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创新》2007,(3)
<正>2007年5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率广西党政考察团访问越南、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东盟四国期间,四国首脑对广西提出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构想给予了积极  相似文献   

2.
周英虎 《创新》2007,1(1):61-65
“一轴两翼”型战略是适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亚洲区域经济进程发展要求的产物。其现实意义是:使广西从思想上实现了从连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桥梁的象征性地位向实质性地位理念的转变,从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范围、更深远的层次确立了广西未来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即:东引、西联、北靠的中主轴线合作发展战略。其中西联是指构成南宁一新加坡经济走廊南下战略右翼的湄公河次经济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一轴两翼”型战略的总体构想已经形成并且具有良好的期望前景。但是,要将其真正付诸于实际,还需要一定的条件,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就“一轴两翼”型战略的右翼—湄公河次经济区的建设而言,广西在湄公河次经济区发展中的作用及未来经济发展的取向上的主要对策是:一是充分认识湄公河次经济区的重要意义;二是必须树立正确的通道经济观;三是必须坚持大协作的精神;四是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型建设的道路;五是必须将外向型经济作为拉动内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支点;六是必须重视互动性,充分调动有关国家和国内相关各方的积极性;七是对原有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改;八是使用好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这个平台,积极推进与加快物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世信 《创新》2007,1(5):119-124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部分,区域必须依靠城市把区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凝集成一个整体,只有中心城市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整个区域经济才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广西首府南宁作为承接东盟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先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但是,由于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等原因,广西南宁在面临如此好的大机遇面前显得底气不足,面临着挑战。借助中心城市财政强大的聚集效应研究广西中心城市经济特别是省会中心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问题,为构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的区域合作经济模式和广西的跨越式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刘全跃 《创新》2007,1(6):68-72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新构想的实施、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两廊一圈"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的独特地位日益彰显,其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因此,东兴市与芒街市惟有进一步扩大开放,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才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赢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其研究大都集中在与东盟密切联系的地区,例如东北亚(中国、日本和韩国)和"东盟+3"。通过加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从中国—东盟发展历程看,"中国+东盟"合作模式为区域经济合作带来诸多的契机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彦  王辉 《学术交流》2004,(12):80-8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新举措。但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亚太经济合作格局的复杂性、东盟区域内部合作的矛盾性、中国与东盟在贸易与吸引外资方面存在的竞争性、双方增强互信的艰巨性以及国际政治及经济格局的复杂性对其的影响等等。在充分认识困难的基础上,中国与东盟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区域合作形式的关系;中国要认识到帮助东盟发展的必要性,实现双方互惠互利;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其经济的互补性;增进沟通和互信,加强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协调域内外国家关系,加强中日韩互助合作,最终顺利完成亚洲的区域整合。  相似文献   

7.
东亚正面临中日与东盟共同构筑区域新型经济秩序的历史转折期。东盟与中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从贸易效应来看,中国与东盟贸易的规模效应超过日本,但在贸易结构上尚属于低层次阶段;从投资规模效应来看,日本落后于中国,但中国投资的产业层次较低,集约化程度落后;从经济贡献度来看,中国对东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较明显。在以东盟为伙伴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中日各有优势和劣势,没有中日的合作,就不会有真正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快推进以中日和东盟为三角支柱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格局的形成,而日本应摈弃传统大国的优越感,携手中国和东盟共同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关系稳定发展、不断升级,为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但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步入“深水区”,一些挑战难题近年愈发突显。美国等域外势力炒作南海争端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拉拢东盟国家,严重干扰地区合作深入推展。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应坚持因国施策、双多边共同推进,可优先建立“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指引推动开展务实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引领地区治理规则建设。中国与东盟国家还当灵活运用二轨平台夯实“民心”基础,促进涉海文教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中国在东亚不同的经济合作模式,即“10+1”、“10+3”以及“10+6”中的经济利益。分析结果表明,从直接的贸易投资利益、间接的宏观经济利益以及其他经济利益来看,中国在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利益最大,其次是在东盟的经济利益,而且中国在日、韩、东盟的经济利益都远远超过在印度、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的经济利益。然而,从国家经济安全利益来看,印度、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对于中国的铁矿石进口安全至关重要,而日、韩、东盟则对中国的成品油进口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对比研究中国从“10+1”到“10+3”、以及从“10+3”到“10+6”中的经济利益增量以及成本增量,本文认为,“10+3”是对中国最有利的一种经济合作模式,其他合作形式对中国也有重要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应适当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国-东盟经济关系已迈入新时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东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东盟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点地区,是"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的合作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聚集地。当前,中国与东盟可以逐步实施"一带一路"与东盟共同体蓝图、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各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1.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向群 《创新》2007,1(3):13-17
南宁市正日益成为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区位的优势凸显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地位。南宁的城市规划将着重突出“中国绿城”的特点,以人为本,优化人居环境,构建“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并进一步建设成区域性国际城市,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和良好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2.
秦爱玲 《创新》2010,4(5):22-24
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越两国间的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广西作为中国通往越南、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门户,有着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广西政府、企业如何把握机遇、发展对越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目前也是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3.
泛北部湾区域合作,最起码要分别经过中国—东盟高官会议、中国—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和中国—东盟外长会议讨论通过,才能形成共同决议或者联合声明。在此国家层面的合作尚未启动的情况下,广西各级政府如何利用自身地沿等优势,抢占先机,积极开展与泛北部湾国家的省、市级的务实性合作,激发相互间经济合作的欲望,通过省、市级之间的合作关系向各国中央政府递进,最终实现国家层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白积洋 《创新》2009,3(11):12-17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如期建成,这是中国和东盟深化合作、建立全面稳定合作关系的重要标志。与欧洲联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由发达国家构成不同,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要走出一条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之路,就要整合产业结构,加强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企业成为经济合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张静  李佳齐 《创新》2007,1(5):37-40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顺利举办,为中国与东盟10国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合作的平台,提升了广西的战略地位,为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以及积极参与多区域合作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周士新 《创新》2012,6(5):122-125,128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近年来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正成为东亚地区整合的重要模式。这不仅体现在中国与东盟以及日本、韩国为预防东亚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努力推进清迈倡议多边化的进程中,更体现在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促进了双方关系在更多领域的发展,对构建东亚地区整合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对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发挥领导者作用的立场不仅稳定了双方关系,对构建东亚新秩序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At present, economic decision-makers and theorists predict that the robust alliance of “German technology” and “made in China” will reach new global height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However, the path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prediction is still being explored. Shandong is a microcosm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ina-Germany cooperation, so the province can be analyzed a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of the industrial choice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his cooperation. In practice, China-Germany industrial cooperation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industries where Germany has an advantage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iorities and future growth potential of China and Shandong. We should thus focus on raising the quality of German investment and attending to its spill-over effects. The findings of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handong’s industrial gradient coefficient and industrial correlation show that the future alignment of German and Shandong industry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emphasizing key points and storing up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For this reason, we should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key fields of Shandong’s industrial alignment with Germany, but also actively cultivate areas with potential. Research on the pattern of German investment in China indicates that German companies’ choice of investment location has certain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 factors that matter most in attracting German investment are the concentration of German first-comer enterprises in the host country, the shape of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th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and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is reas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handong’s alignment with German industry should focus on building industry chains, constructing investment platforms and shap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