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初 ,经济上实行小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所有制 ,政治上则改中央集权为地方分权 ,郡县制与分封制对立。在这种立国模式下 ,商贾对土地的掠夺和占有就严重地动摇了汉帝国的社会结构 ,这是统治者所不允许的。此外 ,素封阶层与中间势力的出现大大削弱了中央皇权对社会的有效控制 ,危害到汉初社会的稳定。第三 ,商人活动促成“趋利”的社会风气以至影响到农业生产 ,更使社会处于一种变动状态中。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与社会的稳定 ,必然对商贾实施打击政策。这在当时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清初统治者在历代帝王庙中专门建造关帝庙奉祀关羽 ,并不断加封 ,彰其忠义 ,使关帝崇拜在清朝发展到极盛。这进一步说明作为少数民族的清初统治者为维护皇权、笼络民心而极力倡导关帝崇拜 ,正是由于关羽的仁、义、礼、智、信符合封建统治者所需要的道德规范 ,是统治者利用神权进一步加强统治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明代出版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出版的巅峰,但事实上明代各个阶段的出版活动呈现出较大差异。在明初的洪武至宣德时期,出版活动陷入了一个低谷,活跃程度和整体态势甚至不及元末,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时期的出版受到皇权专制统治思想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明初统治者对图书出版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囿于制书出版,对民间出版基本上一致表现为严控与压制,其目的在于进行思想教化,维护专制统治。另外,明初文人在专制统治的政治背景下被皇权集体压制,致使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命运悲惨,这也使私人出版行为受到严重打击。从宏观形态来看,明初的出版事实上成为皇权统治的工具,体现了当时的一种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从人类聚居模式的演变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聚居模式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映象,也是一种最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人类聚居模式的进化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经历了技术革命、生活方式高度文明以及能源危机、自然环境恶化以后,发现传统的环境观和自然观指导下的聚居模式已难以为继,绿色建筑成为未来建筑模式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就人类聚居模式的演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见解,供商榷。  相似文献   

5.
蠲免政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农业政策,在皇权政治空前强化的康雍乾时期,达到了中国古代蠲免发展的鼎盛阶段。清代皇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是蠲免政策实行的首要条件,蠲免政策是当时皇权政治深刻而真实的反映,也是维护皇权政治的工具和手段,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其有力地维护着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6.
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把廉政建设作为巩固皇权专制统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继承明代廉政基本制度基础上,并加损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廉政体系,有效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康雍乾廉政建设的首要特色是"乾纲独断",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康雍乾廉政建设的另一特色,在于将吏治与民生联系在一起;制度的创制和改革也是康雍乾三帝廉政建设的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的方术作为原始宗教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社会政治、文化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方术、巫术为基础的宗天神学和谶纬神学得到统治者推崇,在历次的政治斗争中,方术或成为统治者愚弄朝野的工具,或成为野心家问鼎皇权的借口.由于方术具有广阔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重要的政治作用,所以一批又一批的方士应运而生,他们又利用方术混世谋生,提高社会地位,跻身上流社会.秦汉时期的方术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人文精神,尤其对道教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清末的官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6年的清末官制改革是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者为摆脱内外交困的状况,挽救濒临灭亡的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在“大权统一于朝廷”的前提下进行了一次官僚机构的改革,由于清朝统治者不肯放松手中的权力,其机构的设置与官员的任用都紧紧围绕着加固皇权进行,改革未触及实质,失败势所必然,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以儒家思想作为西汉王朝的统治思想,并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实施一系列旨在维护皇权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帝国的举措,由此带来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的出现和迅速由盛而衰。这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拓跋鲜卑是一个由各部族联合而成的部族共同体,北魏统治者在定都平城时期基本完成了从部族政权到皇权专制的政治转型。在探索政治转型的过程中,采用儒家文化收效甚微,道教治国的理念以崔浩的被杀而终结,由于与贵霜王朝相似的政治背景,北魏统治者开始运用佛教政治的思想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云冈石窟正是北魏实行佛教政治的重要场所,云冈二期洞窟在开凿时除了延续一期“皇帝即如来”思想外,还将“一佛一转轮”思想融入洞窟开凿之中,用一组双窟(佛窟、转轮王窟)象征一位功德主,这一措施的成功也为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提供了政治转型的范本。云冈石窟作为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对于当今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人周亮工所撰之《书影》系四库抽毁书 ,目前世传有五种版本 ,最近作者见到故宫珍藏的内府精抄本 ,系新发现的另一版本。以故宫本的《提要》与世传本的四库《提要》比较 ,改动较大 ,却从未见研究《书影》者提及过 ,可证这是一个从未刊刻流行过的《提要》新版本。  相似文献   

