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各民族人口城乡构成变动是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的直接反映。文章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各民族人口城乡构成变动的趋势和原因,并展望了各民族人口城乡构成变动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各民族人口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方面都在项良性的方向转化,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文章通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展示了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的基本概貌与变动特点,以服务于民族人口问题研究与民族人口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作了科学的预测、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南通市人口婚姻状况进行分析,指出了其特点、变动趋势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侗族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侗族人口出现负增长不是人口自然减产,而是人口迁移变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广东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的人口不但数量对比悬殊,而且其发展过程也各具特点。本文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结合以往两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本省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比重变化及其原因;各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各民族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各民族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各民族的文化构成等五个问题,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在对南京市老年人口的文化构成与婚姻状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 ,对未来人口发展情况进行了预测 ,并就数量、性别年龄结构、文化构成、预期寿命及社会经济意义等方面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利用南京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从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婚姻市场供需情况入手 ,对南京婚姻挤压状况及其未来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男性婚姻挤压对南京未来可能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9.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把生活在占国土面积60%的少数民族人口问题摆到我们面前,昔日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今日也同样面临着以人口失控为症结的资源涸渴,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自1953年的3532万人增加到1964年的3992.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41.82万人,年递增率为11.2‰,接着从6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全国为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考察了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彝族人口死亡模式的变动.研究结果显示(1)与1982年相比,2000年全国彝族15~65岁男性人口死亡率升高且与相应年龄组的女性人口死亡率的差距增大,并导致彝族粗死亡率下降幅度低于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粗死亡率的平均下降幅度;(2)通过对大量来自彝族地区卫生统计资料和经验性案例分析,发现非常规因素--毒品及其诱发的艾滋病、性病是形成近年来彝族人口死亡模式特殊变动的主要因素.为此作者提出了有效遏制毒品-艾滋病在彝族地区的蔓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南民族地区乡城人口流动的推阻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人口流动的内在机理,从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大环境及西南民族地区的现实区情出发,分析了相关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人口特征等因素对西南民族地区当前乡城人口流动的推阻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学习适应性测验方法对厦门市流动人口子女较多的五所公立中学的560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在亲密度、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以及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和心身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流动人口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有不良影响,而要改善他们的学习适应性,不能只注重对他们学习方法层面的指导,还需要注重对流动人口家庭环境的独立性、文化性和组织性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河湟地区成为我国西北回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回族先民自唐宋时期进入河湟地区至元、明形成民族共同体,直至今日发展成为当地人数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民族特征十分显著。之所以如此,显然与河湟回族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西南边疆今天的民族构成与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绵延不断的人口迁徙有密切关系 ,这些迁徙活动有五大特点 ,与今天的人口流动有异亦有同 ,文化和生态环境是西南地区历史上人口迁移特点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运用社会生态学、经济伦理学和人口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 ,揭示了人口环境系统的特征、动因及其容量。描述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和环境对人口的威胁。预测了全球与中国面临的人口环境挑战。  相似文献   

16.
论中州地区人地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州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其人地系统具有起源早,发展快,稳定性强,地域差异明显等特点。目前,该系统的发展已面临着人口多、增长快,资源供应紧缺,森林植被覆盖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因此,要保证中州地区人地系统持续良性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搞好计划生育,大力植树造林,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同时还应按照人地系统的内在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城市生态结构,并以城市为依托,建立不同类型的城乡一体,农工商结合,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生态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7.
渝东南地区多属岩溶环境,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带。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针对其人口、资源、环境特征,提出秀山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同时构建出适合其发展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渝东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进而形成老龄群体危机。为分析特大城市老龄群体危机的社会机理,以北京市为典型案例作深入分析。通过文件频次法和文献分析法,提出老龄群体危机社会机理模型。通过专家咨询法,完善北京市老龄群体危机社会机理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离散型和连续型数据信息,采用R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使用二步最小二乘法(DWLS法)对离散数据进行模型估计,使用极大似然法(ML法)对连续数据进行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社会环境、社会治理对老龄群体危机影响明显,且社会环境比社会治理影响作用重大,社会服务、社会经济对老龄群体危机影响不明显。经济是解决老龄工作问题的基础,服务是解决老龄工作问题的保障,这两方面已经得到较大改善,因此老龄群体更关注社会环境和社会治理方面。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中的法制建设和环境优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效的制度供给是促进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措施 ,必须用法律规范西部大开发中的各种优惠政策 ,发挥税收法律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杠杆作用。要促进西部地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还必须依法优化人口环境、区域发展环境 ,加强对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 ,重视开发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20.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对人口系统的支撑之上的,关键是要保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维持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持续支撑。基于此,该文采用全国各省的横截面数据,建立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制度子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并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人口安全对策:人口安全的公平建设;人口安全的文化建设;人口安全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