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地缘政治学的三种研究路径:地理要素、权力政治、战略分析。针对1868年明治维新至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这段时期,日本的海权崛起为何逐渐走向失控这个议题,提出的自变量解释是体系变革,它涵盖权力结构、地理因素与攻防平衡交互影响等;国家的战略塑造能力是中介变量,包括:战略对手的塑造、国内共识的形成、地缘学说的吸收和运用、联盟战略构成等。结合海军与陆军部门的竞争关系、国内政治与外部战略环境的交互影响、地理与历史的基础性作用、对马汉、豪斯浩弗等地缘学者的历史影响考察,以及近代日本先后针对中国、俄国(苏联)和美国进行的战略调整优劣进行评估。最后得出结论:国家的海权发展应有大战略思维,片面追求军国主义和穷兵黩武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2.
在实力和地位上升加剧大国竞争烈度的背景下,崛起国如何有效管控大国竞争,避免陷入战略迷思,最大限度延展战略空间和降低崛起风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议题。本文从决策精英和社会双向认知互动的视角进行研究,建构了一个抽象的理论解释机制。国家崛起从根本上破坏了战略决策的内外部环境,精英和社会基于国内政治博弈的双向互动,使彼此的社会心理焦虑融合并扩散蔓延,加之战略文化因素对决策精英认知的影响,导致决策精英陷入某种战略迷思,塑造了非理性的战略决策结果。其中,体系压力与社会心理焦虑是自变量,中间变量是国内政治博弈,战略文化是结构性常量。通过对一战前德国决策精英"海权迷思"对其战略决策的影响进行过程追踪,理论机制的有效性得以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3.
由制海权分布界定的海权格局,影响着相关国家的海洋权益、安全以及战略。东北亚地区背陆面海,是多个海陆战略力量的聚集地。近代以来,中、日、俄、美等国的海权互动,推动了东北亚海权格局的不断演变。随着冷战后海权国家的海上扩张与安全结盟,陆权国家的海权实践与海上合作,东北亚海权格局呈现出新的特点:陆权国家海上力量渐次生成,对海辐射能力增强,与海权国家摩擦加剧。对此,中国应当在东北亚地区避免海陆强国的联合包围,加强与大陆强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发展陆权辐射下的有限海权,形成应对海上霸权的非对称优势,努力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国海权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勇 《太平洋学报》2010,18(5):90-98
海权的争夺在世界历史和大国的地缘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海权对于中国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与海洋从未有过如此紧密的联系。本文以中国海洋意识薄弱的根源与负面影响及现代海洋意识的发展为切入点,在解读西方海权思想和中国学术界对海权认识的基础上,从海权的构成与运作两大体系的层面阐述笔者对现代意义上海权思想的理解,最后从中国海权战略定位的角度对中国发展海权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代东西方国家面对海洋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命运.对此西方学术界多从文化传统、经济动机、政治制度等角度加以解释.对于海权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认为,世界海权兴衰的历史表明,资本扩张能力既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海权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对于如何科学看待海权与大国崛起的关系,本文认为,海权本身并不具有确保国家强盛的神奇功效,国家盛衰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制度的活力以及制度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同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法国近代海权形成过程对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7世纪初,应法国建设强大海洋国家的时代需要,法国首相黎塞留提出并践行了独具特色的海权思想,其海权思想主要体现为系统的海军战略思想和海军战略理论,内容涵盖对海上力量的认识、海上力量的建设和海上力量的应用等三个方面。黎塞留海权思想直接指导了法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实践,推动了法国作为传统大陆国家的传统海洋观念和国防理念的更新,为法国乃至世界海军战略的发展提供了启示。黎塞留海权思想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由传统陆权国家所提出的系统的海权思想,其内容不仅对其他"滨海的陆海复合型国家"破解其自身"在海权发展上面临的两难困境"提供了启示,也为传统海洋强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权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进入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战略海权观、合作海权观、复合海权观、经济海权观和海洋国土观。作为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发展的产物,航空母舰已经进入中国海军的战斗序列。航空母舰的服役将反作用于海权观念,大大增强中国海权的物质基础。本文将就中国海权与航空母舰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印度洋海权格局对中国的远海战略通道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保卫印度洋航线安全、维持国家经济运行稳定是未来中国海权发展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也是当前中国海权发展的现实动力。本文认为,向印度洋发展是中国海权远洋拓展的必由之路,印度是现实的战略竞争者,但双方仍有合作的空间。中国应充分考虑印度洋的现实形势,尽最大努力维持中美印海权三角关系的相对平衡。本文建议采取"精心选点、低调布局、合作为先、缓慢渗透"的策略,逐步推动中国海权向印度洋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9.
海权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而航空母舰是海权的主要支撑。中国海军战斗序列的航空母舰将对中国海军转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维护中国海权的有生力量。这样的海上武装力量对于中国这样的陆海复合型大国发展海权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从海权、航空母舰和中国海军转型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力图对建立在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攻守兼备的海军基础上的中国海权发展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美国崛起的原因,比照当代中国与19世纪末美国在地缘政治环境上的异同,提出当代中国和平发展应研究借鉴美国的经验,按照统一国家——增强国力——发展海权的步骤,把握中国自身地缘政治环境特点,顺应当代世界发展潮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的海洋霸权国家。作为国际体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向来把控制海洋作为维系和巩固其霸权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兴起、霸权护持的战略考虑以及潜在竞争对手的变化促使美国推出了"千舰海军"计划,进而演变成美国的海权合作战略。美国先后在2007年和2015年颁布了两个版本的海权合作战略,显示出该战略在不断演进与发展。这种演进与发展在完善和发展美国海权战略的同时,也丰富了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海权学派思想。然而,美国的海权合作战略对中国的海上反干预作战、海基核力量建设、海上交通线的安全以及正当海洋权益的维护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针对该战略趋利避害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顺应了20世纪初世界海洋战略竞争的大前潮,从思想和实践展示了他对海权的高度认知,成为近代中国海权观形成的重要标志。以地缘政治为视角,可以看到孙中山对海权与国家政治、海权与国家经济、海权与国家安全、海权与社会进步的真知灼见,是引导中华民族走向海洋强国之路的思想宝库。中国要想在未来不再重蹈近代的覆辙,就必须加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权观的教育,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相似文献   

13.
