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鲁迅创作于1924—1926年的散文诗集《野草》一向被认为是鲁迅心理的真实写照,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诸多关注。《野草》中的散文诗《这样的战士》,以其明确的斗争意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样的战士》一文反映了鲁迅的孤独、无望和"痛打落水狗"的决绝,表现出鲁迅顽强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2.
分析现代主义史诗《诗章》中的"荒原"意象与贯穿始终的"救赎"意识,得出诗中的"荒原"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被人类破坏的自然,也是人类心灵的荒芜。诗中的"救赎"不再是依靠万能的上帝,而是遥远中国的孔孟之道中仁孝治国或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思想,它们或许是拯救当代人走出绝境的良方。  相似文献   

3.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里"女娲补天"的故事来自佛教,是《五灯会元》里"女娲补天"故事诗意化的演绎。小说以曹雪芹家族百年兴衰史为素材,敷演了贾府百年兴衰成败的历史,借贾宝玉挣脱佛法枷锁、走出浊法和清法迷人的圈子、获得大自由与大安宁的非凡经历写出了曹雪芹在现实生活中受释迦牟尼生平事迹启发、发愤图强、磨炼心志、摆脱烦恼和痛苦束缚、谱写不朽篇章的传奇人生。神话传说、禅宗典籍、《红楼梦》里的"女娲补天"的故事,虽然内容和思想略有参商,但蕴含的精神却完全相同,即体现了传说史上的女娲、宗教史上的释迦牟尼和文学史上的曹雪芹伟大的仁爱精神和淑世精神。  相似文献   

5.
凯特.肖邦的名作《觉醒》在出版前的标题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两个标题形成对比,揭示了肖邦描写女性意识的觉醒,目的在于展示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以及人的孤独。如此一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观念应当视为通向深层哲学观照,即对于人的主体性及孤独的探究的阶梯。  相似文献   

6.
孤独意识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独特精神现象,在文学领域是永远值得探讨的母题。通过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全新解读了凯特·肖邦《觉醒》中女性形象艾德娜和聂云岚《玉娇龙》中女主人公玉娇龙的孤独意识,剖析了这两位女性形象对刚刚苏醒的主体意识的捍卫,从而阐释女性在男权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下孤独意识产生、抗争和解决的痛苦,希图由此窥探在女性主体意识影响下中西女性孤独意识发展与表达展现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化——罪恶的渊薮——苏童小说《米》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童摆脱了对创作短篇小说的一度迷恋,写作了长篇"新写实小说"《米》。《米》已经被人们做了诸多的归纳与阐释,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借一个逃亡与回归的故事母题,去写一个在城市文化中人性被扭曲的、孤独无依的人的具有悲剧意义的一生。于是逃亡与回归、人性的扭曲、生命的孤独便构成了苏童小说《米》叙述的基本元素。本文就试图通过这些跳荡在作品中的元素,来透视这些元素背后的城市的淫靡文化是如何摧毁了一个乡村青年的生命的。  相似文献   

8.
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往往是自己给自己筑起一道墙,与别人、与世界隔离开来,就像蚕那样作茧自缚,尔后却又在茧中哀叹。学生要摆脱这种寂寞孤独,就要他们自己拆除那道墙,咬破那重茧,从中走出来,走到群体之中。而学会"合群",就是他们要迈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海德格尔对柏拉图“洞穴隐喻”的解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海德格尔三十年代所谓的政治错误,这里涉及到哲人与政治家的区分,同时意味着走出洞穴与再次回到洞穴中的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过程。柏拉图与海德格尔在讨论“洞穴隐喻”的时候都没有区分上升过程(哲学家)与下降过程(政治家),在笔者看来,这正是哲人遭城邦厌弃、容易陷入政治困境中的现实原因。海德格尔作为一个返回到希腊性层次上的哲人,他的返回步伐在笔者看来一直属于驻留于走出洞穴的上升阶段,如果他是在上升阶段上运思的,那么,当人们热衷于谈论深陷洞穴中的哲人时,恰恰表明我们将哲人泛政治化、泛道德化了,由此而来,我们才是深陷洞穴中的人。  相似文献   

