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城市贫困实质上是一个发展转型的问题 ,而发展转型的问题只有在发展转型中得出解决 ,加快经济发展 ,建构城市反贫困的制度框架和体系 ,是我国城市反贫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杭州和深圳作为中国城市治理转型探索的先行城市,其探索历程揭示出了三个转型趋势,即:城市规划从技术决策走向公共决策;城市建设从经营城市回归营造良好的人居和营商环境;城市管理从技术革新走向制度创新。这些转型体现了中国的城市发展开始从利益一体型模式逐步向利益协调型模式的转变,从高度依赖行政手段的全能型模式向有序结合市场机制与社会自治的治理型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通过阐明资本主义大工业城市中贫困的时代根源、动态特性、典型难题,不仅揭露了城市绝对贫困现象,而且指出了城市社会凸显的相对贫困问题,并指明了城市反贫困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和制度要求。探索我国新发展阶段城市相对贫困治理的路径,要基于坚持恩格斯城市反贫困思想所富含的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时代视野、科学的思维方式、深厚的人民向度、坚定的社会主义原则,将恩格斯所揭示的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反贫困的路径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阶段城市贫困治理要以统筹兼顾城镇化发展阶段与民生福祉增进、统筹推进脱新贫与防返贫、统筹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涵养为基本思路,把健全以公有制推动城市居民共同富裕的机制、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助力增强城市宜居宜业功能的机制、构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的机制作为实践方略。  相似文献   

4.
德国各级政府是资源型城市鲁尔工业区转型发展成功的重要推动者和引导者。德国北威州政府、鲁尔区政府和各市政府在鲁尔区转型发展中各司其职,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正是各级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针对性,保证了鲁尔区转型发展的顺利进行,实现了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5.
对于我国贫困地区农村来说 ,反贫困需要制度创新和组织重建。本文拟从制度、组织等因素对反贫困实践及其效果的影响 ,分析制度创新和组织重建的必要性 ,并着重研究反贫困制度创新和组织重建与贫困人群既有的文化模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扶贫脱贫模式通过政府及众多参与者70年的艰辛探索,对社会贫困群体从一般性救济演进到精准扶贫,实现了从大水漫灌的救济式扶贫到赋能与保障同时并举,赋能为本,保障保底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新模式,这是中国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并对国际反贫困实践贡献了中国经验。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全面脱贫已无悬念,并将作为历史性功绩载入史册,但相对贫困问题和激进扶贫后的返贫问题将是今后更为复杂和持久的挑战,需要各方参与者毫不松懈地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长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城市低碳转型是实现城市或区域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开创低碳、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突破口。中国城市低碳转型主要包括城市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布局、低碳能源开发、低碳制度完善、低碳社会培育等方面的系统建构。加快中国城市低碳转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从发展理念、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采取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在农村反贫困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城市低保制度反贫困提供了政策思路和宝贵经验.当前城市低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对象识别不精准、脱贫措施不精准、资金使用不精准、人员配备不精准、脱贫效果不精准等精准化实践偏差.需借鉴精准扶贫的成功做法,从政策对象的精准识别、脱贫措施的精准实施、低保资金的精准使用、治理主体的精准选派、脱贫效果的精准强化等方面,对城市低保制度进行政策调整,以适应城市反贫困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农村贫困问题是我国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从本质上说,我国农村贫困是多维度贫困的综合状态,农村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被剥夺,发展机会丧失,发展权利缺失。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反贫困政策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补缺型"政策模式,偏重于经济上的救济,而不注重培育发展的理念,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群体的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发展型社会政策将"发展"要素嵌入反贫困政策,符合我国农村社会政策的转型方向,是构建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贫困是摧毁城市生命力的致命武器,城市贫困研究的不同范式都承认城市贫困造成人口与空间两个维度的不平等,而不平等的核心在于贫困对机会平等的剥夺。历史政治学从比较的角度,解释了城市贫困是诸多要素的历史性叠加与空间性呈现,并分别从经济联系、产业结构、就业机会、流动性等方面剥夺城市发展动力。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国有土地、城市分类、户籍控制等一系列制度组合之上,这种有序的城市化从两个方面控制了贫困的蔓延:农村扶贫与城市保障。但是在城乡身份差异的前提下,全国范围实施的普遍的社会保障仍然是反贫困的兜底政策。同时,城市化通常是农村贫困的解决方案,农村反贫困的系列成果缓解了生存权平等的困境,城市反贫困完善了公民权保障,城市减贫以形成国家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作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专栏导语     
<正>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不同的国家因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反贫困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制度安排、政策措施和实践模式也不尽相同。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探索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并在实践中开创性地推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扶贫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中国的扶贫理论和制度值得总结,也需要继续创新发展。本栏目的三篇文章分别从反贫困理论的一般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制度和道路、中国扶贫的实践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和反贫困机制,是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规避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贫困社区及群体积极参与的农村反贫困制度,并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稳定并在承受能力上有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农村的反贫困治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国际国内背景、难点问题、西部农村反贫困治理新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框架进行论述,认为:西部农村的反贫困治理要充分考虑反贫困战略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全新的反贫困治理模式,实施以满足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生产和发展能力为主体的反贫困战略,治理重点是调整扶贫制度、强化社会服务、发展特色产业、重视教育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推广小额信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反贫困制度和道路可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基本道路和具体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反贫困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思想,邓小平丰富和完善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导下,全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反贫困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的研究成果后发现:正是反贫困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与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构成内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完整性,才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反贫困制度和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反贫困理论和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和道路。这一制度和道路的理论集大成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反贫困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在指导中国反贫困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由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角度进一步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制度和道路的一般原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基于对致贫根源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上层建筑性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贫困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建党百年来党的反贫困思想形成、演进与走向完善的理论源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减贫思想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制度反贫思想,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治贫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反贫困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这一核心命题,在科学把握减贫规律的基础上施策着力,开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反贫困道路与反贫困理论体系,最终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回顾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与演进逻辑,既是实现党的反贫困思想系统化与学理化的理论需要,也是指导实现乡村振兴时代新目标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对于城市反贫困的几点思考:首先认识反贫困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性提高交换权利的框架图,并且从城市反贫困角色定位及职责层面、城市反贫困任务安排层面、城市反贫困能力层面等多个层面提出系统性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带来了农村民族社区建设模式的转型和社区运行机制的重建.由此在农村民族社区建设和发展中产生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立足于社区反贫困战略;完善卫生网络和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社区教育,提高人力资源总体水平等,从而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农村民族社区.  相似文献   

18.
城市既是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密集区域,也是资源环境的高压区域.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之上的.从城市生命周期的视角看,传统线性增长模式造成的资源、能源的短缺不仅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持久的压力,最终可能使城市由繁荣走向衰退.精明增长模式是突破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本质上看,是促进城市向精明增长的手段.通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城市实现向精明增长的转型,可以避免城市衰退,延长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形象重塑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树立城市品牌形象、重塑城市品牌价值出发,就资源型城市的软硬环境建设(即功能再造、活力再造、制度再造)的原则、内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以求达到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实现城市无形资产增值增效、促进经济转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基本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二者在反贫困的宏观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而在具体的政策概念、价值、对象、性质和目标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家提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体现出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变迁。目前两项制度衔接在试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政策对象识别和动态管理落实困难、衔接成本高、政策的负向激励与公平性不足等。从政策要素的角度出发,国家对农村反贫困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应注重理论逻辑和运行模式创新,对关键性政策细节作出明确具体和可操作性的规定,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对两项制度衔接的投入,有效发挥社会组织以及贫困对象的积极作用,并注重政策的协调性、持续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