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对自身及他人的历史记忆,总是随着时代变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处在不断被重塑的过程里,关于过去的真确状况,或者如修昔底德所说,"过去真正发生过的事",也就一层叠一层地被包裹在当时乃至后来人所加于它的种种陈述、"证词"、追忆或者再阐释之中.  相似文献   

2.
由范钧宏和吕瑞明同志编剧、郑亦秋同志导演的京剧《锦车使节》,已由中国京剧一团在京演出。这是一出反映民族关系的新编历史剧。但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一反过去京剧中民族争、和与塑造人物上的老套,真正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开创了京剧反映这一主题的新途径,因此,很值得我们祝贺。这出戏写的是,两千多年以前,西汉与乌孙多年通好之后,乌孙老王逝世,新主狂王与汉公主失和,汉宣帝遣使观察动静,却由于种种复杂原因,致使矛盾激化,经过公主与冯嫽和乌孙重臣们的努力,终于息弭变乱,重睦姻好的一段历史生活。  相似文献   

3.
保亭、陵水和三亚是傍山面海的县、市,共有少数民族36万多人。1978年这36万人人均收入只有85元,如今其中26万人的人均收入已达386元,增长了2.8倍,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三个县、市的少数民族群众是如何脱贫致富的呢? 突破单一经营模式组合新的生产结构保亭县地处五指山区,与邻近的白沙县被称为“白保穷山区”。全县人口15.6万人,其中黎族8.2万人。总面积250万亩。过去只抓粮,热带资源优势被搁置起来,结果守着宝山讨饭吃。近几年来,人们开始调整生产布局,改变生产结构。在全县建设起橡胶、南药和热带林木三大生产基地。到1986年已种橡  相似文献   

4.
有谁会想到,眼前这位华通机电集团副总裁的李世昌也曾做过普通的煤矿工人,头戴矿灯工作在幽深的矿井下。1993年,李世昌26岁时被提拔为兴隆矿务局多种经营处副处长。5年后的一次会议,偶遇温州企业家并被邀请到温州创业。早就有心到外面拼搏一番的李世昌决定到温州一试身手,而这一来,温州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一年多过去了,原单位的各种待遇还在,李世昌既感激又惭愧。感激的是原单位对他的种种挽留及多年的培养,惭愧的是他不能再回去了,因为温州宽广的商海更适宜他这样的舵手,他更喜欢快意的搏击。于是,他办理了正式的离岗手续,全身心投入温州…  相似文献   

5.
论“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中国的学术著作中日渐频繁地出现通常被译作“китайскаянацяи”的术语“中华民族”。如果说过去人们觉得这个术语主要用于社会政治文献中,那么现在它已被广泛使用于民族学著作中。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简略地考察一下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中华民族”这个术语形成于20世纪初,起初表示的是“汉民族”。术语的前一半“中  相似文献   

6.
玛雅文字是杰出的文献,尽管玛雅文的著作及其对过去的记述已被西班牙征服者和传教士付之一炬。玛雅人用一种叫作弗洛埃马树[Floema]的无花果树皮制造一种纸。每一张纸有30厘米宽,面积1平方米大小,祭司们在上面写下了象形文字。他们的笔是野猪鬃制的。他们用这种毛笔作画笔,用深红、大红、蓝、黄、棕、绿、马黛黑和深黑色颜料作画。最近确定,玛雅人的书法确实  相似文献   

7.
最富于人民性的民間口头創作是文学艺术財富中的一宗瓖宝。我們党从来就十分重視各民族民間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因此在短短的几年中已有不少被長期埋沒的民間文学遺产被发掘出来,拭去了尘埃,发出了燦爛夺目的光彩,有的已进入了世界文学之林。敌人通过种种途徑来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他們也沒有放过民間文学这一个方面,竭力把自己装扮成为关心民間文学的“專家”和“学者”,用他們的反动观点来篡改民間文学,散播毒素。穆汉买提翟宜地搜集整理的“維吾尔民間諺語和謎語”一書(維吾尔文),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昨天是奴隶,今天作主人。过去給地主当过丫头、坐过地牢的苗族妇女郭桂珍,現在已成为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委員会委員和班枝花人民公社社长。这一根本变化,用她自己的話来說:“要是沒有共产党和毛主席,我怎能有今天!”郭桂珍原来住在貴州省貞丰县一个叫毛岩大灣的苗寨里。她两岁死了娘,接着父亲又被地主逼死了,九岁就靠自己拾柴过日  相似文献   

9.
(一) 在辽阔的亚洲原野上,有一条大约在二百万年前形成的、举世闻名的大河,这就是黄河。历史上,尽管它的浊浪沉沙曾经给沿河的居民带来过种种灾难,但它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被称为我们民族的摇篮。因为它锻炼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诗人和歌手们的赞颂充满激情,但科学家们考察事实则要冷静一些。他们从大量地下的发掘材料来进行分析,说明从旧石器时代初期起,人类已广泛活动于黄河流域。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如裴李岗文化、磁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兴起的西夏学,以发现和考定西夏文字首开其端。过去,中外西夏学者在自己的著述中论及西夏文字重被发现释读的过程时,往往因袭旧说,或语焉不详。近年来,随着西夏学研究的发展,西夏文字发现史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的并作了有益的探讨。笔者亦愿就这个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西夏学界。  相似文献   