10.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在女性意识烛照下书写女性主体陷入孤独与困境的名篇,其女性孤独意蕴主要体现为女性主体的孤独书写、女性主体的孤独抗争。这一文本可以看作是20世纪20年代丁玲个人主义思想与女性主义思想的回光返照,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慎独论是刘蕺山学术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他一生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工夫理论。他在改造和重新解释历史上的慎独观的基础上,把独体提到本体论的高度,使慎独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理论体系的学说系统。本文从慎独与敬诚、慎独与心性、慎独与诚意、慎独与静存动察、慎独与格物五个方面分析了其慎独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孤独的反义是团结。”孤独意味着隔绝与疏离,团结意味着沟通、理解、信任与同情;孤独的真正谜底是爱的缺失。小说中的马贡多曾是一个和谐孤独的地上乐园,外来文明的涌入,使蒙昧天真的马贡多人张皇失措,难以适应。在文明与愚昧、道德与罪恶的碰撞中,物质主义取代了对上帝的信仰,战争暴力扭曲了人格,亲情被同谋代替,爱情坠入乱伦与情欲的污淖。马贡多人陷入更深的孤独之中。打破孤独,走向团结,复活爱心,建立沟通,正是《百年孤独》的题旨要义。  相似文献   

13.
华兹华斯诗歌中孤独的各种表现,演绎着其独特的意蕴,它不仅是自然的本性,催生着美与快乐,还是人们重返自然的重要环节。因此,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孤独具有非同寻常的积极含义。  相似文献   

14.
"风"的意象在蒋三立诗集《在风中朗诵》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自然之风,凝聚自然的力量;"人力"之风,既沉淀历史的回响,也消散时俗的喧嚣;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心灵"之风,他要借助"风力"传扬自己的"孤独"精神,并要借助"风力"锤炼自己的"定力",使自己能够坚守那一份"孤独"的精神。诗人正是在"风中"坚守着那一份孤独,享受着那一份孤独,更希望通过"风力"的传扬,让那一份"孤独"的精神化为永恒。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散文集《山水》的考察, 论述了冯至独特的自然观与哲学观。在《山水》集中, 冯至运用存在主义视角, 对自然、生命、死亡、孤独等命题进行了深度意义上的观照, 表明了自己特有的哲学之思。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散文集《山水》的考察, 论述了冯至独特的自然观与哲学观。在《山水》集中, 冯至运用存在主义视角, 对自然、生命、死亡、孤独等命题进行了深度意义上的观照, 表明了自己特有的哲学之思。  相似文献   

17.
同在1926年发表的彭家煌的和冯至的不仅仅都以德国人为主人公,还都存在"想像"与"现实"两个圈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愉快的悲哀"的潜叙事,同时它们亦是人的文学发展的见证,指示出经由<狂人日记>和<沉沦>之后的又一次拓展.作为20世纪20年代情感基点的孤寞体验在彭家煌和冯至那里有着更为具体的内涵,爱与深深的孤独成为与冯至的之间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学术语,"深层意象"既指代崛起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流派,又表示诗歌创作中用来表现诗人情感与意义内涵的意象,它还代表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方式以及创作方式的诗学观.它有别于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它认为,诗歌是通过意象刹那间渗透到无意识中去的艺术."深层意象"来自深邃黑暗的无意识心理;其诗歌往往表现独特的主题反映"孤独、黑暗"的深层心理.它要求诗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9.
《老水手之歌》以一个老水手射杀信天翁而给全船带来灾难的神奇故事 ,阐述了基督教有关原罪说和博爱的基本教义 ;展示了武断的上帝如何使人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 ,束缚人的思想并由此使人产生恐惧感 ;也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孤独与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