12.
清代宫廷书画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为前朝各代所不及。清宫珍藏书画虽然有所散逸和损毁,但其最重要的部分却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北京与台北两座故宫博物院中。两院荟萃了中国法书墨迹及绘画作品的精华,有相当多的名迹巨品,完整地反映了中国书法史、绘画史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清宫书画得以初步整理与鉴定,古物陈列所文物鉴定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会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1949年以来,两岸故宫博物院对清宫书画的整理鉴定和学术研究不断发展。尤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书画经徐邦达、张珩、启功等先生的研究鉴定,使书画鉴定逐步发展为一门学问乃至一门学科。故宫书画鉴定以文献考据与艺术鉴定并举为特点,构建了书画艺术史的基础,也构成了故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古代建筑和皇家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北京乃至于中国文化的象征.建国以来对故宫博物院的维修和保护工作进行得比较成功.但是在对故宫博物院的开发和利用上,尤其是在对故宫博物院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出了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级旅游观光胜地的优势和不足,并对目前故宫博物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调整的建议,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可行性调整方案,计划分三步实施.  相似文献   

14.
现存日本古代宫殿建筑群——京都御所。从平安时代开始 ,历代天皇就在京都定居 ,平安宫仿中国唐代长安的大明宫 ,京都御所也继续受其影响。平安宫多次遭火灾 ,多次修复 ,1 371年 ,天皇选中了平安京的东北作为新的皇宫 ,这就是京都御所。到 1 868年 ,即天皇迁都到东京的时候 ,共有2 8位天皇在此即位。京都御所经过 1 2次改造、几乎失去了原来的面貌。然而 ,1 788年 ,由于在社会上兴起平安复古的潮流 ,京都御所重新采用仿平安宫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其中 ,把紫宸殿一组院落布局改为对称 ,但其余的没有轴线 ,极其错落。日本宫殿与中国宫殿的建筑样式、布局、材料有很大的区别 ,日本宫殿没有华贵的材料、鲜艳的色彩、精巧的装饰 ,始终保持着离宫的特色。京都御所也不例外。日本宫殿这种不求华美而崇尚雅洁的建筑 ,在世界建筑中也是少见的。这与日本皇权名存实亡及幕府专政有关  相似文献   

15.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0,30(2):63-69
宫词类乐府是唐后乐府诗中新题乐府之一类。宋代的宫词创作,以大型连章体组诗最具代表性,其中,又尤以宋徽宗《宫词三百首》引人注目。宋代的宫词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反映帝王生活为主体,二是以宫中女性为描写重点,三是借对历史题材之"述古"以进行"风讽"。三类宫词,不仅各具个性与风采,而且影响深远。此外,宋代宫词还可入乐而唱,这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传"的情况下,实属乐府诗史上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6.
建筑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明与文化载体,具有媒介的属性,传达着特定时代的媒介文化观念。故宫建筑群不单是一座皇家宫殿,一家文物藏量丰富的博物馆,它同时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载体,在时代变迁中追随着所有权的转换而呈现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透露出不同的媒介文化信息。封建时代的紫禁城在为明清帝王提供必要的居住与临政场所的同时,也作为媒介,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使命,以媒介文化的形式,建构着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民国建立,故宫博物院创建,其所蕴含的媒介文化性质、功能亦为之一变,成为建构民主文化的重要力量。而故宫博物院建院过程的漫长坎坷,也正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民主思想艰难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映。  相似文献   

17.
宫女,又通称宫人,按其功能和地位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宫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 其地位较高授予官职者被称之为女官;另一类是在宫中服劳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织婢等。北朝时期的宫女,带有战乱割据时期的特点,而其民族成分也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大明宫初建时日,结合相关史料,对学术界关于大明宫兴建的具体年代的不同看法进行分析。分析认为:依据史料论证,在贞观年间已经修建的“旧宫”的基础上,龙朔二年再建大明宫,甚至更早;唐太宗本人已在宫内活动,并使用了“旧宫”;大明宫初建时间应当前推到贞观年间,第一位使用大明宫的是唐太宗,而非唐高宗。  相似文献   

19.
以清初、清代中期沈阳故宫各主要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格局、建筑结构的比较研究,提出沈阳故宫宫殿建筑是以中原地区传统的宫殿建筑为本,使用汉族工匠和传统材料、工艺而建造,宫殿建筑将满汉文化融合一体,反映了满族发展进程中对汉族文化的继承与兼容。  相似文献   

20.
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是萨满教研究的重要内容,萨满神辞则是清官祭祀仪式中的核心。乾隆十二年(1747)《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颁布,清宫萨满从此便以固定的神辞诵唱神灵。本文探讨了清宫萨满神辞形成的原因,并分别解析了汉文本和满文本神辞的特点,展示了清宫萨满神辞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