11.
野食民族(foraging peoples)以狩猎、捕鱼和采集野生植物及昆虫为生。过去20年里,由于三个原因,在野食民族或一般常说的狩猎-采集民族中进行人类学研究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首先,在过去100年中,研究野食民族的机会正以极快的速度消失。因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趋势,以野食向其他  相似文献   

12.
近代西藏地方政府采取振兴工商业,提升本地商人政治地位和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对国外、内地商人和商业机构赋予种种特权。故西藏近代商品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数值逐渐扩大,货币使用逐渐增加,凡是借贷、流通与对外贸易领域,货币已普遍流通。但是,流通和管理领域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背后隐藏着经济集团势力的竞争与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信     
去冬,广西河池地区一些地方的瑶族同胞搞砍牛祭祖,有的一家竟砍杀三头,而且全都是挑选最肥最壮的耕牛来砍。有的困难户为祭祖借钱买牛来砍杀。成批的耕牛被砍死祭祖后,大伙分光吃光。对这种过去已基本得到制止、目前又有所抬头的不良习俗,竟然受到一些新闻、文艺部门的青睐,他们派人前来采访、拍照、录像,作为“民族文明”宣扬。对此,我们觉得很不是滋味。目前少数民族中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族》2008,(11):6-7
1979年2月,中共中央对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过去被批判为“执行投降主义路线”的问题宣布平反。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大潮中,少数民族妇女冲破了来自社会和自身的种种障碍,组成了一支令人瞩目的女子产业大军,登上了商品经济大舞台。这对少数民族妇女来说无疑是历史性的转折。在新疆,农林牧区有64526户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乡镇企业中,妇女劳力约占企业劳力的30%,有的企业高达60—70%以上。仅喀什地区,1984年参加商品生产的维吾尔族妇女就达65万。乌鲁木齐市有16000户女个体商户,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6.2%;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妇女跨入过去从未涉足的生产流通领域。回族人口占79%的同心县,是“三西”地区贫困县之一。改革的春风吹拂宁夏大地。她们先后有3016名妇女从事第三产业,设摊点2000多个,上市商品1500多种,成交额60万元左右,被人们称为宁夏的  相似文献   

16.
在花垣县的百里苗乡,一个普通农家妇女的名字,被人们广为传颂。她,就是被当地人誉为“久经考验的女强人”,现任花垣县花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兰英。 四十年过去了,当年与王兰英结伴插队的城市“知青”,如今,有的从政已高居显位,有的从商已腰缠万贯,可她,却与“农业、农村、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载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壮丽的事业,把毕生精力倾洒在党的农村基层工作上,用她执着的追求,平凡的经历,书写出一页又一页无憾无悔人生华章。 无悔的选择 翻阅历史的画卷,60年代初,当党中央“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动…  相似文献   

17.
正持续一个多月的疫情,让我们联想到千百年来,贯穿人类历史的种种灾难。面对令人绝望的境遇,我们应该如何积极而有意义地生存?"灾难"有意义吗?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反思?不管是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还是过去的SARS病毒,抑或是臭名昭著的埃博拉病毒,等等,它们所带来的疾病,在历史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瘟疫。  相似文献   

18.
引子“大概除了昆虫,象人类这样凶狠、漫无节制地繁殖,还属罕见。”《增长的极限》的姊妹篇《世界未来》把全球人口增长比做癌细胞扩散,认为人类已经将自己推上生命法庭的被告席! 继世界“五十亿人口日”之后,中国半是尴尬半是焦虑地宣布“十一亿人口日”的到来。严峻的人口形势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然而,“热中有冷”。生活在占全国总面积60%的国土上的55个少数民族,以比汉族高出17.5%的速度增长着的人口问题,似乎被遗忘了。少数民族——难道就真的感受不到:明天将为今天的收益偿付多么重大的代价?难道真有一只诺亚方舟在等待我们? 上:人口生态篇目前,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达8000多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常看到过去种种发展所出  相似文献   

19.
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切实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过去几年,因为多方面原因,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已成为各级领导年年都要研究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建系50年了,半个世纪的沧桑,使它依然传承着过去的辉煌和未来的梦想,知天命的年华已使它积淀了厚重的史学底蕴。三十多年前,文人落难、斯文扫地的岁月尚未结束,在那个特殊得近似畸型的年代,我等被冠以“工农兵学员”而被推荐到了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学习。作为来自祁连山下的一名小学教师,猛不丁从偏荒之地置身于当时所谓的“全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北京”,那种亢奋与激动难以言状。在历史系学习时,最使人难忘的还是那些陆陆续续从“牛棚”中解放出来回到久违的“笔耕”和“舌耕”岗位,教过我等课程的先生们。他们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