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7,(5):47-51
两汉时期,实际上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各种文体逐步定型、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重要时期,"箴"体文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种,由于其较强的实用文体性质,长时间以来并未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然随着文体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古代实用文体进行细致的探讨。两汉时期的箴体文创作,出现了继西周以后的又一次繁盛,不仅数量上十分可观,而且艺术上也表现出很多特色,主要表现在语言句式上整饬严谨,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表达方式上注重用典。两汉箴体文的创作成就,逐步实现了这一文体由官箴到私箴的转变,拓展了文体功用,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技法,对后世箴体文的写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檄"、"移"作为古代两种"意用小异,而体义大同"的文体,于两汉时期出现并称、混称现象。此现象的出现既是两汉一统下政治局势稳定及内部政务活动日益频繁的结果,更是二者文体功能不断扩展、丰富,"移"体文特殊文体表现方式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六朝时期,咏物创作十分繁盛,在很多文体中都有所表现.目前人们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诗赋,而于铭、赞、颂三体着力不足.其实,由于自身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求,对于咏物题材,铭、赞、颂各文体在艺术表现上和发展过程中,以及于诗赋中所受到的影响,都具有或相似或相异的特点,这需要我们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整体的发展规律中探知.  相似文献   

4.
戒文发展至两汉时期,与先秦相比,类型上更加丰富了,尤其是反映着汉代人的家庭观念的家戒文篇量更是引人注目.本文拟就戒文在汉代的这两大特点进行共时的探索研究,以期对此时期戒文的自身文体特点和时代特征有较为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墓碑文是中国古代文人重要的应用类文体之一,自两汉以来不断发展,其稳定而长久的创作实践蕴藏了重要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发展的前期,是厘清其文学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两汉时期,碑在物质意义的基础上确立了文体意义,并在史传的文体渗透下确立了前传后铭的体制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史笔倾向。自建安末曹操禁碑政策重新确立墓碑刊立的官方权威后,碑文渐渐失去了两汉时期的补史功能,门阀制度下的社会文化也迫使墓碑文放弃了实录属性,转向对形式美的追求,并逐渐形成了“文”的自觉。墓碑文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独立的篇章布局、工整的程式结构与骈俪的语言特征,这一转型揭示了碑文从两汉“史笔”到南北朝“文笔”的文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赞”在先秦礼制中是各种礼仪的辅助人员,本义为“助也、明也”。汉代有图画人物以行道德教化的风气,发展出像赞等各种赞体文。画赞始以说明为主,渐变为以赞美为主。汉代和魏晋的画赞基本都是以道德教化为旨归的,诗性并不强。齐梁以后画赞在形式上更加精致化,也开始以抒情为创作目的。唐代的一些画赞不仅生动传神,而且有感兴寄托,已经完全诗化了。宋代各种文体进一步融合,苏轼的画赞打破了文体之间的苑囿,画赞和题画诗难分彼此。虽然后来的画赞极类似题画诗,但并不等于题画诗,我们要尊重古人对文体的划分。  相似文献   

7.
先秦古赞具有辅助、说明之意,多为阐明事理而作,行文散体.西汉司马相如的<荆轲赞>揭示了赞文的新变,开创了以人物作为赞文对象的风气,概述人物的事迹而寓褒贬之论,文体为四言韵文,奠定了后世一种以人物为对象、主要表称扬的文体.  相似文献   

8.
移文,又称"移"或"移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应用文体,主要用于通告晓谕、劝诫责让。春秋战国,移文往往依附于"书"而称"遗书"。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被称为"文移之首",具有重要的文体学意义。此时的移文与檄文多混淆和交融,导致"移檄"并称。两汉移文在行文方向、行文对象、文体功能诸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和模糊化的特征。魏晋时期,移文开始摆脱对其他文体的依附而独立成体,语言渐趋骈俪化。移文至六朝而体制完备、程式规范,行文关系单一、清晰,进入创作典范时期。自唐至清,"移"作为平行文种被列入国家法定的正式行政公文,其现实功用和程式化增强,文学性减弱。《北山移文》作为历代公认的文章经典,得益于其文本固有的新奇造语、虚拟化的拟人手法、抒情变形的表现方式。唐宋文人对它的接受主要在于精工的文学技巧和以戏谑方式嘲讽假隐的批评精神,前者作为范文被诗文家摘用和仿效,后者作为文化符号被文人士大夫凝化为"北山移"情结。  相似文献   

