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口之战是唐末汴、扬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本文分析战争起因、经过及双方胜负的原因 ,并对其历史地位进行考察。作者认为 ,这一战役阻止了北方军事集团势力的南下 ,稳定了杨行密在江淮地区的地位 ,并最终奠定五代时期大江南北的基本政治格局 ,其历史地位类似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2.
晚唐以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坐拥关中地利,跋扈干政,多次图谋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复年间,他合谋宦官将唐昭宗劫迁至凤翔,通过矫造诏敕、把持人事甚至幽禁天子等手段专权擅政,终遭朱全忠干预而失败,直接促使唐廷走向覆亡。 相似文献
3.
曾国富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的战乱、动荡,打破了以前鲜明的民族畛域,汉人大量北逃,北方民族则乘乱内侵。这使汉文化如潮水一般涌入北方民族社会。其中,汉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对北方民族成员尤其是将帅、君主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儒学理念尤其是伦理观逐渐由浅入深地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打下了烙印,使他们逐渐摆脱了愚昧及原始性,而接受了儒学倡导的孝、忠、礼、信等伦理、政治观念,逐渐汉化。这对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深化无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李定广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147-151
清代以来,温庭筠、李商隐诗歌地位的巨大反差遮蔽了晚唐五代诗歌史流变的真实面貌.事实上,温庭筠诗名雄霸晚唐,他的人生遭际和倔强个性在唐末产生共鸣,温诗对唐末五代诗歌的影响远在李商隐之上.唐未不同风格流派的代表诗人普遍效法温庭筠的诗风和笔法.唐末诗歌对温李二家的不同取舍,显示出晚唐五代诗歌的走向及递嬗规律.从中唐开始的文学俗化倾向发展到温庭筠时代,已然和雅文学分庭抗礼,到唐末五代文坛终于形成整体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6.
曾国富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4,(2)
五代时期是一个分裂混战的时期,战争经常发生。后周与北汉之间进行的高平之战,在五代史上并非一场大战,但它却是五代史的一个转折点,意义非常重要。本文对高平之战的缘起、双方胜负的原因以及战争的意义作了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叶永新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92-94
目前史学界对于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楚汉双方的决战不是垓下之战而应是陈下之战,也有学者认为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本是同一次战役.通过对史籍有关文献记载、作战规模和性质、参战人员、作战经过、作战地点和作战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可知,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是分别存在的客观事实;陈下之战是刘邦所率汉军由防御转入进攻的一个转折点,垓下之战则是楚汉双方的大规模最后决战. 相似文献
8.
刘树友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8(3):89-96
富平之战的具体鸿理位置是在令尝平县城以东至玉察乡的军寨、纳义坊一线,张浚的措制乖谬是促成宋军败北的主因,富平之战见根本上奠定了宋金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对峙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孙国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7-69
马岛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大西洋上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海空作战,是一场现代意义上的战争,英国在马岛之战中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其武器装备的优势,而且也取决于它得到了美国等西方盟国的大力支持。尽管如此,英国在马岛战争中仍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除相当数量的人员伤亡之外,英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恶化了,这对英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0.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秋,关羽率军围攻樊城、襄阳,是为樊城之战。曹操、孙权暗中联合,徐晃正面紧逼,吕蒙背后偷袭,两面夹击之下,关羽兵败身死,痛失荆州。此战疑点颇多,近来讨论热烈,研究逐渐深入,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史料,从战前形势、战役进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尝试对有关疑问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1.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秋,关羽率军围攻樊城、襄阳,是为樊城之战.曹操、孙权暗中联合,徐晃正面紧逼,吕蒙背后偷袭,两面夹击之下,关羽兵败身死,痛失荆州.此战疑点颇多,近来讨论热烈,研究逐渐深入,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史料,从战前形势、战役进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尝试对有关疑问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2.
冯小红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4)
春秋末年,赵氏在治理晋阳时,通过扩大亩制,将农民的租税减免了58.3%;通过损其户数,进一步减轻了农户的田租负担;采取无税政策,彻底免除了农民的赋税.通过这一系列减负措施,赵氏在晋阳赢得了巩固的民心,为其在晋阳之战中最终获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唐根希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重新梳理了长平之战发生前后的战国形势,清晰勾勒了长平之战的发生、发展及其结局;对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作了新的探讨,并从秦国国内政治斗争着眼解释了长平之战的意外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吴昊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1-73,95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大军事强国倾其国力所进行的一次战略大决战。在战争后期,由于赵军在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最终导致了全线溃败。事实上,在两军实力相当的前提下,单一战略层次的失误并不容易造成重大损失,所谓的灭顶之灾,往往是由于几个层次上战略的失衡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Heilong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乌兰布通之战是一场胜负未明的战争。此战清军伤亡多于准噶尔军,而且在形势对清军有利的情况下,致使噶尔丹逃逸,失去一举歼灭的机会,导致康熙三次亲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17.
白国红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69-72
晋阳之战是春秋战国之交一场重要的战争,前辈学者也有论及,着重对此战发生的历史背景,即诸家族之间的深刻利益冲突,尤其是赵氏与知氏两大家族之间的尖锐矛盾进行剖析,指出两家战略目标的相克,最终导致了二者不共存,进而引发两大家族集团的争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此战的结果,以及这场战争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平之战与赵匡胤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学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36-41
高平之战是后周禁军完成新旧更替的关键,赵匡胤在战前进入周世宗幕府,战后结识张永德、晋升殿前都虞候、负责禁军整顿,遂成为当时少壮派军官的领袖,得以迅速崛起。对赵匡胤出任殿前都虞侯的时间、义社十兄弟等有争议的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崔一楠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61-365
华阴之战是前秦氐、羌关系的转折点,此役前秦军队战败,苻坚怒杀了姚苌派来请罪的部将,结果姚苌惧逃马牧,起兵反秦。关于华阴之战的过程,史书记载虽颇为简略,但正是这次战役导致了氐、羌关系的破裂,淝水之战后,本已危机四伏的前秦政权更加雪上加霜,从根本上动摇了前秦在关中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20.
崔一楠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61-365
华阴之战是前秦氐、羌关系的转折点,此役前秦军队战败,苻坚怒杀了姚苌派来请罪的部将,结果姚苌惧逃马牧,起兵反秦。关于华阴之战的过程,史书记载虽颇为简略,但正是这次战役导致了氐、羌关系的破裂,淝水之战后,本已危机四伏的前秦政权更加雪上加霜,从根本上动摇了前秦在关中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