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自由贸易战略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昌黎 《日本学刊》2003,(2):94-108
20 0 2年 10月 ,日本外务省正式制定了自由贸易战略 ,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指导方针和战略重点 ,决定以韩国和东盟为中心 ,在东亚和全球范围内开展双边自由贸易 ,并以此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以及WTO多边贸易体制和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本文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是通过签订多边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来进行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除东盟自由贸易区外,尚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以及"10 3"和10 1"等形式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行.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应加强与东南亚地区、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供给区域性国际金融公共产品为解决区域性金融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际金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研究中国供给区域性国际金融公共产品对于完善区域性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理论与实践都有重要价值。区域性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供给目标是合理配置区域金融资源和有效防范金融危机,成本、收益和外部性是供给国进行供给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中国供给区域性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经历了被动供给、主动参与和倡导供给三个阶段,目前面临需求偏好匹配困难、稳定供给与金融风险防范的两难选择,以及国内金融发展水平与对外金融合作水平非同步性等现实问题。依据供给原因的分析选择合适的供给路径,采取对策有效对接供给和需求,是中国未来持续供给区域性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自由主义下的世界经济经历过两次失序: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自由主义国际经济秩序是建立在霸权国对国际公共产品的"设计"和"提供"基础之上的,这意味着国际经济秩序从建立之初便带有"结构性权力"的色彩,反映了霸权国利益。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交易成本的升高,美国在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与促进合作等功能性服务提供方面的意愿和能力已大幅下降。美国在国际公共产品供给领域的"私物化"行为造成的公共产品供给困境使得发展中国家对现存国际经济秩序产生质疑。在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分配不均的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正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为应对未来国际经济秩序的变化,中国应通过创新供给模式的方式进行国际公共产品和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合作供给,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RCEP作为涵盖面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其战略意义表现为:抵制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吹响了多边贸易整合的新号角;为东亚区域一体化提供重要的机遇;也是中国外交取得的一个胜利。有学者认为,RCEP将削弱WTO在贸易领域的领导作用,为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带来不确定性。中国和日本作为区域内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是否能携手共同发挥领导作用将对RCEP是否能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CP并不是与TPP相对的中美模式之争,后者旨在维护美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霸主地位。日本作为自由贸易旗手虽对印度参加RCEP存有期待,但对RECP的态度受制于美国及国内"牵制中国"的方针,是否签署RCEP15还存有不确定性。莫迪政府退出RCEP,可能使印度错过融入历史上最大自由贸易区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于潇 《日本研究》2006,21(4):1-8
近年来,东亚地区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加速发展,但拥有巨大合作潜力的中国和日本在探讨自由贸易协定区方面却出现了相反的势头,日本不仅回避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在东亚地区与中国展开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竞争,而且在中日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下继续制造矛盾。实际上,这些现象是日本实现政治军事大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因可以从日本外交政策中找到合乎逻辑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造成经济、政治发展的新的不平衡,使世界经济和贸易的相对优势发生变化和转移,从而出现新的国际分工,带来整个世界经济和贸易结构的变化与重组,整个世界经济正处于全面的结构性调整之中。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世界经济表现出区域化现象日益增强的势头,可以说,这正是这种结构性调整的产物之一。近年来,全球掀起了一个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浪潮,具体表现在出现了许多排他性的区域性经济集团。现在世界上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排他性区域经济集团计有EFTA(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C(欧洲共同体)、经互会、新澳、美以、美墨(部分产品)及美加等。面对世界经济这一新的变化,目前,亚洲有些国家的学者提出建立介于EC和美加自由贸易圈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世界上较早加入多边贸易体制的国家,目前已经成为多边贸易体制中举足轻重的成员.然而,与日本经济的跌涨起伏及其政权的频繁更迭受到的较多关注相比,甘本在GATF/WTO体制中所采取的策略却长期被忽视.事实上,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最大受惠者,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在GATF/WTO体制中采取的策略极具特殊性.本文对日本GATT/WTO策略的形成、发展进行了全面、清晰的厘清,并总结了当前策略的特殊性,以期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更充分地利用WTO规则去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组织的兴起给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冲击,其基本原因在于区域经济组织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多边贸易体制自身的消极因素,这些都为区域经济组织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挤出效应埋下了隐患。这在现有所谓社会网络模型中得到充分验证。因此协调好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于中国的贸易自由化和可持续发展就有着重大的意义。自从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和贸易水平实现大幅度提升,中国有义务也有能力趋利避害,谋求消化区域经济组织对现有全球贸易体制的挤出效应,扭转两者零和博弈的内耗,进而追求自身与全球的经济贸易利益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吕冰洋  李昭逸 《学习与探索》2024,(3):25-32+176+2
本文基于省以下财政体制视角,提炼出中国纵向政府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合作型政府的命题。省以下财政体制是政府间基础性制度体系,它们推动政府间就提供公共产品、发展经济、共担风险方面展开合作:在财政支出体制方面,共同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推动政府间共同承担公共事务;在财政收入体制方面,税收分享机制推动政府间就发展经济展开合作;通过税收分享和支出责任划分,可以形成政府间财政风险和经济风险分担机制。合作型政府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揭示我国纵向政府间关系的一种本质,也为下一步政府间各项制度改革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1.
