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国家与民族认同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当代民族国家背景下重要的政治事务。考察历史的知识谱系,民族国家无论是从概念演变、价值形态来看,还是从国家体制来说,都是西方赠给世界的一个礼物。当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通用的政治单位时,它便成了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实体和所属成员的认同归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既符合我国的历史实情,也是世界公认的国家形制的政治基础。国家的政治认同是认同构造中最核心的价值;在认同层次中,国家的政治认同是第一位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从属性的,这不可讨论,亦不可讨价。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民族及其相互关系对社会的影响日渐突出,而“民族”概念则根源于今天国家的主要形态——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既是民族与国家的逻辑前提和理论预设,又对民族和国家现象形成实际的规约.时至今日,人类仍然处于民族国家时代.既然如此,离开民族国家来谈论民族及其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应对民族问题的方式等,都难免隔靴搔痒或者陷入无谓的论争.因此,在讨论民族现象、民族问题、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及民族问题的政治解决之道时,不妨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来进行理性的思考.客观地说,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坚持“国家主义”的取向,才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治理能够形成并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这也许能够突破自缚之茧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途径.  相似文献   

3.
现代国家往往由多个民族构成。公民在通过政治制度建构其国家认同的同时,还要抽离出族众的身份,以文化性的姿态维系本族群中的民族认同。因此,现代民族国家认同本身便包含着文化与政治的双重属性:族众对同胞——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公民对身份——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认同的重构,必须(1)整合文化价值与公民身份,促进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与国家制度的理性服从,将公众政治价值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内化成固有的政治信仰与心态;(2)健全政治价值系统与制度文明,实现政治价值社会化过程,确立公民对国家的政治忠诚;(3)拓展政治动员能力、社会组织能力以及公共服务能力,从而优化国家治理的结构与体系。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传统等方面考察和分析云南省边境地区傈僳族的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现状,结果表明他们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正处于一种胶着状态:一方面他们在与国外同源民族的交往过程中比较看重民族因素,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国家认同又优于其民族认同.有鉴于此,引导傈僳族实现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良性互动的共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从经济方面切实促进这一民族的发展,缩小其与内地民族的经济差距,以构筑其国家认同的根基;在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他们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在文化方面挖掘傈僳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引导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傈僳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5.
民族国家和政治国家都是现代主权国家,但民族国家与政治国家在建国顺序与建国内容方面有显著差异.在近代中国政治转型过程中,孙中山力持通过政治革命实现政治国家的目标与民族国家统一.由于政治国家价值理念与社会客观现实方面的差异,孙中山思想中残存的封建意识与民主价值之间的张力,以及政治国家理想与民族国家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这种举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于一役的思想和实践,非但不能实现政治国家目标,而且也不利于民族国家统一,并最终回归民族国家统一之路.孙中山的政治国家实践说明:政治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而民族精神是政治的灵魂,要正确对待民主与政体的关系,政治国家要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6.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nation)概念是与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建构与全球扩张联系在一起的。从本质上说,民族就是取得了国家形式的人群共同体。而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人群共同体。它不仅有着丰富的政治内涵,更是支撑中国民族国家制度的基础性政治资源。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西方各种政治思潮渗入我国,加上我国一些政策取向及边疆治理方略的偏差,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受到了侵蚀和稀释。因此,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夯实中国民族国家制度,我们必须要珍视这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宝贵政治遗产,凝聚价值共识,并以实际的举措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使中华民族沿着更加增进内部凝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国家构建包含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这两个面向不同而又联系紧密的命题。民族建设是由民族国家引领的、在国家领土疆域范围和政治架构之内进行的,旨在把全部国内族群整合为拥有共同政治文化特质的国族的努力过程,其目标是要实现统一的国族认同;国家建设则是由国家统治阶级依托国家政权力量来主导的,以建立现代国家体制为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相互促发、彼此联系的国家政治制度体系现代化过程。两者在客体、评价标准、目标、内容、主要行为承担者、历时性和起始时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加以分析,关注两者间的共性要比强调两者间的差异更具实质意义。分析表明,不能把民族国家的建立视为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完结;不能把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视为彼此重叠的历史过程,简单把民族建设等同于国家建设,而认为只有通过民族同化政策才能确保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取得成效的认识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8.