西方海权的本质是"海洋霸权",我国奉行"和平崛起"的海权观,中国海权是海洋主权、海洋权利和制海权的统一。从世界范围看,海权的法律保护经历了从军事保护、司法保护到行政保护的变迁。我国完善海上执法与海权保护的对策建议包括:通过传播"新型海洋安全观"直接落实和平崛起的海洋战略;通过常态化海上执法直接保护海权;通过海上执法联合形塑整体合力;通过立法实现我国海上执法的法治化;通过两岸海上执法合作维护海权;通过涉外执法强化海上执法的国际影响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阐述了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内涵及地缘战略意义,指出海洋治理体系与海洋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构建中国的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成为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的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是对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反映了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型,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探讨了中国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面临的机遇与诸多挑战;着重分析和设计了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若干路径,并明确提出了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海洋治理的对策建议。指出积极打造蓝色伙伴关系—蓝色利益共同体—蓝色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海洋社会成为中国海洋治理的终极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地理因素对海权的影响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探讨的问题。无论是在马汉、戈尔什科夫等人的海权理论中,还是从近代以来各强国的海权实践中都可以看出,地理因素是一国发展海权至关重要的因素。影响国家海权发展的地理因素有:海陆位置、海岸条件、出海通道、海岸间的地理联系和海外基地或据点。不同的地理条件影响了各国海权发展的不同特点。中国作为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地处东亚地区,背陆面海,且受岛链包围,又处于多个战略力量聚集之地,其海权发展势必深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对此,我们应该认清形势,以史为鉴,动态地研究地理因素的影响,克服不利因素,努力为我国海权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战略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世界海权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启示。第一,世界海权兴衰交替的历史表明,海权建设是以资本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综合性过程,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社会发展各领域,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应走综合性海权的发展道路。第二,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战略深受其地缘政治缺陷的制约,其成败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陆海统筹和平衡能力,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应走陆海统筹的复合型海权发展道路。第三,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建设必须选择合适的限度和区域,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应走有限性、区域性海权的发展道路。第四,新兴海权的成败取决于新兴海权国家如何处理与既有海洋霸权的关系,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中国应妥善处理与美国海洋霸权的关系,走和平式海权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降,法国的海权兴衰与其国家命运密切交织,其经验与教训并存,并也因此而成为诸多国外研究者思考海权理论、海军战略的重要历史素材。同时,法国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其海权思想对世界海权理论发展也有自身独特贡献。但迄今国内学界关于法国海权的研究和成果仍显零散,且存在相关认知误区。今日,中国面向海洋的发展战略面临转型,迫切需要相关理论供给和经验借鉴,因此,对以法国为代表的陆海复合型国家的海权发展和战略研究确有重视和加强之必要。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不同的地缘政治类属身份发现,大陆型国家倾向于奉行高自给率、高库存率和低对外依存度的内生保守型粮食安全战略,而海洋型国家倾向于奉行与之相反的贸易开放型粮食安全战略。地缘类属身份决定国家的粮食安全观念,粮食安全观念决定粮食安全政策(现状),地缘环境成为限制与形塑海洋型国家和大陆型国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认知差异与转变的根本原因。日韩作为海权霸主与美国的战略盟友,不论是粮食的运输安全还是供给保障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两国的粮食自给率和库存率都严重低于FAO建议的一般性指标,但两国仍不会面临粮食安全的威胁。而中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大陆型国家,其地缘类属身份要求不能照搬效法日韩的粮食安全模式,而仍将粮食自给作为国家战略的优先考虑。这对实现国家发展在政治安全和经济效用之间的最佳平衡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是一个岛国,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地缘优势,但是始终抱有"坐海望陆"的情结,其扩张野心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中,日本强烈的民族情绪和扩张精神与其日渐强大的国力交织在一起,屡次对外侵略,但最终侵略成果都在"二战"后付之东流。从1954年建立海上自卫队到最近的解禁集体自卫权,日本海上实力不断扩展,影响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在美国的纵容下,扩张的野心正在逐步复苏。作为和日本隔海相望的大国,中国再次成为其海权扩张的障碍和目标。日本海权扩张的历史和一以贯之的野心必将引起中国及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国家的警惕。  相似文献   

20.
"印太"作为近来美澳印积极推动的地缘概念,不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地理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印度洋和太平洋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发展的产物,客观地反映了全球经济重心转移的现实。中国因素是"印太"相关国家将传统上两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单元整合为单一战略弧形地带的显性因素,中国战略利益外延的拓展使中国超越了传统的亚太国家而成为典型的印太国家,这是印度与澳大利亚战略界的"印太"设计者始料未及的。中国没有必要对"印太"消极抵触,但应对"选择性排除"及"针对性推动"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