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论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包括万物有灵的认识观、普遍约束的宗教观、适应环境的和谐观、适度开发的发展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些生态观念来源于民间口传文学、宗教信仰、禁忌习俗、乡规民约和习惯法、生产劳动等形式.研究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互动关系,对于党和政府制定正确的生态环境政策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协调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4.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生态移民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生态移民研究也开始兴起.目前学界对于生态移民的研究方兴未艾,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对生态移民概念界定、效应及适应研究、生态移民与可持续发展、后续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探索,文章试图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分类总结,同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亟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对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有所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 ,成人教育以其独特的价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回顾了解放前西北地区成人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其在西北开发中的历史贡献 ,总结了解放后西北地区民族成人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并从理论层次分析了成人教育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辩证关系 ,由此提出发展成人教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家骥 《民族研究》2003,12(1):48-57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或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可被称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适应迪庆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早在历史上就通过文化调适 ,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面向未来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必将得到复兴 ,其中的古老智慧必将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结合 ,成为推动云南藏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已有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人民认识到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3月10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本期以生态与发展为主题,编发了一组文章,以期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层面加深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50年来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恶化,对农、牧业生产以及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本文从水资源枯竭、土地沙化、工业污染等方面阐述了气候变暖给我国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提出关注气候.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河首曲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影响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社会要高度重视首曲草地生态的功能和作用,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定位生态环境。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黄河首曲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治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民族关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论述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的基础上 ,阐述因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民族关系问题 ,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与水利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态势 ,全面推动青海畜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实现青海草原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就水利建设和“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杨军昌  程颖 《民族学刊》2021,12(10):98-105, 129
自汉晋到清末,彝族都以自己的文字记录着本民族本地区的社会生活,其遗存就是尚存于民间的部分古彝文文献。乌蒙山区的黔西北是我国彝族居住的主要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彝族古文献的富集区。彝族古文献中有许多涉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内容的记述,主要体现为高寒自然地理条件下的生态特征生计方式、生态灾害、生态退化及其应对等多个方面。记述内容丰富,问题深刻,仰赖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情节、观念及其地方性知识闪耀其间,既是古彝文献的重要价值呈现,也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既有助于反思乌蒙山区的生态灾变因由,又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识,并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其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各少数民族在聚落选址、建筑材料利用、庭院布置、屋舍装饰等方面,注重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强调人群聚落与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植被状况的契合,积累了一整套善于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经验,形成了因循自然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聚落生态文化,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机制。这些传统的聚落生态文化,对西北地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近20年来西北回族教育史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归纳梳理,目的在于从史学的角度来审视西北回族教育的发展历程,从而为西北回族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宋才发  宋强 《民族学刊》2018,9(5):64-70,, 117-120
民族地区已初步建成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但是生态环境监察执法体系不完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完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举措是: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效益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公益诉讼制度,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督察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我国西北民族聚集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对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并针对西北民族聚集区存在的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与具体实施思路。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吾尔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 ,经历了不同的生态环境 ,因此亦形成各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社会礼仪最初产生于饮食。随着饮食结构转型 ,礼仪则呈现出重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 ,我国的草地生态环境在日益恶化 ,对畜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应采取应对措施促进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