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京辉吸收了西方各家戏剧理论,将其杂糅混合运用到自己所导演的戏剧作品中,丰富了作品的美学特色。西方戏剧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大部分体现在对导演、演员、观众三者关系和舞台美学的处理上。孟京辉将导演中心论消解,重新思考导演与演员之间的关系,鼓励演员勇于创造,自由发挥,对"集体即兴创作"情有独钟。随着孟京辉对观演关系所产生的新的理解,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联系变得越发密切,加上孟京辉对梅耶荷德"假定性"观点和格洛托夫斯基"质朴戏剧"理论的接受,共同促进了舞台美学的大变革。首先是舞台布置呈现出孟京辉独有的美学特色;其次是观演空间的改革,通过各种方式慢慢拉近观演距离,最终将观演空间实验做到极致的浸没式戏剧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2.
孟京辉戏剧创作具有实验性、探索性、先锋性,在我国当代戏剧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地位.他的戏剧表演艺术的导演意识、表演文本、舞台表演理念和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其小剧场戏剧表演艺术特色表现为:即兴表演和集体创作的表演文本,使传统文化各种元素成为导演意志的素材;戏剧表演和舞台时空的自由,使戏剧增强了抽象性和普遍性;运用假定性、戏仿、讲述、拼贴等手段,拓展了戏剧的表演天地,强化了表现效果.孟京辉一直以实验的姿态活跃在小剧场戏剧舞台上,颠覆了写实戏剧的传统观念和艺术手段,<思凡>、<我爱XXX>、<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一系列代表作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林兆华的《理查三世》既阐释出原作的深刻内涵,又在戏仿与隐喻中获得了部分观众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对莎剧这样的经典的演绎,林兆华力图探索莎剧所具有的巨大艺术张力和人性魅力,以及莎剧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当下性,其中既通过舞台叙述话语与当下观众理解的戏仿呈现了莎剧的魅力,又通过隐喻引发了观众对所谓的人性与权力的再思考。《理查三世》被推上中国舞台,显示出中国导演对莎士比亚剧舞台呈现方式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4.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舞台上的一切都是“假的”,包括人物、时空、情境。“假定”可谓是戏剧艺术的本质属性。它的艺术张力则主要表现在其作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中所居有的特殊结构.而戏剧“假定性”艺术的接受障碍则主要表现为:知识障碍和审美障碍。  相似文献   

5.
元明戏曲中的“蒙太奇”主要包括“连续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心理蒙太奇”、“声画蒙太奇”和“多舞台结构”等。元明戏曲蒙太奇意识产生依据有二:一、戏曲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基础:二、戏曲假定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特征。其深层原因与戏曲形成发展的特殊历史道路密切相关,也与传统文化的背景有关。这些“蒙太奇手法”在元明戏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老舍在《茶馆》里进行的“新尝试”,与布莱希特的戏剧观有着很多近似的地方,当然也有明显的不同。《茶馆》具有布莱希特“史诗剧”的叙事特点,但又融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具有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但更多的是继承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假定性”;将布莱希特的理性思考运用于剧中,并追求典型化与类型化的融合,从而创造了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中国话剧精品。  相似文献   

7.
《琥珀》——向着“大众审美”高歌猛进孟京辉近年来的形象越来越接近一个“艺术商人”的形象,这从他各种各样的“狂言”和自卖自夸式的戏剧推销方式中可见一斑。孟京辉的“成功之路”折射了同时代的中年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理想主义”转身奔赴“市场经济”过程当中的种种侧影,成为当年被一代艺术青年所嘲笑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林兆华的《大将军寇流兰》在舞台上创造性地演绎了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大将军寇流兰》在莎剧与当下的中国观众之间所建构的联系,不但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科利奥兰纳》,而且通过舞台呈现,表现出后经典叙事的特征。《大将军寇流兰》通过话剧舞台上摇滚乐、军鼓狂暴、无序、野性的叙事给观众以新颖、强烈的震撼,并在震撼中对剧中民众的诉求和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后经典叙事中实现了当代中国观众与莎士比亚的对接。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之前,话剧民族化的进展十分缓慢。独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舞台成了再现生活“真实”的空间,既与我国戏剧美学、观众欣赏习惯不协调,又显得单调。新时期以来,话剧艺术家思维定势被突破,创新成为时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戏剧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大交流、大融合。我国戏曲虚拟、写意,将生活诗化等假定性表现手段被用于话剧导演之中。首先,是使舞台由再现的物理空间,向表现的、心理空间转化了;第二步又大胆地将写实与写意结合,将生活诗化,从而使演出形态向民族化迈出了新步伐。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之前,话剧民族化的进展十分缓慢。独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舞台成了再现生活“真实”的空间,既与我国戏剧美学、观众欣赏习惯不协调,又显得单调。新时期以来,话剧艺术家思维定势被突破,创新成为时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戏剧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大交流、大融合。我国戏曲虚拟、写意,将生活诗化等假定性表现手段被用于话剧导演之中。首先,是使舞台由再现的物理空间,向表现的、心理空间转化了;第二步又大胆地将写实与写意结合,将生活诗化,从而使演出形态向民族化迈出了新步伐。  相似文献   

