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泉腔南音作为一种区域性古老音乐的特色艺术门类,经历岁月的时空跨越,已经形成固定的程式化传统特色形态。它的传承教学模式虽说“陈旧”,但却能让古老的泉腔南音世代相传而依然“光彩照人”,这其中的奥秘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本文通过对泉州方言语咬字发声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实践练习,运用传统声乐“依字行腔”的发声原理来探究泉腔南音的发声特点,为泉腔南音的声乐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南音唱腔主要以泉州方言读音进行润唱,它包括文(文读)、白(白读)、方(方言)、官(蓝青官话)、古(古读音)、外(非汉族语音)共计六种读音,其中又以"蓝青官话"读音最具特色。因为蓝青官话语音酷似普通话又不完全像标准普通话,它与众不同的读音叫字韵味存留于古南音的曲牌唱腔中。研究泉腔"蓝青官话"独树一帜的读音及叫字润腔方法,不但可以为南音声乐理论及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为南音演唱发声提供一条可行性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南音"叫字"的方法和规则:南音"叫字"有文读、白读、混读、官话、外地方言、古语、外来语、变化音、交替读音等读音方法,并约定俗成一定的读音规则。在长期传承和发展中受到方言、师承等方面影响,泉厦两地南音的"叫字"形成了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方音差异、读音法不同、用韵不同等方面。"叫字"的差异进一步影响两地南音演唱的咬字吐音及旋律唱腔,使两地南音展现出不同风格的艺术之美。南音艺术和语言都是不断发展的,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南音的"叫字"。  相似文献   

4.
南音的传承和保护是值得被讨论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南音的民间传承和学校传承的缺失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立南音的民间社团的保护传承机制和中小学本土音乐传承机制的建议,望能对南音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闽南地区南音已有千年历史,其能够传承至今,音乐界多认为在于它的固定调能保留其特色。但既有固定调,为何还存在五空管C、G首调,四空管F首调,倍思管D首调,五空四亻ㄨ管C首调,对此音乐界尚无定论。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包括黑胶木古唱片涉及南音“固首”体系中有指标价值的有三种:一是道光年《琵琶指法》、咸丰年《文焕堂指谱》、民国元年《泉南指谱重编》的“固首”体系传承;二是1953年刘鸿沟出版《闽南音乐指谱全集》“固首”传承史载,主要研究南音工ㄨ谱、五线谱、简谱的管门对照“固首”体系;三是新中国弦管南音“固首”传承三阶段,主要研究建国初、“文革”时代、改革开放至今南音“固首”体系的传承与南音非遗保护。研究发现,在南音历史传承的工ㄨ谱法理论体系下,弦管南音独特的“固首”双重唱奏体系,是保古存真“口传心授”和“口传谱授”传承的动力,该结论对于保护非遗南音特别有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福建南音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继在2009年9月,成功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音乐文化被视为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角度讲,南音的声乐传承必须要坚持它的原真性、整体性、传统性,这是无可非议的原则.然而,在当今的南音保护传承中却恰恰出现了多数人听不懂的现实,使南音的传承受众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乐种之一,南音是福建省闽南地区传统艺术的代表,而馆阁作为南音文化传承典型场域,其历史变迁就是需要深入考察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厦门集安堂南音社的个案调查来考察泉州南音馆阁近代以来百年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认识新中国前、新中国后和改革开放以来3个阶段来其百年变迁的历程内涵和变迁特征,进而对南音传承做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论“舌头”功能性在声乐发声与演唱中的科学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发声器官"舌头"在声乐发声与演唱过程中将扮演两种绝然不同的角色,体现两种不同的功能特性。只有科学巧妙地运用舌头在声乐发声与演唱中的运动方式及其自然运动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其天然的功能属性和积极作用,为声乐发声与演唱服务,使发音、发声纯真自然流畅,美化音色与音质,产生最佳的共鸣效果,并能使声气畅通、音乐流畅,歌声美妙动听。反之即会严重干扰并破坏声乐发声与演唱的正常进行,甚至将会带来多种危害。  相似文献   

