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监狱叙事是“十七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伦理意涵。以规训与反规训为焦点的监狱叙事,映射出有别于其他革命历史叙事的革命伦理:它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产物,而更是文化选择与整合的结果。“十七年”文学监狱叙事参与了那个时代国家与人民伦理规范体系的建构,从而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参与了当时宏大的社会规训计划。  相似文献   

2.
中国监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以它独特的艺术美丽,诠释着审美观照下的监狱。本文选择《窦娥冤》《大墙下的红玉兰》《女子监狱》三部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阐明它与当时监狱文化的关系。以此了解中国监狱文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论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与罪犯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现代化文明监狱创建工程 ,标志着我国监狱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罪犯是监狱行刑活动目标的焦点 ,也是我国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逻辑起点 ,因而对罪犯人权的保障将成为我国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基本命题。目前 ,创建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健全罪犯人权的法律保障、物质保障、组织保障和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监狱行刑社会化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监狱行刑社会化既是由重趋缓的刑罚观念的取向 ,又是由严到宽的刑罚立法的归结。监狱行刑社会化是罪犯由监狱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 ,是罪犯顺利回归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所反映的行刑人道化、行刑经济化思想 ,教育改造罪犯和预防犯罪目的的合理性 ,表现着监狱发展的共性和规律 ,使其在监狱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突出显要的位置。同样监狱行刑社会化又反映和折射出一定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观念取向。  相似文献   

5.
实施现代化文化监狱创建工程,标志着我国监狱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罪犯是监狱行刑活动目标的焦点,也是我国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逻辑起点,因而对罪犯人权的保障将成为我国创建现代文明监狱的基本命题。目前,创建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健全罪犯人权的法律保障、物质保障、组织保障和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背景下,有必要引进多种有价值的改造手段。宗教教诲因其蕴含的丰富改造资源和独特的改造视角,亟须得到挖掘。为弥补宗教积极因素在罪犯改造实务和理论上的空白,要以中西方宗教教诲历史演变的比较为视角,发掘我国近现代监狱存在的宗教教诲传统,并在了解西方监狱宗教教诲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宗教教诲纳入到监狱管理制度中。  相似文献   

7.
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传递其价值,而不是为保护而保护。青岛常州路监狱保护工程曲折的过程背后也有一条隐含的价值主线。文章从价值评估与干预层级、建筑再生与区域整合、建筑整饬与修复观念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结合佛罗伦萨Le Murate监狱等再生实例,提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应自觉地以价值延续为基础,摒弃狭隘的保护观念,正视历史建筑的再利用问题,从城市和街区复兴的高度出发,实现历史建筑再生过程中“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学主要指讲述真实历史、内容有史可稽的文学作品,它与纯文学作品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史实和史料为依据,后者以传说和虚构故事为基础。历史文学作品兼具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的双重特点,并因其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而为读者喜闻乐见。历史文学翻译不仅具有文学翻译的一般共性,还具有史学翻译的具体特性,主要表现在译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学术性两个方面。历史文学的翻译问题,也大多与此有关。本文根据历史文学作品的特点,通过内容、文体、专名和相关术语的译例分析,来说明历史文学翻译的规范问题。文章认为,只有在上述四个方面对译文加以规范,历史文学著作的翻译质量才可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海登怀特是叙事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着重关注了文学与历史之间边界的模糊性。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作为一种横跨历史与文学的创作样式体现了历史与文学的互渗。文章主要借助海登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通过对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的分析,从意识形态、美学和道德三个方面来考察历史建构的维度,继而展现个体记忆取代官方记忆,小写历史取代大写历史,多元异质声音共存的后现代史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海登.怀特(Hayden W h ite)是当代美国著名思想史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他将文学与历史相融合,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并将文学性与历史性两个维度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其文本性与文本间性研究为我们审视文学、理解历史、把握文学与历史、历史与文化、文学与文化等范畴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观念与新视角,并对我们当前的文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mplexity of developing correlates of female crime in the comparative context of Western and Indian literature. It selectively reviews the findings of American and Indian studies of female crime and concludes with the author’s own findings from a study of 120 women prisoners conducted in a federal women’s prison in India. The author’s main contention is that whereas broad contours of offender profiles can be drawn, it is difficult to draw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and infer from them predictable variables of criminality.  相似文献   

12.
Women comprise a small but rapidly growing proportion of prisoners incarcerated 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Research shows that women experience prison differently than men, primarily due to the extent that personal relationship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prison) shape the culture and climate of women’s prisons. However, the literature does not adequately address women’s perspectives on their unique prison experiences. Prisoners’ poetry is a rich and largely untapped source of information that offers nuanced views of crime, punishment, and prison life. This research employs poetry written by female prisoners as a medium from which to learn about their lives in prison. The poems selected in this sample reflect a number of themes involving the common feelings of pain and loneliness, the routine of prison life, traumatic pre-incarceration experiences, and family issues. These themes are then compared with themes found in poetry written by male prisoners.  相似文献   

13.
“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美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部美国文学史同时也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文章以美国文学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美国梦”的特征和具体表现.从文学的角度解读“美国梦”。  相似文献   

14.
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潜心描述美国拓荒运动的伟大女作家。她以内布拉斯加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尤以《我的安东妮亚》最为出色。主人公安东妮亚的一生不断地追寻自我,并在努力拼搏后,在大草原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本论文通过对安东妮亚的童年,青年和中年生活经历的分析。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讴歌早期移民自强不息的拓荒精神。  相似文献   

15.
张兵等著《文化视域中的清代文学研究》体现了文学思想和实证研究的密切结合.该著以文化视角对清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些突出文学现象如群体性、地域性、文字案狱与文学、艺文幕府与文学等加以统摄,进行了系统的开掘和研究,是近年出版的一部清代文学尤其是清代诗歌研究的力作.  相似文献   

16.
纳博科夫是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坛上一名重要的文体学家.对于他的作品,人们往往重他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轻他的内容.其实,他的小说对人类的生命主题之一--时间也进行了审视,在他的作品中,纳博科夫表明了自己独特的时间观,他认为,"过去"与"未来"都是虚无的黑洞,"现在"如同牢狱将人囚禁在里面,使人既回不到过去,也到达不了未来.而人总是在"现在"这所牢狱中不停地进行着抗争.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30年代至今,华裔妇女移民美国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挣扎之后,她们依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渐由社会边缘跻身主流社会。本文借鉴令狐萍在其著作《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中将华裔美国妇女的移民史划分为三个时期的方法,将华裔美国妇女从社会边缘到开始跻身主流社会的历程也划分为三个时期,并着重从女性主体意识和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等方面来阐释这一历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刑罚观的改变,作为刑罚执行重要场域的监狱,其功能也在逐步转变,矫正成为现代监狱的核心功能。然而,矫正功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内容,必须加以区分。体制化后的监狱并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矫正功能。文章从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所反映的问题出发,分析了矫正功能的发挥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同时,对我国监狱改革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9.
考察郭沫若知识分子身份的早期构建,不能忽视美国文学的影响。通过分析郭沫若接受美国文学影响的多元语境,以及惠特曼、辛克莱与郭沫若的新诗人身份、革命文学家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研究美国文学在郭沫若的知识分子身份早期构建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影响时,既要分析郭沫若身份认同及其认同变化的表现形态,也应注意"变"中的"不变"成分以及"不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这四位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她们作为不同主体,在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社会背景中,显示了华裔文化身份认知从无法抉择的选择、无奈地被同化、含混商讨到"复合型"族群性建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国华裔妇女文学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化总体语境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