人功能是汉代宴饮助兴习俗在葬俗中的反映,汉画乐舞百戏画像与宴饮、车骑出行、炊爨庖厨画像的结合是其娱人功能的具体体现,汉画中乐舞百戏精湛的技艺是其娱人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正>河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汉文化研究丛书》总主编郑先兴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后轴心时期,它承继、凝聚了远古以来中华文明的精华,开启了之后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汉文化研究丛书》共13种,分为两个系列:一是汉文化研究系列,包括《西汉后期的文学和儒学》《汉代音乐文化研究》《汉代政治文明》《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研究》《汉代史学思想史》《汉代思想史专题论稿》《南阳汉画像与汉代经济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人质现象研究》8种,主要探究秦汉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本质特征。二是汉画像系列,包括《南阳汉画装饰艺术》《汉代乐舞百戏考述》《汉代  相似文献   

3.
汉画中的楚舞蹈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画中的楚舞蹈艺术陈峰本文试图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仅对汉画中的楚舞蹈艺术及其特征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汉画中楚舞蹈艺术的形式汉代的舞乐百戏,在宫廷、豪门,在闾巷、祠堂都有相当广泛的表演活动。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倡优的不断创造,出现了汉代辉煌灿烂的的舞...  相似文献   

4.
赵丽 《南都学坛》2008,28(3):17-18
汉画运用绘画的艺术语言,以刀代笔,刻画了汉代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汉代的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和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等表演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季仲玲 《南都学坛》2006,26(5):20-21
琴是两汉社会推崇的乐器,在汉代的演奏表现方式多元,汉画中琴的演奏主要有独奏、合奏、琴歌、乐舞、百戏伴奏等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刘柳 《南都学坛》2004,24(4):11-12
汉画中舞蹈具有飘逸、轻柔、热烈奔放、神秘、舞乐百戏杂陈等艺术特征,反映了汉代舞蹈已形成了我国古代舞蹈的独特民族风格。汉画中舞蹈的艺技并重、道具起舞、“纤腰长袖”、诙谐逗趣、拟兽舞蹈、形神兼备等表演艺术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探讨汉画中舞蹈的审美规律,可以为建立现代民族舞蹈美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 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成的《张衡》影片摄制组,于三月二十八号参观了南阳汉画馆。南阳,是汉代杰出的科学家张衡的故乡。汉画馆内展出的二百余幅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宝贵文物资料。为了真实地再现汉代人民的生活画卷,《张衡》影片摄制组专程来到南阳,进行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8.
张衡的赋作在汉赋发展史上具有传承与开拓意义,而其《思玄赋》则是汉代抒情言志赋中对屈原的《离骚》在文句、描写和结构上进行了最完整最有意识的模拟。但因时代背景与创作个体的不同,与屈原《离骚》中“宁溘死以流亡”的精神之旅相比,《思玄赋》中张衡的“道德之旅”是借游历的形式,通过对自己道德前途的叩问来表达他的坚持。因此《思玄赋》可视为屈骚精神在汉代抒情言志赋中的影响与流变的读本之一,并进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汉代抒情言志赋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太玄赋》是扬雄的作品。但在四大赋之后,扬雄已停止了赋的写作;《太玄赋》与扬雄思想不合,与《法言》、《太玄》文风、主旨不同;《太玄赋》不避汉讳而且论及骑马游仙,与汉代现实不合。《太玄赋》不是扬雄的作品。其作者有可能是杨泉。  相似文献   

10.
出土百戏题材汉画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翔实而生动地展现了汉代表演艺术演进的有关情况,为我们考察和评估早期表演形态、化解相关学术论争提供了难得的材料。在东汉,演出中已经开始注重各艺术形式的不同职能与统一组织,演员的表演已经实现了由形体表述向角色表述的跨越。百戏表演所发生的这些变化,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艺术叙事功能,而且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东汉晚期陶戏楼的出现,意味着歌舞表演开始有了正规而专业的舞台。戏楼的形制与格局,为表演艺术实现主题集中、不同表演阶段在舞台上的平滑转换(即后来舞台表演中的“场”)创造了条件。出土的百戏题材汉画可信度较高,蕴含有大量文献未曾记录的表演信息,为考察东汉百戏的艺术形态和更正当前学界的一些通说提供实物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班马”的辞赋观与汉代赋学思想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赋学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支配其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是汉代的经学思想,一是辞赋的创作实践。司马迁引入汉儒《诗》学标准,首创辞赋“讽谏说”,开启了汉代赋学以政治实用性价值为标准的核心精神;班固则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充,提出“讽谕”与“颂美”并重的辞赋观,并且透过《诗》与赋之间的关系,对辞赋发展进行了史的勾勒和风格流派的划分,具有总汉代赋学之大成的意义。通过他们的辞赋观可以看出,汉代赋学思想的演进历程即表现为经学致用观和辞赋艺术精神由对立隔膜到渗透融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汉代所见各种名称的民间乐舞百戏艺人 在汉代文献中较常见的民间乐舞百戏艺人名称有倡、俳、优、象人等。 《说文》:“倡,乐人也”,意指表演歌舞音乐的艺人。这是汉代人对“倡”的解释,先秦仅含倡和或唱歌,并不指艺人。如《诗经》和《礼记》之“倡”皆指倡和;《韩非子·外储上》的“讴癸倡”指唱歌。所以,以“倡”代表艺人自汉代始。 先秦时代,职业的乐舞表演艺人以女性为主,故多称“女乐”。如《左传》襄公十一年载郑人赂晋侯,以“歌钟二肆、及其鎛磬,女乐二八。”乐舞表演伎艺又是战国时期赵、中  相似文献   