9.
"口传心授"和"口传谱授"的学习方式保证了南音韵味的传承,但是,这种传统学习方式受到传承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很难实现移动性、个性化、互动性的南音学习.而微信搭建的移动社会化通讯平台,以及微信移动学习支持功能,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可以满足学生移动性、个性化、互动性的学习需求,为南音教育实现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将传统南音学习方式与微信支持的信息化移动学习方式相结合,在保障传统南音知识准确传递的基础上,利用微信移动学习工具,帮助南音学习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和主动思考南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南音学习方式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泉州市丰泽区中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泉州南音在中小学校传承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其结果主要有以下三点:(1)大多数学生对南音兴趣不大。(2)学校基本没有开设常规南音课堂教学。(3)教师对南音的态度没有起到积极的导向性作用。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反思和探讨的基础上,从教学的系统化、教材的编写使用、培养专业师资、营造保护传承南音的大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积极思考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1.
越调名家毛爱莲声腔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爱莲的声腔具有三大艺术特征:一是唱中带说,情字相连;二是松通连贯,轻巧圆润;三是音色甜美,质朴优雅.轻松自如的发声,清晰准确的吐字和灵活的用气,特别是[乱弹]戏的演唱,独树一帜,尤为突出地彰显出"毛派"唱腔的艺术魅力.而这些艺术特征的形成,与丰厚的艺术积累和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是分不开的.在传承发展"毛派"声腔艺术方面:一要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二要掌握"毛派"科学的演唱技巧,切实练好吐字、发声和气息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2.
美声唱法作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歌唱流派之一,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发声体系,尤其在高音区的演唱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花儿"歌手应通过掌握美声唱法科学的演唱技巧和发声方法,洋为中用,提高演唱水平,使"花儿"这一民族声乐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发声方法与演唱方法既有内在联系,又有不同:从物理共鸣及生理医学基础的角度来衡量,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一种;而从社会、艺术、民族的历史文化、审美标准、语言风格、作品特征等角度来看,科学的演唱方法则不止一种.民族性是探讨科学演唱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南音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使这一古老乐种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专家学者们对其历史根源、艺术构成及表现形态等做了细致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乐种的归类上南音被归为“曲艺”一类,但其与说唱音乐在性格上有迥然的差异。由于发展脉络的模糊认知导致对乐种定位的偏离。从中国传统器乐组合形态角度探寻南音的历史源流,旨在拓展研究思路,为探明南音发展的过去、将来提供另外的研究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香港五桂堂自1950年开始印行了一批“正字南音”,其特点是使用统一的彩色封面,并在书名前冠以“正字南音”字样。这批唱本在当时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学者在进行广府唱本分类时,便以其封面标注为依据。实际上,这批唱本中既有南音,也有木鱼书和龙舟歌,更有小说《老鼠闹东京》,可见其封面标注的“正字南音”并不代表这批唱本就是南音。相较于木鱼、龙舟和粤讴,香港人更偏爱南音。南音不仅在粤曲盛行歌坛的时候仍占一席之地,更有报人、学者等大力保护和传承。香港五桂堂经营时期,木鱼、龙舟和粤讴的表演在香港已近乎绝迹,将唱本都标注为尚有影响力的南音有助于打开销路。香港五桂堂标注的“正字南音”字样,已经不具备区分唱本类别的意义,而仅仅是唱本的广告语而已。  相似文献   

16.
南音之所以能盛行千余年而不衰,其工谱功不可没。作为南音的形式符号,南音工谱沉淀了厚重的科学传播思想。然,南音工乂谱的传播学研究是历年学界的研究空白,故,本文将力图补白该项研究。在南音的悠远历史中,工乂谱作为其音乐文化传承的信息载体,不仅传播了音乐信息,而且传播了汉民族音乐历史文化诸多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索南音工乂谱,可以察觉工乂谱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而且意味深远。考究其源流,将有助于拓展当代音乐文化传播的时空纬度,延伸其活血命脉,改善两岸关系和世界多方民族关系。同时,深入探讨南音工乂谱传播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教育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共声乐选修课主要讲授声乐的基本理论和演唱方法,采用分层次教学、分声部训练、分唱法辅导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演唱方法及其特点简介。各种唱法都要首先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而科学发声方法最重要的基础训练是呼吸练习。  相似文献   

18.
意志是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来,这个目的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歌唱发声活动是演唱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而现实的,演唱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演唱或发声目的,不让演唱出现各种差错,就必须施行意志行动,使自己的意志从属于这个目的。  相似文献   

19.
格亦 《老友》2011,(4):69-69
不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喜欢唱歌的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能使歌声美妙动听,一般都需要掌握正确的发声和演唱技巧。作为一名优秀的演唱者,除了先天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还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改变平时生活中自然的发声习惯,调整、巩固科学的发声状态,使之形成正确的歌唱发声习惯和状态。  相似文献   

20.
歌曲演唱中,情感表现是否到位,决定了歌曲演唱的艺术魅力和美感效果。为了把握好演唱的情感表现,需要深入分析作品,积累体验,讲究韵味处理,发扬风格特色,注意咬字发声,掌握声音技巧,提高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