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 生产劳动的范畴包括哪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变化,现代经济发展的现实对传统的生产劳动观念提出了挑战。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明确生产劳动的范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拟就生产劳动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胜利,使经济学园地涌现出了一批批为世人瞩目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便是马克思预言和期待的区别于“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的“劳动的政治经济学”。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至今还很难说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笔者以为,为了迅速形成和发展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从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抽象、概括出新的经济范畴,进而研究每个范畴和各个范畴之间的各种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并认为,抽象、概括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范畴,从而解决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结构和始点,更为当务之急。前此我们曾对经济学界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始点作过评述,本文拟略陈我们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3.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使用的各种劳动范畴多达数十个。从劳动的最一般规定出发,马克思给劳动以质的层层限定,由此形成一个劳动范畴序列。这一范畴序列与《资本论》的逻辑: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相对应,构建了《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结构。 抽象劳动与《资本论》的逻辑起点 《资本论》逻辑的起点与劳动范畴质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定是同一的。《资本论》逻辑的起点,也就是各种劳动范畴序列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怎样理解抽象劳动?在当前学术界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抽象劳动不是历史的范畴,而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商品没有了,价值这个范畴消失了,但抽象劳动依然存在。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为此,我们重温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章关于抽象劳动的重要论述,特别是马克思下述的一段话: “要理解交换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必须把握住下列几个主要观点:劳动化为简单的、可以说是无质的劳动;生产交换价值因而生产商品的劳动借以成为社会劳动的特殊方式;最后,以使用价值为结果的劳动和以交换价值为结果的劳动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构筑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既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还是一个"先验的结构”和范畴系统."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劳动--活劳动--剩余劳动”范畴序列的每一次限定,都导致"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范畴序列的升华和在思维行程中"具体的再现”.  相似文献   

6.
论同化劳动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人们注重于异化劳动的理论,却忽视了马克思同化劳动的思想。由于对劳动概念的理解只从一个侧面,即异化劳动入手,因而产生理论上的片面性。从劳动的二重化,即同化和异化两方面入手,对劳动概念的理解将会趋于全面,从而可以较为合理地解释现实的劳动。本文试图联系异化劳动,对同化劳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自身的联系等多角度对劳动范畴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劳动范畴逐步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同时,劳动范畴对于人们科学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既是人类历史的现实起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著作经典 ,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哲学方法论范畴 ,劳动只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一个因素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时具有价值方法论的意义。这样才在实践观上具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对以往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扬弃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劳动范畴的演变,就是指劳动范畴由抽象到具体的升华过程。即对劳动的质的规定的层层限定过程。正象任何范畴都不可能概括出事物质的全部规定一样,作为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0.
价值是异化劳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或外化,本是黑格尔等人用过的一个概念。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之前,就对这个概念进行了革命的改造,使之成了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表述了自己的劳动异化思想。在该手稿里,马克思把劳动异化看作是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异化的基础,他通过分析劳动异化的演进,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这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社会经济形态的最初尝试。当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篇。马克思一八四四年以后的著作并没有放弃劳动异化的思想,而是进一  相似文献   

11.
劳务派遣劳动关系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劳动关系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对劳务派遣劳动关系作出科学准确的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劳务派遣中,派遣工既与派遣单位形成劳动关系,又与用工单位形成劳动关系,但其实质仍为一重劳动关系。劳动者与两个用人单位共同形成一个劳动关系,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作为雇主方共同参与到这一劳动关系中。  相似文献   

12.
劳资关系是现代社会赖以旋转的中心,劳资关系的失衡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危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文章简要分析了转轨时期我国劳资关系的现状、问题及成因,采用比较分析方法来总结了发达国家处理劳资关系经验,结合我国劳资领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现阶段协调劳资关系的治理模式:转变工会角色和行为;建立健全劳资关系法律体系,健全相关劳动制度;明确劳资关系三方主体,建立三方协调机制;强化政府在协调企业劳资关系中的责任,加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3.
产权是资本要素所有权。资本要素包含物质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按资本要素分配,就是物质产权和劳动力产权共同分配劳动成果,“按劳分配”是按资本要素所有权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工资是劳动力价值补偿,不属于“分配”范围;明晰产权关系,就是要明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的关系;明晰劳动力价值补偿和“按劳分配”的关系;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资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企业劳动关系的系统性决定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整体性。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存在许多不足,我国企业劳动关系面临的形势严峻。虽然,国内学者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某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系统思考的少,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又不宜直接照搬照抄,因此,需要研究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整体改革思路。劳资自治和多方联动是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未来发展的两种主要形式,对它们的整体改革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进程和发展目标,在劳资自治、工会民主协商、政府有限干预、社会组织参与、劳动法律法规和多方协调方面制定合理的改革举措,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5.
根据273家企业调查数据,构建由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的判断标准,最后以9家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为样本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和谐程度最高,在工资报酬分配方面和谐程度最低,在培训教育与工作环境、劳动合同评价、工会建设与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和谐程度一般,因此,中国企业劳动关系仍需进一步调整和改善.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劳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必然因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其目的不仅仅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维持企业的产业活动,而且突破了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关系到社会的安定秩序,尤其是政治秩序.在达成这些目的过程中,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将可能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导致政府过度干预劳动契约以及政治秩序一元化目标下对法治进程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尝试提出分别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三方协商制度建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两个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法律性质的角度看,劳动合同关系兼具公法和私法两种属性,私法性决定了劳动合同缔结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公法性决定了在劳动合同内容的确定中发挥国家强制作用的必要性。实现劳动合同法中的意思自治与国家强制的协调需要分清劳动合同关系的性质与种类,在私法性劳动合同关系中保障意思自治的实现,在公法性劳动合同关系中维护国家强制的效力。  相似文献   

18.
法律关于劳动合同形式强制的规定属于管理性强制规定,未采用书面形式并不导致劳动合同不成立或无效,但是当事人应承担不利法律后果。随着劳动合同与劳动关系概念的区分,劳动关系多种证明手段的运用和集体合同法律制度的完善,劳动合同形式强制的力度将趋于弱化。  相似文献   

19.
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还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受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当前的劳动关系存在着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法制观念薄弱、员工流动性大、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因此,应树立和谐社会价值观,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提供政策引导和法律支持,并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劳动争议的处理对于有效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劳动争议的重要类别,权利争议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基于稳定劳动关系的目的,权利争议的处理应遵循协商调解原则和公平、平衡以及简便、廉价、快速原则,着重于构建化解争议的调解机制和简便、迅速处理争议的劳动仲裁与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