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对集合概念 ,必须依据其反映对象的特点进行考察 ,而不能依据语境考察 ,否则会造成概念无定类。集合概念反映的是集合体 ,集合体的个体间无确定的结合方式或规则、个体无确定的位置、个体作用无差别、减少或增加某些个体不影响集合体整体 ;因而 ,集合体是与系统不同的一类事物 ,与抽象的类概念也不同。依据集合体的特点和是否是共性抽象 ,可以把集合概念与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清晰的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
目前,逻辑学界对集合概念的看法有较大分歧,分歧的主要焦点是事物是否有集合体与类的区别。以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为代表的主张(下称金文):“类和集合体是不同的。……集合概念就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例如森林,舰队、工人阶级……都是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就是不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例如、树木、军舰、工人……都是非集合概念。”以黄士平所著《集合概念新议》(江汉大学学报,1984年4期)为代表的观点(下称黄文),与金文针锋相对:“集合体与类  相似文献   

3.
集合概念是以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是揭示事物集合体的质的规定性的。集合概念可以反映单独的集合体,也可以反映以集合体为分子的类,它和单独概念、普遍概念是交叉关系。集合概念可以划分,同样可以概括和限制  相似文献   

4.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一直是形式逻辑研究与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理解集合概念的关键是弄清什么是集合体,而理解集合体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特征.唯有如此,才能准确理解集合概念的本质,走出辨析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逻辑界部分同志取消集合概念的观点持否定意见;对集合概念在分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肯定,同时从并非一切概念都是类概念、集合体与类的区别,集合概念对象的条件性等方面对集合概念的存在作了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6.
集合体辨析     
本文提出了对逻辑范畴“集合概念”理解的关键是“集合体”问题。阐释了识辩集合体的途径或方法。认为,识别集合体首先也是关键在于明确“不必然具有”和“必然不具有”、“必然具有”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再将集合体区别于类和整体。集合体完全不同于类,它和整体相似,又不等于整体。明确集合体及集合概念。对正确思维和论辩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普通逻辑中的集合概念及其有关问题。数理逻辑中类与集合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不在本文范围之内。我们认为,逻辑教材中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划分应予剔除。其理由如次。一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中写道: 类与集合体是不同的。一个类是由许多事物组成的;后者叫做前者的分子。属于一个类的任何分子,都具有这类事物的特有属性。例如,人这一类,是由许多分子如曹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对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定义 ,虽说法不一 ,但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 ,不易理解 ,而且把非集合概念定义为“不反映集合体”还有违反定义规则之嫌。我们知道 ,“集合体”和“个体”是相对的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 ,而非集合概念是反映个体的 ,所以 ,应该把集合概念定义为“反映集合体的概念” ,而把非集合概念定义为“反映个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一直是形式逻辑研究与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理解集合概念的关键是弄清什么是集合体,而理解集合体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特征。唯有如此,才能准确理解集合概念的本质,走出辨析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集合概念,如何区分集合概念的种类,如何分析集合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等问题,在我国逻辑学界还是有争论的,本文欲就上述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一、关于集合概念的定义关于集合概念的定义,在现行的逻辑教材或逻辑读本中,表达是有所不同的,而且对其解释也是不同的。例如:(1)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许多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叫集合体。例如,“森林”是许多棵树的集合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许多中国人民解放军战  相似文献   

