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我国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合理设定失权制度,对民事诉讼中答辩失权制度的充分了解不仅是合理设定失权制度的基础,也是建立相关法律制度的依据。文章结合审判实践及其相关原理,通过对答辩失权制度的内涵和属性的综合分析,从而揭示答辩失权制度蕴含的价值理念,并为我国建立这一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诉讼中应建立答辩失权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要: 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尚未确立答辩失权制度,而现行的答辩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有违程序公正原则,降低庭审效率,不利于现行民事证据规则的推行。建立答辩失权制度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合理限制,有利于落实诉讼平等原则、避免举证混乱、提高诉讼效益,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双重价值目标。国外答辩失权制度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制度合理性,因此我国应当借鉴英美法系以答辩期间作为答辩权行使的法定要件的立法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同时也应注意保护被告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失权是对当事人进行规制而导致其诉讼权利丧失或失效的一种最严厉的程序性制约机制。对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失权制度进行构建与完善应从体系上充分考虑,在微观层面,应当对答辩权失权、申请回避权失权、管辖异议权失权、反诉权失权、撤诉权失权、完善变更及追加诉讼请求权失权、提出证权失权、上诉权失权、申请再审权失权等进行具体的制度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答辩失权制度作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组成部分,起着明确争点、加快诉讼进程、提高庭审效率的作用。反思我国缺失此制度在实践上造成的诸多弊端及实施此制度面临的障碍,提出了构建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5.
自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出台以来,其创立的证据失权制度就倍受质疑,直接导致人们对该制度是否具有正义性产生怀疑.一般认为,诉讼中的失权是为加速诉讼进行而设立的制度,旨在提高效率;由于失权可能产生损害实体公正的严重后果,那么该制度的设立是否还具有正当性呢?诉讼中的失权制度,能够实现当事人适时裁判请求权,保障当事人诉讼平等,维护诉讼的顺畅与程序的安定,其设立具有正当性依据.  相似文献   

6.
德国民事诉讼法最早确立了释明权制度,这种制度被视为职权主义的固有内容。通过分析释明权制度与两种诉讼模式的关系,可以看出,释明权虽然脱胎于职权主义,如将其融合于当事人主义,将能够克服当事人主义所带来的弊端,故该项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并能为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公司法(修订草案)》第46条首次规定股东失权规则,不同于除名制度旨在将违反重大义务或者不再具有所需资格从而威胁公司人格存续的股东驱逐出公司,失权制度并不直接指向股东身份,其制度目的在于督促股东履行出资义务,收回股东未缴出资部分对应的股东权利,丧失股东身份是股东完全未履行出资义务的附带结果。股东失权制度的优势在于公司不必被动地等待身处债务人地位的股东的履行行为,而可以掌握收回股权并另行吸纳充实公司资本的主动权。股东失权制度的功能定位与该规则设计的解释与适用具有直接关联。从要件构成、司法实践等方面来看,《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7条总体指向的是股东除名规则,与第46条具有适用上的递进关系。部分未履行出资义务和完全未履行出资义务不仅具有量的差异,更存在适用股东失权与股东除名不同规则的质上的区别。两种规则在公司法体系下各自发挥不同的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答辩权和提交答辩状关系的逻辑分析及对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现状分析,说明民事诉讼中的被告提交答辩状是被告的义务而不是权利.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以至于任意放大法官的自由裁量范围,证人应有的地位和利益都不能得到体现.文章为民事诉讼中证人制度的改革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0.
证据失权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高诉讼效率,另方面可以损害实体正义。为了克服、减轻证据失权制度的消极影响,但凡采证据失权制度的国家,均规定了严格的失权保障措施。我国《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了证据失权制度,也需建立完善的失权保障措施保证证据失权制度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1.
《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无效制度的规范看似"形散",实而"神聚".故而,需要寻找规范间的共性因素以构建概念体系,从而在实践运用中落实其规范层面的价值.合同无效制度实乃意思自治与国家介入私人自治之限度平衡的结果,在这平衡的过程中,遂发展出两条统合合同无效规范群的路径:一是将主体的合意度不足作为规范群统合的基础,根据主体行为能力、主体意思表示的自由程度、相对方的可归责性,将合同的无效区分为绝对无效与相对无效,并配属相应的法律效果;二是将合同结果均衡的偏失程度作为规范群统合的基础,根据结果失衡所造成的影响只涉及合同关系之内还是具有负外部性,对合同的无效程度作出区分并归属于相应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取保候审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低取保候审率问题 ,究其原因是取保候审制度主要实体性规范存在不确定性、司法部门制定的规则对取保候审适用对象限制过多以及实施性规则不完善。取保候审制度与保释制度存在本质的区别 ,必须对取保候审制度进行改造。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终结取保候审制度 ,建立保释制度。  相似文献   

13.
亲子关系确认制度是亲子法的核心内容,许多国家的民法典均对此有明确规定。从比较法角度来看,亲子关系的推定与否认构成亲子关系确认制度的基本内涵,但各国亲子关系确认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我国立法仅规定,对亲子关系存在异议的可以提起诉讼,但提起请求权的主体、推定与否认的事由等亲子关系确认的实体规则缺失。未来立法应顺应子女法律地位"一元论"的趋势,统一保护各种情境下出生的子女的权利,从生物学、伦理学、社会学三个维度综合考虑亲子关系的推定与否认,形成体系化的亲子法制度。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民诉法)对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以下简称民诉检察监督)制度进行了扩大化修订,然而民诉检察监督制度在诞生之初就因违反诉讼效率,侵犯诉权的平等对抗,破坏司法独立等因素而饱受学者诟病.文章简单介绍了学者们对民诉检察监督制度存废的争议,并试图从民诉检察监督的合宪性,诉讼法理及现实需要等方面分析论证民事诉讼中检察监督应当加强的立论观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专家民事责任问题已逐渐引起国内立法、司法及理论界的重视。国内民法典中构建该责任制度的思路为:首先,应以侵权行为篇规定为主,以合同篇规定为辅;其次,侵权行为篇中主要在分则"自己不当行为责任"中专设一节;再次,在合同篇总则中规定专家承担违约责任的基本依据,在分则的某些有名合同中规定专家的违约责任;最后民法典中仅规定专家责任的一般形态,各类专家的特殊问题应交由特别法去规定。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民事证据证明力制度则是民事证据制度的核心。我国学术界对民事证据证明力问题关注较少,理论的匮乏导致了我国民事证据证明力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简单且缺乏合理性,使法官在判断民事证据证明力方面拥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司法实践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为防范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有必要重新构建我国的民事证据证明力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法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是理论上的一个失误,它导致了民法学理论的冲突和认识的混乱,同时通则对无效民事行为的范围规定过于宽泛,有失妥当,应予修正.民法典应当在总则中设立法律行为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