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朱天纯 《北京纪事》2011,(10):94-95
不速之客 作为一个飞速发展变化的国际化大都市,现在北京胡同里见到金头发蓝眼珠的外国人,根本没什么新奇的。可是在上个世纪末,还真不是这样,虽然不能说见到大老外进了胡同,就得报告小脚侦缉队,但夜里居然有个外国人阴差阳错进了我家,毕竟是一件奇事。  相似文献   

2.
百花深处:曾称“花局胡同” “我留下许多情,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一首歌《北京一夜》,歌里提到的“百花深处”,其实是北京真实存在的一条胡同。  相似文献   

3.
胡同情     
我是北京老城胡同里长大的,20多年前去了海外,人在海外,时常关注我的成长之地,尤其关注北京老城胡同,我是在胡同里野大的,在这些胡同里,有我的同学、老师和邻居,有已变或老梆子的幼时小伙伴,有我偷摘过的果树,有曾被我用绷弓子扭碎的路灯……  相似文献   

4.
花钱买热闹     
黄森林 《社区》2012,(9):48
早晨从菜市场经过,听到一个中年妇女正跟一位卖菜的老大爷谈话。那妇女说:"您儿子给您寄那么多钱,您不缺吃不愁穿的,您还缺什么呀?却跑这里来卖菜,真是自己找罪受!"老大爷呵呵一笑:"吃穿是不缺,可就是缺了那份热闹劲,一个人在家实在没意思,这里人多呀,我花钱买热闹呢!"一句话说得旁边的人都笑了。  相似文献   

5.
李娟娟 《北京纪事》2013,(2):100-101
每到收获的日节,我都会想起小时候那些长在北京胡同各个院子里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枣,北京胡同里的枣,曾经伴随我度过了多彩的童年时光,在我的脑海中至今仍是一抹难以忘怀的回忆。  相似文献   

6.
察院胡同位于北京复兴门内大街以南,闹市口中街(原名半截碑胡同)以东。虽然大街上车水马龙,但胡同里却总是十分安静,是个交通便利、闹中求静的好地界儿。44号院坐落于胡同中部,高高的改良西洋门和极具江南水乡风格的马头墙是其显著标志。院内居住的有干部、工人、教师、警察……是个典型的大杂院,在鼎盛时期,院内曾住有60多人。可现如今,随着城市拆迁改造,这个院落已经永远地从京城消失了。每当我路过这里,望着原址正在建起的大厦,心中总会漾起记忆的涟漪。住在南屋靠西的秦姨,是人民医院的护士长,也是我特别敬重的人,她多会儿都是落落大方,…  相似文献   

7.
年过半百的华新民女士是一位北京古建的民间保护者,她用热情、执著、较真儿、不管不顾的斗士精神,不断激励、感染着很多人加入保护北京旧城的行列中。因为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我得知华新民是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现名红星胡同)里长大的,和我童年  相似文献   

8.
胡同情趣     
我是从小在北京东城区小细管胡同里长大的,这个胡同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南宽北窄、曲里拐弯的小胡同,胡同南接什锦花园,北通魏家胡同。我家住的9号院是胡同中间偏西的一个大杂院,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宣武区铁门胡同里的爱群小学上学。2007年,怀着深深的思念,我到母校旧址看了看。记得我从铁门胡同南口进去,发现这里的变化简直让人无法辨认,向北望去,路西盖起了一座座高楼。转悠半天也寻找不到儿时胡同里小人书铺、克郎棋室及爱群小学的影子了。见到我东张西望,东面临街屋内走出一位古稀老人,和气地问我:"您找谁?""我想跟您打听一下,  相似文献   

10.
正辞了工作,他揣着从小打工攒下的5万美元来中国创业。他不仅想做最地道的美式比萨,还要做出北京最大的比萨。在中国的第一个家成为他永远的家庄小龙第一次来中国是上高中时作为交换生,当时他寄住在官园胡同里的一户姓庄的人家里,还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因为喜欢中国的李小龙,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庄小龙"。庄小龙性格活泼,喜欢玩,每天放了学就在胡同里四处串,看老  相似文献   

