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以孝释仁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论孝,既保留了孝的事养义和祭礼义,又创造性地把孝规定为亲子之爱.在此基础上,他把孝看作仁的本义、本始和原型,对仁作了多层面的解说.孔子以孝释仁的真实意图,是想溯回礼制社会上下尊卑秩序的价值根据和心理本原.孔子以孝释仁对整个仁学乃至儒学的意义,在于它集中展示了个体人格成仁化的路向和要旨,即注重向内用力,注重道德实践,注重人的社会伦理生成.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以<论语>为主要文本,把关于"孝"的记述加以系统的贯穿,会发现孔子用"敬"和"仁"对"孝"的内涵进行提升,既把"孝"收束为内心的"敬",又把"孝"散发为外在的忠、友、信."礼"只是"孝"的外在表现,"仁"才是"孝"之本."孝"中的"敬"之说以及"孝,人之本与"是理解孔子的"孝"的关键."孝"的现代价值不在于养老,而在于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关怀.  相似文献   

3.
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中,孝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蕴,是个体道德自觉的集中体现。首先,孝是一种自然的家庭伦理情感,是个体在家庭中的道德自觉;其次,孝外推到社会上,完成个体作为社会公民(即社会成员)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体现个体在社会的自觉的道德责任感。最后,孝以圣人作为道德自觉的终极目标,不断推动和激励个体的德性完善。孔子的孝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自觉的能力和走向。  相似文献   

4.
"孝"缘起于原始社会,在远古社会已出现了"孝"的萌芽.孔子把"孝"纳入了他的"仁"学系统,对"孝"做出了伦理价值的规定."孝"涵盖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之意.以后孟子对"孝"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打破了"孝"的血亲关系的限制,"孝"不止是孝亲,也包括了对非血亲老人的孝顺,赋予了"孝"的普遍意义,儒家孝文化形态得以形成."孝"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孝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5.
试论曾子对孔子学说的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子提高“孝”在儒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以“孝”统贯孔子的“仁”和“礼”,以“忠恕”概括孔子学说,突出“忠”在内省的修养方法中的作用,开启了求诸于心的运思路向。曾子成为儒学发展中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6.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孝的观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论述了关于孝的思想,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善解父母谓之孝、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等思想。而且给予孝很高的价值定位,认为孝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尽忠之始。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唤醒当代人行孝的紧迫感和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孝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发轫于夏商,奠基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在每个时代都是人们所推崇的道德规范。孔子作为儒家的集大成者,以"仁"作为思想的核心,同时将"孝"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观点,孔子的孝道观包含着养亲、敬亲、谏亲、三年之丧尽等思想,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系统。其中的一些积极观点对于当代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代际关系、传承中华美德、提升思想品德都有值得借鉴的价值,但是将孔子的"孝道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时也需要剔除糟粕,依靠协同推进、个体努力才能优化大学生对"孝"的认知与践行。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道德理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理论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孔子道德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特点也极为鲜明.孔子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为政以德"的政德论;强调"仁以为己任",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注重实践,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注重内省,强调自身主观努力的道德修养,同时还提出了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中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及其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的孝道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泛众爱"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极力将其推广为普遮的社会道德.<管子>是管子学派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先秦儒家与<管子>的孝道思想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孝"这一重要道德范畴给出了各自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人际关系思想极富智慧,体现于《论语》中。一是以“学”为主的基本的人际态度和自我提升。二是主于“诚”、“敬”的人际行为智慧,外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向,即始于孝、悌而行于仁。孔子将私人领域的“孝”、“悌”、“信”扩张并普及到社会公共领域,于是有了“仁”政、“仁”人的提法,“仁”的核心为诚心与敬人。孝、悌、信、仁的背后其实都有一种含而不露的人际野心,具有强大的人际统摄力,通过虚我以来人,虚我而为我,这如同道家的欲扬先抑,是一种人际行为智慧和人际韬略。这也是中国古代人际关系学和伦理智慧的突出表现,在当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际交往中,尤其彰显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效力,有着重大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应重视其国际运用。  相似文献   