9.
在韩愈的诗文中,尊体与破体是互动的,他在破体为诗的同时破体为文,即在散文体裁中借鉴、吸收其他文体的特征,或是对于一种题材,打破传统所用的某种特定的文体格式,尝试用另一种文体来写作。另外,韩愈也有许多尊体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赞体一直以篇幅短小、语言清典、风格古雅为文体特征,但是宋人不断突破,变体纷呈,为赞这一古老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画眉"张敞     
西汉名臣张敞,曾连任京兆尹九年。期间,先后发生过两件引起轰动的事:一是他亲自为妻画眉,被人在汉宣帝面前告了状;一是他在待罪即将离职的五天时间内,逮捕处决了拒不执行工作命令的絮舜。但综观他的一生: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才识过人,他了解体恤民情,治郡严宽相辅而行,成绩斐然;特别是他系心国是,忠于职守,不计个人功名利禄,甚至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其忠诚、才识、业绩,在历史上都堪称第一流。只因曾为妻画眉,而与“飞将军”李广一样终身不得封侯。  相似文献   

12.
“界”“圈”“坛”三者作为类词缀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都附缀于代表某一行业、领域或表示具有同一特征的某一社会集群之类的字眼后。因此,“界”在组合上不受音节限制,基本上可以和任何行业结合,多用于严肃场合并且虚化程度不高;“圈”多与双音节结合,语用范围比“界”窄,多用于时尚的场合,且虚化程度最弱;“坛”基本上只与单音节结合,多用在文艺界和体育界,常出现在轻松、随意的场合,虚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14.
认知问题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认知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真”的问题。人的认知成果最终由语言来呈现,语言的基本单元是词,每个词都蕴含一个“是”,由是什么(词所指代的对象域)与何以是(该对象域确定为一类的标准)两方面构成。那么这个“是”如何而来?所知学认为一切由“知”而来,一切都是所知。认为“知”对于认知活动必不可少,但并非唯一来源。“信”与“说”有其自身不能等同于“知”的特点,与“知”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认知过程中共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如其人”在文学理论上似已成为一个格言一条定律。人与文的统一、做人与立言的统一 ,是我们自古而然的追求。但也要看到 ,人与文、言与行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不一致性。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人文相背言行不一的客观存在 ,而且要认识到 ,艺术创作在很大意义上是“创制” ,是一种理想形态。“文如其人”的现实含义是 ,人有多复杂 ,文就有多复杂。  相似文献   

16.
文化变迁的规律——碎片化到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势不可挡,它不仅冲击着我们的经济,还冲击着我们的文化。在这种态势下,我们的文化变迁速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速度尤快。我们关注文化变迁,更关注因何变迁、如何变迁。文化变迁,涉及一个文化模式的创新、发展和变化,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若能找寻出一个文化变迁的规律或模式,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提出一个文化变迁的规律,即碎片化到重构。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学术语,"深层意象"既指代崛起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流派,又表示诗歌创作中用来表现诗人情感与意义内涵的意象,它还代表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方式以及创作方式的诗学观.它有别于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它认为,诗歌是通过意象刹那间渗透到无意识中去的艺术."深层意象"来自深邃黑暗的无意识心理;其诗歌往往表现独特的主题反映"孤独、黑暗"的深层心理.它要求诗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旅游本科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的实习问题引起了旅游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探讨了酒店管理方向本科生实习中出现的困惑,对困惑原因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解决的方法是实习三方达成共识,然后加强管理,实现“三赢”。  相似文献   

19.
"开喉吸气吐字发音"能处理好喉头与呼吸的矛盾,喉头与真假声的矛盾,喉头与吐字及共鸣的矛盾.能充分发挥歌唱器官生理机能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文化、文明、传统与现代进行了深入研究,辨析源流,考究内涵,厘订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文章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