11.
假说,亦称猜测、设想。它是指先于经验、先于实践,在对事物、现象长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提出的一种带有推测性、假定性的理论解释。它的特点是:它先于经验先于实践;它带有推测性、假定性。从方法论上讲,假说是从结果找原因,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形式。 如果人们能直接经验、直接实践,人们就可以从实践的结果中对事物、现象直接做出判断。这样就不是假说而是“真说”了。假说具有猜测性、假定性,但绝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或心灵的自由创造,而是和眼前的事物、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习惯于“因为……所  相似文献   

12.
Ⅸ恋爱的犀牛》是近年来倍受瞩目的编剧廖一梅最重要的戏剧作品之一.1999年由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执导搬上舞台,是中国剧坛的话题之作.自首演之后长演不衰,是最受欢迎的小剧场戏剧之一,被视为小剧场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3.
《山西老年》2008,(12):46-46
【戏曲虚拟】: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是使唱念打诸  相似文献   

14.
论电视广告的美学特征--广告与文学艺术比较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广告艺术的美学特征与专供欣赏的纯文学艺术不同.其独特之处在于:一是功利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功利性是电视广告艺术的本质属性,离开了功利性,电视广告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就不成其为广告了;而脱离了艺术性,电视广告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功利性也就成了泡影.二是真实性与假定性的相辅相成.真实性是对内容的要求,假定性是对形式的要求.真实性决定、制约着假定性,假定性必须为真实性服务.真实性与假定性的辩证统一,归根结底,是电视广告的真与美的关系.三是主题的限定性与形式简洁性的有机结合.电视广告受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主题必须单纯、集中、突出,这决定其艺术形式必须简洁明快.简洁中求变化,明快中求新颖,以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话剧舞台上的“宏大叙事”仍然以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演绎为主,先后出现了多部以纪念革命历史、重温革命记忆、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为题旨的舞台精品剧目。剧作者/导演普遍以“情感表达”作为切入革命历史题材的方法与策略,凭借对革命历史的“在场性”叙述与革命英雄的“人性化”塑造,完成了对先前剧目题旨内容趋同现象与排演模式固化问题的突破。这些基于“人文立场”与“微观视角”的创新对今后同类题材话剧的创排提供了以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在 《北京纪事》2014,(1):52-54
正孟京辉说,她很轻松地就能把所有的演员的能量放到自己的表演里面。田沁鑫:她是一个舞台精灵。袁泉说:我是个话剧演员。白蛇是一个有爱的能力的女性在舞台上,袁泉会暂时忘掉自己是谁,完全进入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和角色。那种感觉,没有在舞台上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问袁泉,如果快乐的指数是从0到10,那种快乐是多少?她回答说10,或者还会更高。曾经有一个阶段,袁泉说过:在舞台上,她比在镜  相似文献   

17.
和戏剧圈久违多年,密密麻麻的大小剧场正遍地开花,赶忙问剧协杨乾武秘书长,到底哪个导演好?回答很果断:“黄盈,超过孟京辉了。将来的戏剧是属于他这一辈人的。”  相似文献   

18.
好像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二手货,导演、编剧、演员习惯了,观众也耳濡目染跟着习惯了一位中学老师为准备学校戏剧节指导学生排话剧。问:排什么剧?答:孟京辉的《等待戈多》。问:这是贝克特的,怎么成孟京辉的了?答:不对,什么贝克特,是孟京辉的啊。不久前,话剧《艳遇》挺火,但有人检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丰富的潮剧舞台表演实例,探讨了潮剧舞台表演重视与观众交流,“和不承认存在第四道墙”的“梅氏体系”的美学特征,以及舞台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与技巧性的美学原则,力求从美学角度来透视潮剧舞台表演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禹贡半月刊》发刊词中提出的“地理舞台说”是影响中国历史地理学进程的经典论述。本文梳理了发刊词的成文过程,继而分析了顾颉刚、谭其骧在传统戏曲欣赏品位上的异同,对地理舞台说的提出者做出推断。从学术史上看,“地理舞台说”是民国学界的共识,而该说的源头在于对西方史学、地学思潮的译介。作为舶来品的“地理舞台说”,其最初发端于1903年的日本。此后,西方学界的地理舞台说又被直接译介到中国。然而,中国传统戏曲不以写实性的舞台为特征,将地理比作“舞台”并不准确。而且,“地理舞台说”将历史与地理关系设置为二元对立关系,地理舞台只是作为历史戏剧的陪衬而存在。后来,学界注意到地理环境本身就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地理不再只被视为历史的陪衬,从而为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独立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