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拜伦的创作中可以看出其与西方文学传统的密切联系,他尤其喜欢并善于从莎士比亚作品中吸取营养。拜伦常常以变形或曲解的形式运用莎典,以此丰富自己叙述文本的含义并激活读者对原始文本与在读文本的互文性理解。《唐璜》第六章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璜》作为世界名著,其主要文学价值在于它的强大的讽刺力量。本文通过剖析这部诗体小说的人物形象,对作品中的讽刺内容理思想意义作了揭示。  相似文献   

3.
胡风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其理论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具有不断探寻的意义。胡风的理论思想核心是"主观战斗精神",这种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其文学创作层面,胡风同时还赋予它深厚的内涵,表现了胡风人格建构意识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4.
“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文论的思辨基点。其核心是强调:“作家主观能动性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和运用,是作家接触生活的激情和敏捷的感受力及主动的进取精神,是自觉积极的创作意识。” “主观战斗精神”在创作里需要通过创作主体的“自我扩张”,才得以充分运行或体现。“自我扩张”似与当下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有相通处。 由于“自我扩张”的是“主观战斗精神”,所以,“自我”非“唯我”、“小我”,而是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得到社会性时代性实现的“大我”。 “主观战斗精神”的负面正是“精神奴役底创伤”。  相似文献   

5.
“主观战斗精神”论是在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坛反对主观公式主义与客观主义的斗争中逐渐定型的,但它对创作主体的尊重,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对自身价值的人文关怀,其思想魅力也就不仅属于三四十年代,而应当属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  相似文献   

6.
拜伦笔下的唐璜通常并不被认为是典型的拜伦式英雄。他来自欧洲传统文学但又不是传统形象的简单再现或变体。从比较文学主题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勾勒出唐璜形象的演化轨迹,把握拜伦下唐璜对传统形象既继承又突破的特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战的需要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救亡”的抗战文化规范取代了“五四”以来的“启蒙”,文 学重新承担起了民族解放和新生的使命。胡风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创办了《七月》这本文艺刊物,并在1944 年复刊时更名为 《希望》。《七月》与《希望》在抗战期间有效地发挥了“意识战线”的任务,推动了抗战文艺的发展。本文采用史料学研究方法,从 时代结构、多样化文体、理论的批判与建构三个方面由表及里,多方面考察分析《七月》和《希望》两个刊物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拜伦以一种反叛的姿态登上文坛,他借助诗歌创作挑战整个旧世界,其批判锋芒首先指向强大的封建势力和污浊的社会现实;在这一挑战过程中,拜伦才情横溢,所向披靡,逐渐形成了其情感大胆热烈、主观色彩浓厚、批判讽刺倾向辛辣和艺术上讽喻夸张的浪漫主义诗风。  相似文献   

9.
后期留日鲁迅追求的精神界战士形象,在《摩罗诗力说》得到了主体式的诗性表达。但在十余年后的《呐喊》《彷徨》中,那些反抗者却不再具备战士所具备的完整精神,而身陷各种各样的困境之中并最终失败。通过考察后期留日鲁迅在论文《摩罗诗力说》中所建立的诗性主体及其战斗精神的特征内涵,并与十余年后《呐喊》《彷徨》的反抗者形象进行对比,从精神气质的裂解和由裂解导致的异化分析反抗最终失败的原因,由此探寻鲁迅文艺思想在不同时期传承与转变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拜伦《哀希腊》先后有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胡适等多种中文译本。诗中反问对比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韵律的巧妙安排等是其富于诗美感染力而广为传诵的本体原因。同时梁启超等译者的个性化翻译或曰“创造性的叛逆”对开发原诗所蕴含的巨大的革命鼓动力量也不容忽视:《哀希腊》对马君武《华族祖国歌》、胡适所谓“试验的态度更显明”的《自杀篇》及蒋光慈《哀中国》等诗作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战斗精神的科学内涵、其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目前我军战斗精神培育中所遇到的矛盾与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时间层面看,当前战斗精神培育方式缺乏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时代的趋势和特点脱节;从实践层面看,官兵普遍缺乏实战考验,战场经验严重不足,从根本上制约战斗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从心理层面看,官兵普遍信仰弱化,加上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现代唯武器论的影响,战斗精神生成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可从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军发展的培育战斗精神的创新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战斗精神培育的促进作用;从难从严从实战化训练摔打部队,让战斗精神培育扎根深厚的实践土壤中;强化领导典范机制,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和凝聚感召的作用;改进战斗文化机制,打造强军文化,发挥其对战斗精神培育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屈原是一位集高贵品质和干练才能于一身,有着长远政治眼光的大诗人。他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的唐虞三代之治,实现所谓的“美政”。文章主要阐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的名字是与《大地》三部曲密切相连的 ,但她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她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多彩和史诗般的描述 ,以及在传记方面的杰作”。本文拟结合传记理论 ,对《异邦客》和《战斗的天使》这两部作品作一分析 ,以期更为全面地评价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军宝贵的精神资源.部队应从民族精神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培育广大官兵的战斗精神,以增强其战斗力.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40年代舒芜为声援在党内整风中受到批评的陈家康、乔冠华、胡绳等人而作《论主观》,胡风作《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与之"呼应"。然而胡风始终否认这种"呼应",起初他说发表舒芜文是"为了批判",后来又说发表舒芜文是他的"失察"。因而,深入探讨胡风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是不是以及是如何"呼应"舒芜的《论主观》,仍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拜伦在中国清末民初的译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从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的"豪侠式拜伦"到鲁迅的"摩罗式拜伦","符号化"是拜伦形象最典型的特征。"拜伦在中国"与"军国民主义"的时代要求和译者主体性操控密切相关,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的政治审美化和审美的政治化。"中国的拜伦"作为"社会集体的想象物",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甚至民族精神建构的一部分,被赋予了极强的隐喻性和象征性色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拜伦在五四时期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拜伦在中国有着突出的影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哀希腊》一诗的译介和苏曼殊、鲁迅的介绍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中国对拜伦的介绍是逐层深入的———从《哀希腊》的反抗民族压迫,到苏曼殊揭示的浪漫不羁,直到鲁迅指出的张扬自我,拜伦精神的各个层面一步步被中国读者所认识,并对中国文化的转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欧洲浪漫主义时代最著名的长诗之一,它以丰富的内容、深邃的诗意、凭揽历史现实的高度、铿锵而幽惋的韵致成为不朽。该诗在政治精神、哲学品质、人物形象和独特诗艺诸方面都表现了诗人卓越的才华与成就,作为高度完美的经典诗歌文本至今仍有进一步深入解读之必要。  相似文献   

19.
消解精神是《西游记》自由精神的重要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上解构既定观念,形式上采用玩世性的游戏笔墨。所谓既定观念,主要包括构成《西游记》思想基础的儒道佛等观念;所谓玩世性的游戏笔墨,因其玩世的不严肃性,而具有了消解意义,主要包括具有戏谑、幽默、闹剧和童话特征的形式。这种消解精神,主要源自《西游记》写“心”的特征和人物如孙悟空市民式的浪漫与自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唐璜》及抒情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为例,来说明拜伦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天才的作家,更重要的,拜伦是伟大的革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