美国将中国视为一个"搭便车者",免费地享受美国霸权带来的效益。但事实上,在东亚地区,由于美国提供安全公共产品的方式、产品的性质、美国对中国的矛盾心态以及中国对周边安全环境稳定的渴求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搭便车。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东亚权力格局的变动以及由此而来的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中国在东亚安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逐渐成为一个"被搭便车者",并向其他国家提供三类安全公共产品:安全效应、观念类、制度类安全公共产品。中国在东亚提供安全公共产品并非要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其更多是起到弥补供应不足的作用。中国在提供安全公共产品时,不能将目光仅局限在安全领域内,不能将供应方式仅拘泥于凭借中国自身去倡导,"以权力生产权力"和"用制度生产制度"是两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20 0 0年1 1月,在东盟国家与中国的最高级会议上,中国政府总理朱基许诺,1 0年之内要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创建一个自由贸易区。如果在2 0 1 0年这一计划得以实现,那么,中国—东南亚联盟自由贸易协定将成为双边经济关系未来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在中国政府看来,自由贸易协定是一项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经济合作和区域合作的罕见的条约。在过去的30年间,依靠其强劲的出口增长势头,隶属于东盟的5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然而,这一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资来实现的。尽管中国在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等方…  相似文献   

13.
区域主义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呈现出有别于欧美的新特征。彰显实用主义的中国FTA(自由贸易协定),虽然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多样性,但仍集中关注于WTO传统议题。中国很注重理性地选择潜在的FTA伙伴,却不在意本国利益的不对称性。争端解决程序的非制度性,以及初步框架协定与后续附件跟进的谈判路径都使中国FTA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平和与包容。经济治国之道、地缘政治与综合安全概念共同构成了中国FTA的战略动因。实用主义特征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早期的摸索,也反映了中国愿意与贸易伙伴合作的真诚态度。它是中国对本国国情和地区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正确审视,是一种务实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4.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逐渐受到南亚各国的重视,正逐渐成为南亚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以此为契机,南亚各国致力于构建南亚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长期良性发展.这为中国增强与该地区的政治和经贸关系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平台.本文深入分析了南亚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发展前景、面临的主要困难及中国与南亚自由贸易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面临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落后的状况,为适应全球性自由贸易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日本与东盟召开了领导人特别会议,达到了双方预期的目的.这对加强日本同东盟"心心相印"的伙伴关系,促进双方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推动东亚经济联合和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然而,因日本农业自由化进展缓慢,日本与东盟以及东盟各国关于签署经济合作协定的谈判进展未必顺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的南太平洋周边外交环境总体稳定,高层交流互动频繁、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展顺利,合作成果显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背景下,双方合作拥有了新的内涵,共同利益得到进一步拓展。尽管当前中国的南太平洋周边外交仍面临诸多挑战,但稳定的双边政治环境仍将是中国南太平洋周边外交的基石,自由贸易协定的落实和升级将推动双方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并且战略对接的日益深入也将为双方创造更多的发展与合作机遇,从而推动中国与南太平洋国家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CPTPP、RCEP和IPEF等多边自贸协议和经济合作框架的出现,亚太区域经济秩序呈现出分裂趋势进一步扩大、敛合空间进一步缩小的双重态势。敛合趋势主要表现在价值链的本地化与近岸化、自由贸易协定规则的整合与重组以及经济发展目标的部分趋同;分裂趋势则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规则标准与主导权之争、供应链的安全化与“去中国化”,以及区域本土经济治理主体的弱化。亚太区域经济秩序敛合与分裂的消长态势将对地区国家产生复杂的影响,包括重构以中美为核心的地缘政治主体的互动方式;通过贸易转移效应重塑地缘经济收益分配;促使区域国家将关键行业、数据安全以及产业链在内的经济议题“安全化”;加剧区域经济弱国“失语化”现象。亚太区域经济秩序分裂与敛合的双重趋势将长期伴随中国与区域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面对区域经济秩序的复杂演变,中国可采取经济多边主义取向、尊重东盟中心架构、维护区域治理理念和寻求合作契机四种路径推进区域经济秩序敛合,为中国经略周边、重塑周边、引领周边乃至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创造和平、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8.
日本“入关“后的产业保护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日本研究》2000,(1):25-30
日本于 1 952年申请入关 ,1 955年正式加入。入关之时正值日本刚刚完成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 ,产业国际竞争力还相当薄弱之际。为使日本既能享受到入关的利益 ,又能充分保护国内产业 ,免受外来商品的冲击 ,日本政府根据本国经济的实际情况 ,趋利避害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经济政策 ,较好地把握了对外开放的节奏 ,在有效地缓和入关冲击的同时 ,育成了一批颇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国加入 WTO已近在咫尺之遥 ,如何充分利用多边贸易体制下的自由贸易 ,避免或削弱一些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对同属后发展经济类型的中国而言 ,日本的经验无…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清迈倡议以来亚洲区域金融合作的背景、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了亚洲区域金融合作的困难所在,对其走向与发展进行了展望。特别对中日两国在亚洲区域金融与经济合作中发挥的作用、所处的地位、相互的关系和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中日间合作重心应放在金融和经济方面。在区域合作问题上,中国应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在主动广结区域内自由贸易协定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亚洲货币基金等组织,在金融与经济合作方面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以便打破他人的遏制,在区域和国际舞台上寻求多方合作,争创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20.
"二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被誉为"远东抗战生命线",为中国抗战和世界远东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重开这一积淀着悠久历史的通道,变昔日的生命线为经济新动力线,对中缅印三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立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成为许多国家参与竞争、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史迪威公路所连接的中缅印三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三国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加,而史迪威公路的即将重开为中缅印三国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建立三国自由贸易区提供了桥梁与合作的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