11.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孝"的观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论述了关于"孝"的思想,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善解父母谓之"孝"、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等思想.而且给予"孝"很高的价值定位,认为"孝"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尽忠之始.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唤醒当代人行孝的紧迫感和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孝"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继承并发扬了西周源于天而最自然的血缘关系下形成的宗法制内核,加上了作为礼乐之根源的仁,发展成为《论语》中兼含善事父母、亲亲相隐、礼葬、敬祭的人伦亲情和依照宗法礼制为人处事这两个方面的孝的思想,将这种孝进一步升华,便有了以宗法人伦为基础的人道思想,故而《论语》中关于孝的内容是孔子人道内涵恰到好处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于孔子仁学作了多角度审视。从仁学的提出看仁 ,它是为了恢复周礼 ,作为礼的理论基础而出现的 ;从孝的层面看仁 ,“孝悌”是“为仁之本” ;从实现仁的方法 ,即忠恕之道看仁 ,它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严等内容 ;从天地万物一体看仁 ,以生为仁 ,是儒家天人关系论说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孔子的仁、孝等范畴提出了三结构六层面的解释,试图通过表层结构的句法、语义层面的具体解释,客观地再现孔子仁、孝范畴的本意;通过深层结构的网状、时代层面的义理解释,再现孔子思想逻辑结构中仁孝范畴的义理蕴含;通遗整体结构的历史、统一层面的真实解释,揭示仁孝范畴的整体本质;以便于对仁孝等范畴作出分析地吸收。  相似文献   

15.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他提倡敬重父母、子承父志、慎终追远,认为个体精神自觉是行孝的基本原则。“孝”与政治具有一致性,二者是分不开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崇拜祖先,祭祀鬼神。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孔子的许多言论都是围绕“仁”或“行仁”展开的。“仁”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是孔子学说逻辑演绎的起点。按照礼的要求对家人、社会“行仁”,也就形成了孔子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和社会政治观。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和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论语》原典章句的解读,合理语境的重构至为重要,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以孔证孔,即以孔子自己的言行进行合理地推断和证明。在孔子的思想中,人伦之孝与家国之政至关重要,引孝入政更是创举。孟氏作为鲁国三桓之一,其家庭成员身份特殊,既是父子人伦中的子一辈,也是爵位继承人。由此分析孔子与孟氏的系列对话,一方面揭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真正意旨,一方面发现了孔子从人伦父子之孝到君臣上下之政的路径逻辑。以孝观人、选才,尧首开先例,将孝亲、孝政发展为系统的持家、治国理念,则是孔子的贡献。该思想博大精深,《论语》很多章节都有阐述,关涉到志、行、礼、智、仁、道以及祭祀、隐、耻等问题。综合分析,窥得孔子一以贯之的孝道思想,即由孝亲之孝发展为孝政之孝,二者表现有别,精神一致,孝是德行之一种,孝政亦是德政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他提倡敬重父母、子承父志、慎终追远,认为个体精神自觉是行孝的基本原则."孝"与政治具有一致性,二者是分不开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崇拜祖先,祭祀鬼神.  相似文献   

19.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孔子最重视“善”,提出了以善为主要标准的文艺审美观,而这个“善”,正是孔子“仁”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在文艺审美观中的体现.《论语》一书中出现“仁”字109次,其中有105次是指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的.“仁”的内容虽然相当宽泛,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但其核心内容却可由孔子回答其弟子的几次“问仁”的谈话中得知.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以下凡引《论语》中语,均只注篇名);仲弓问仁,孔  相似文献   

20.
孔子礼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顺应社会需要,在对周礼的学习、批判、吸收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礼学思想。孔子把周礼的神秘性转换成世俗性,天人关系转向人伦关系;以仁为核心充实礼的内容,把周礼的外在世转换成礼的内圣性;简化礼仪,以适应平民化的需要;用以仁为基础的等级制替代周礼排他性的等级制。孔子礼学思想强调礼的外在形式和内涵的对应和统一,注重礼的内圣化即仁在其中的核心主导地位,体现出关怀人类普遍愿望的博大胸怀;主张礼的平民化,以利的统一有效性为背景构筑社会统一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