13.
班固《两都赋》的创作时间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准确理解《两都赋》的创作意图是很重要的。《两都赋》当创作于汉明帝永平十二年春至永平十五年冬之间,与所谓窦、马之争并无关系。班固选择了一个有重要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主题,同时在创作上力图改变汉代大赋劝百讽一、质不胜文的缺陷,这使得《两都赋》的创作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讲经图》与汉代教师地位柳玉东,逯爱英汉代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不仅当时的官学教育体制完备,私学也很发达,同时,教师地位是继春秋战国以来再次受到尊崇和礼遇.已出土的汉画《讲经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教育的发达和教师地位之尊.笔者试图对《...  相似文献   

15.
汉画像乐舞百戏的表演艺术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建志 《南都学坛》2004,24(2):16-17
汉画乐舞百戏图像体现出舞蹈、音乐、百戏、广场等戏剧表演艺术 ,对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确立了我国音乐艺术雅俗共赏的历史地位 ;二是揭示了表演艺术共同性的发展规律 ;三是开创了多民族表演艺术共同发展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界对楚辞汉赋之间源流关系的探讨多以汉代骚体赋为主体,重点剖析骚体赋对楚辞的接受。而细究汉赋全貌可知,楚辞对汉赋的影响不仅止于骚体赋。以体式为介观察屈原楚辞与汉赋,可发现屈骚句式在汉赋中的流变主要体现在骚体赋和骚散相间体赋,就骚体赋而言,《楚辞章句》所录与《楚辞章句》外的骚体赋句式也有不同。《章句》所录骚体赋句式对屈骚中的齐言句式过于依赖而显得拘谨;其它骚体赋对届骚中的杂言句式与齐言句式都有继承,且齐言句式比例逐渐加重;而汉赋对屈骚句式与先秦散文句式的兼收并蓄促成了汉代骚散相间体赋的繁盛。  相似文献   

17.
王逸的赋论是汉代赋论的一个重镇,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屈原骚赋文本的论与评。受汉代赋学与经学互动的影响,王逸赋论充满经学色彩,这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个赋论命题上,即"依托五经以立义"依《诗》取兴"独依诗人之义"。王逸的这三个命题共同说明王逸是依《诗》说赋的,《诗》乃赋的范本,赋的意义之源,是衡裁赋文价值的尺度。王逸赋论所依托之《诗》是《诗经》经学,故其依《诗》论赋本质上是用经学来绳律骚赋文本。王逸论赋的经学角度导致他对屈原其人其文的读解基本上都是错误的,但对中国经学对审美的文艺现象的思与说,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徐盈 《东方论坛》2014,(1):128-128,F0003
正赋是一代之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体式。与诗、文相比,其研究相对冷落。文学史著作中除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等大家的赋作外,对其他赋家少有提及,关于赋体文学的专著也相对较少。关于赋体文学通史,较早的有铃木虎雄《赋史大要》(1942)、马积高《赋史》(1987)、郭维森、许洁《中国辞赋发展史》(1996)等,采取赋文体史的编著方法,但在赋体创作的复杂性等方面研究得并不充分;此外,龚克昌《汉赋研究》(1984)、姜书阁《汉赋通义》(1989)等著作则从汉赋入手,基本完成了汉代赋学体系的构建。在各类赋作研究中,赋学批评研究起步更  相似文献   

19.
<正>汉画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朵灿烂的奇葩,是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极其重要的原始资料。汉画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汉画中,有大量的虎出现,而且神态各异,形象生动。由于汉代的画家熟悉生活,能够抓住虎在某一瞬间的动作,把虎的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汉画中的虎,形象众多,有捕捉食物的饿虎,有与  相似文献   

20.
蒋文燕 《南都学坛》2007,27(6):63-66
由东方朔《答客难》开创的汉代答难体赋,历经扬雄《解嘲》和《解难》、班固《答宾戏》、崔《达旨》、张衡《应间》、崔《答讥》、蔡邕《释诲》等人的创作,在汉代抒情言志赋中自成一体,而"战国情结"则是其中贯穿始终的结构和内容主线。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嬗变和赋家个人际遇的沉浮,赋作中对战国时代的观照方式与价值评价也渐趋不同,这正反映出有汉400年间士人体认现实之方式、个人理想之追求等多方面的变化轨迹。因此,答难体赋也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抒写"士不遇"主题之汉代抒情言志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