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从特殊到普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管制型政府到规制型政府,从经营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从政策型大政府到法治型小政府.从全能国家到市民社会,是一场从"古代格局"转变为"现代格局"的深刻的、全面的变革.透过"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国共产党党史"视角,可以发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的转型或现代化,本质是实现"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列宁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把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的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这三个大的历史阶段是互相衔接又互相区别的.当前我国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呢?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什么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要使图书馆工作适应新的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转变观念.当前需要转变的观念有以下六个方面:图书馆由藏书中心变成文献资料中心、信息中心、智力开发中心;从关门办馆到开门办馆;从无偿服务到有偿服务;从独自办馆到馆际协作;从手工操作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从与世无争到积极竞争.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实践上探索的最大成果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探索的最大成果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发展是一致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中确定主题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确定主题到初步开辟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六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深化和拓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自肇始以来 ,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社会主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传统社会主义到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告诉我们 :特色社会主义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制度保障 ;扩大开放是把握全球化机遇的最佳选择 ;科技进步是谋求全球化主导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是 :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比较中说明其必要性和艰巨性、长期性。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 :经济上从比较谨慎到急于求成 ,政治上从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的转换,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必要性和深刻的时代背景,有着充足的理由和根据,必须遵循科学的提炼原则.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人事人才管理工作面临新挑战.人事人才工作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从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调整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从传统人事管理调整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创新、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民主社会主义则在相应领域陷入困境.中国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艰难探索、曲折发展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并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目标与手段的高度统一.民主社会主义从战后的短期繁荣到70年代以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陷入困境,根本原因是其目标与手段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这个命题有两层含义:一是说社会主义从一种被人们追求的理想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二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在建设过程中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前者已有众多的论述,故本文仅对后者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理论学习与研究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李新市.1:1)马克思理想人格思想的启———读《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札记(毛芳才潘永云(1:3)关于哲学发展与体系建构的几点思考(范冬云汤琼.1:6)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刘风华.2:1)论邓小平关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耿庆彪.2:3)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1--三代领导核心人民观的继承与创新(陶林金鑫.2:7)邓小平实效观浅析及探源(王义.2:10)简论邓小平的干部教育思想(汤建.3:1)浅析邓小平的人才思想(葛超.3:3)《论十大关系》中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 赵紫阳在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以后,进入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之前的这个历史阶段.在中国,具体是指从1956年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下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无产阶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继续合作共事,建立广泛的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战略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十二大首次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这一高瞻远瞩的重大决策的重要意义在于: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能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取决于能否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而科学技术、人材培养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都离不开教育.我们应该从战略高度上加深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从逻辑到逻辑的理论预设和思辨体系的构架,而是邓小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时所体现出的指导实践的功能性。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论上实现了四个方面的突破: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出发点上,实现了从理想状态的"应该"来设定某种社会主义标准模式到从中国国情来说明现实的社会主义能够"是"什么的根本性转变;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价值取向上,实现了从离开效率谈论公平到为实现真正的公平创造现实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注重与资本主义对比中确定社会主义规定性到在社会主义的自身发展中寻找生存依据的根本性转变;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思维特征上,实现了从对社会主义结构性的静态思维到对社会主义进行功能性解释的动态思维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5.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上,迈向更加全面、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为安全、更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新阶段,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国现代化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全面现代化"的演进逻辑突出体现在"全面"二字的深刻意蕴.之于"全面",从广度看,体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容布局的系统性;从深度看,体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模式的高质量性;从跨度看,体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空间布局的协调性;从维度看,体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谐性;从高度看,体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具有如下六大特点:一是立足实际、独立探索,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与其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建立在一致的方法论基础之上;二是从经济一维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领导等多维,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日益全面;三是从以生产力为中心到以社会为中心,再到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向马克思主义价值旨归的回归;四是从"本质"到"本质要求""本质属性""本质特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日渐深入;五是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实现了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再飞跃;六是从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到借鉴西方,再到自主建构,体现了理论上的创新能力和思想上的自我主张.这既是理论自身的逻辑发展,更是对发展着的实践的不断总结和提升,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二大,是一次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它为我们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制定了纲领、任务和宏伟目标.党的十二大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的高度,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是个伟大的创举,它的意义是重大的、深刻的。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体可以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各种文化和科学工作者、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从"第一次结合"继续取得进展到"第二次结合"的提出并取得积极成果而又遭至严重挫折,再到"第二次结合"的重新开始及成功推进的曲折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则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改造";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又到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从否定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到回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样三次大的转换.认真总结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近代中国发展的道路,回顾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学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转变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从幻想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认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漫长历程,对前几年学术界流行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和澄清.文章指出,接受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发达国家同时革命论"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再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认为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