11.
"事实"是一个重要的框架性概念。凡能够使得某陈述为真的任何东西都是事实。对事实的表达离不开陈述,但事实并不是陈述;事实也不是事物自身。原初事实是独立于人类制度而存在的事实;制度性事实的核心要素是集体意向性。集体意向性并不能为其所指向的对象增添任何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特征,它唯一增添的是地位功能,而这种地位功能又必须要有原初事实作为其载体。虽然任何事实都是客观的,但原初事实与制度性事实的客观性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社会认同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而现代生活中的各类庆典提供了考察其实在性的经验领域。庆典与社会认同有关,而集体记忆是连接两者的中间力量。庆典和集体记忆紧密相关:通过凸显文化符号、与历史的勾连能力以及对当前现实的诠释,庆典既可以复活旧的集体记忆,也可以制造新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又和社会认同紧密相关,通过制造共识和辐射话语力量,集体记忆能有力地推进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3.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准确定性是改革和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切入点。既有的定性都不具有法理和实践上的可行性。只有大胆借鉴英美法系的联合所有制度,重构大陆法系的共有形式,才能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予以准确定性。新的共有形式———集合共有,与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集合共有规则来解释和处理集体土地所有权,既符合学理和逻辑的要求,更贴近中国的实际。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集体主义而言,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的前提下,坚持集体利益至上,是对人的生存本能的超越,是人性崇高的证明。集体应当为个人个性和才能的发展提供条件,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新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公正合理地解决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冲突,则是集体主义得以存在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麦考密克和拉兹都曾经主张清洁空气不可能成为个体权利的客体。雷奥梅、沃尔德伦和马默却主张清洁空气可能成为个体权利的客体。首先,我们应该区分公共物品的“享用”和“生成”。其次,我们应该区分个体独立享用的公共物品和集体共同享用的公共物品。享用的非排他性和享用的集体性是两种不同的特征。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并不妨碍一部分公共物品可能成为个体权利的对象。个体能否独立享用某种公共物品,才是决定这种公共物品能否成为个体权利客体的关键。由于清洁空气等公共物品具有个体独立享用性,公民个体在理论上可能对清洁空气等公共物品享有权利。我们可以通过权利的利益理论论证个体环境权利的存在。因此,将环境权利写入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不存在理论上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麦考密克和拉兹都曾经主张清洁空气不可能成为个体权利的客体。雷奥梅、沃尔德伦和马默却主张清洁空气可能成为个体权利的客体。首先,我们应该区分公共物品的“享用”和“生成”。其次,我们应该区分个体独立享用的公共物品和集体共同享用的公共物品。享用的非排他性和享用的集体性是两种不同的特征。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并不妨碍一部分公共物品可能成为个体权利的对象。个体能否独立享用某种公共物品,才是决定这种公共物品能否成为个体权利客体的关键。由于清洁空气等公共物品具有个体独立享用性,公民个体在理论上可能对清洁空气等公共物品享有权利。我们可以通过权利的利益理论论证个体环境权利的存在。因此,将环境权利写入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不存在理论上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纵观记忆理论的发展,可以发现:记忆理论主要在20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是集体记忆的理论鼻祖,但记忆理论主要在德国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阿斯曼夫妇厘清了各种记忆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文化记忆理论成为学科交叉研究的对象,联接了社会学、考古学、文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各个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构造是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基本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是将集体成员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对接,这就需要突破罗马法传统的所有权框架,以日耳曼法的总有理论为基础分析和构造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总有的所有权框架中,农民集体作为所有权的主体,各个集体成员依据其成员资格而非通过他物权的设定享有对集体土地的使用、收益权,并通过民主的形式行使对集体土地的管理和处分权能。在这方面,日本运用总有理论对其入会权制度的整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造物的出现使人与物的关系复杂化,人工智能物的进展使这一问题尖锐化。抽象的“物质”概念不能说明人与物的关系。恩格斯指出了“物质”与“物体”的区别,但有时未加区别地使用这两个概念。应明确“物”同“物质”都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二者不可相互取代。应明确人与物的关系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出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恩格斯认为精神是物质的最高精华,这可理解为人和思想都是物进化的最高精华,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梦的观念和认识 ,经历了由“混沌梦”(梦与现实互渗 )、“预示梦”(梦是神鬼的启示 )到“理性梦”(梦既不神秘也不奇怪 ,是可以认识的 )、“科学梦”(对梦进行科学探索、科学解释 )的发展过程。失去神秘性的梦具有作为观照对象的审美特征。“梦”作为一个抽象性的概念成为喻体 ,凝聚着丰富的强烈的审美意识。梦与现实的异与似是其设喻的基础。在以梦为喻的表达中 ,梦既能存留其基本的审美特征 ,也“随物赋形” ,具有多样的“性状”。以梦为喻是出于审美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