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是明确文化身份、彰显国家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资本与象征资本的积累与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要求。影像的文化形塑,可以通过国家文化形象在公共空间的传递,成为表达民族心理的重要方式。张艺谋作为世界华语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其电影作品所传达的影像话语,成为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中国民众以及所有关于中国精神信息和物质产品认知与评价的对象。即便是作为一种主观印象,也影响着中华民族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与地位。然而,影像话语对本土文化与价值观进行隐含性命题表达,也导致了对异质文化的曲解和误读。这些在美国电影作品中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对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各民族对国家总体认同度较高,同时也存在全球化带来的多元认同、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取向、政策执行中的效果以及社会快速变革中的心理调适等问题.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各民族的文化差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惠及民生;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提升国家认同合法性基础;重视历史和文化在促进国家认同中的纽带作用;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国家和谐稳定的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的凝聚力;树立中国形象,扩大国际合作,反对分裂势力等促进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台湾政治转型之后,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发生了重大变迁。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受到历史、政治、民族、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新闻传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信息多元化、政治议题设置、政治话语和媒体立场构成了新闻传播影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的基本因素。以政治信息多元化分裂民众政治认知为逻辑起点,新闻传播通过政治议题设置引导公共舆论,以"台独"话语霸权影响民众政治话语,以媒体立场劝服和改变民众政治立场等方式,导致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变迁。  相似文献   

11.
为了应对新时代不同价值观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民族的政治价值,中华民族概念得以提出并在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7年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坚持独立自主但忽视了民族价值也需要新的政治文化和民族精神来充实才能应对社会变化的、潜在的冲突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我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统一民族的共识价值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导我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方面重新审视,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上更重视开放性价值、更重视爱国主义的实践价值、更重视同胞之间的关联价值、更重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国家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它是国家振兴的根基之所在。从内容上来看,国家认同可以区分为三个层面: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的建构要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这三个层面展开,它们也是国家认同建构有效的、可行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是维系国家与民族稳定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对国家与民族的热爱意识、归属意识和认同意识是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的主要内容。培育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有助于公民形成政治主体意识、政治认同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全球化、网络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民族主义的思想体系里,民族、族性是其思想核心,也是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建立民族国家则是其政治理想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介绍几种不同的民族观入手,分析了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族性”,以及为保持民族的族性特质。民族主义所表达的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及其重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国家与民族的特色,增强综合实力,进行正确的形象定位,是邓小平构思的国家与民族形象之基本要素.全面地塑造务实创新的形象、改革开放的形象、安定团结的形象、和平力量的形象以及国民"四有"新人的形象是邓小平设计的国家与民族形象之主要内容.邓小平的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民族政治系统是民族政治生活的载体,直接制约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并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根据产生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民族政治系统分成两类:国家形态的民族政治系统和非国家形态的民族政治系统,前者产生于国家政治生活,后者产生于“市民社会”。本文从民族国家的分类和划分标准,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类型及管理形式、结构形式入手,探讨了民族国家政治系统和民族地方政治系统对民族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对非国家形态民族政治系统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以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共同理想为根基,感召个体形成连续一致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想象。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遮蔽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认识;贬低民族文化,模糊"我们何以成为我们"的认识;抽空共同价值观,混乱"我们是谁"的认识;虚无共同理想,动摇"我们去向何处"的信念。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实质,增强文化自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从而提升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18.
关于民族国家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宏观分析和审视, 认为: 1. 民族国家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有特定历史含义的范畴, 它本质上意味着国内所有族体在国家范围内的统一 (形成国族) 和对国家的一致认同。2. 民族国家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主权独立、中央集权制、民主化和统一的国内市场。3. 构建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政治努力的重大目标。因此, 在现实中, “民族国家”又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概念, 其中还包涵了相当的政治情结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文化体系,即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感情、政治价值取向以及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理论等。尽管我国各个少数民族作为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也形成和保持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政治感情、政治思想、政治观念和政治取向,但它同整个政治文化体系是一种既相一致又有差异的关系。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如实反映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报道他们参与国家各项政治事务的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感情、价值取向,满足少数民族对国家政治事务的知情权,是新闻工作者搞好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新闻报道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民族政策取向经历了由“主体民族化”到构建“国家民族”的调适过程。虽然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化解独立初期民族政策的缺陷及其负面作用,但要在政策层面引导国民认同或成功塑造一个公民性的民族——“哈萨克斯坦人”,仍任重道远。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多样民族、多种语言、多元文化的国家,因此,“多元统一”始终是国家的重大课题和建构民族政策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