11.
刘宝童 《社区》2012,(33):48-48
北京的文化与胡同密不可分,每一个北京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在这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上演。胡同,就是北京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寻访北京有特色的胡同和当地的名人故居.老北京人都知道,过去的宣武区今之西城区,在前门外大栅栏往西往北直到和平门虎坊桥一带,胡同聚集,而且有众多京剧名伶曾在这一带居住,并且多是几代人在这块地方居住,故名人故居比比皆是,所以此地一直被人称为京戏的"戏班窝子".下面就讲几个特有故事的胡同和胡同里有着遗闻佚事的人.  相似文献   

13.
我今天所说的南锣鼓巷,就是老北京胡同的一个缩影,在那里保留着老北京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现在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那里每天都吸引着像我一样怀旧的人,还有那些寻访老北京胡同文化的年轻人.外地来京的游客也愿意到此了解一下北京的人文景观和北京故事.更难得可贵的,它吸引着许多外国人,他们都想更多地了解一下中国,了解一下北京,领略一下北京的历史与文化,还有那古朴的小胡同和四合院……  相似文献   

14.
当我在半个世界的海洋上漂泊了186天重新踏上北京的坚实土地后,看着胡同里人们闲散的步态,听着厨房里女儿对老婆撒娇的抱怨,甚至是电视里一段无聊的广告,眼睛会突然潮湿,一种无法平复的感激挥之不去。无休无止的海上飘摇让眼前淡淡的甚至是琐碎的日子变得那么珍贵!而每到睡梦中,我又到了新亚洲号上,跟我们的海员共同迎接每一场不同寻常的洗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2009,(11):10-11
北京前门鲜鱼口内的那片胡同,是刘英毅打小生活的地方,哪个院子里种枣树,哪位大爷爱唱戏,哪家孩子有出息,他都门儿清。就算是后来搬到楼里住,但他根儿还在那,胡同里老北京人鲜活质朴的生活状态,欢快单纯的游戏场景,成了他脑海中最温暖的回忆。  相似文献   

16.
秋日的思念     
田可 《社区》2005,(17):61-61
在我居住的小区花园里,不论春夏秋冬,总有一群人在那里玩象棋,他们之中老年人居多,间或也有些中青年人在里面凑热闹。节假日有时路过这个小花园,我也喜欢过去看别人下棋,情绪好时,还坐下来玩上几局。这里玩棋的人多,看棋和聊天的也不少。总之,人们把这里当成了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尤其是老年人更把这里当成了消磨时光的好地方。小区里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也常来这个地方,我好几次都碰上了他。他个头不高,瘦瘦的,面色苍白,总是显得有气无力。有一次,我来这里看下棋,他就站在离我不远处跟一个小伙子聊天。小伙子问他“:怎么好几天没见到您呀,都…  相似文献   

17.
吆喝声声     
作家萧乾的一篇《吆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旧北京城胡同里的吆喝声,充满了情趣,勾起了我对旧北京城各色美食的无限向往,也勾起了我对家乡吆喝声的一丝怀念。  相似文献   

18.
贾樟柯 《可乐》2011,(8):7-7
1993年,我来北京读书,常流连在北京那些拐弯抹角的胡同中。我读书的北京电影学院坐落在蓟门桥外,是崭新的建筑,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都在小巷里。想在北京过艺术生活,离不开胡同。  相似文献   

19.
春节是咱们的传统节日,年年岁岁,每个人都曾拥有过不同年代的每一个春节。自幼在北京城长大的我,留在记忆里最深的,仍然是20世纪50年代童年时在四合院里过春节的日子,那浓浓的、满是胡同里年味儿的时光……  相似文献   

20.
在海外多年,和华人交往时,大家说国语,只是有时不自觉地夹带些各地方言词汇。太太和我都是北京胡同里长大,可我的北京话世界各地的华人一般听得懂,包括学汉语的老外,而太太的北京话常让人听不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