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卡明斯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来表达自己追求自由与创新的情感,这些隐喻主要体现在诗歌语言的变异。在对卡明斯诗歌的直观、想象的语言分析、欣赏的过程中,读者也实现了对诗歌语言变异的具体体验,隐喻的最后效果得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2.
建构在社会符号学意义上的视觉模态隐喻是自然语言系统和副语言系统结合的产物,它具备了语言的系统性和功能性。由印刷体式表征的视觉模态隐喻在卡明斯视觉诗 “l(a”中通过陈述制作者和观察者与所代表物之间的特定社会关系完成了其语言的交流功能,它在与语言的转喻和隐喻关系层面实现了人际元功能。  相似文献   

3.
建构在社会符号学意义上的视觉模态隐喻是自然语言系统和剐语言系统结合的产物,它具备了语言的系统性和功能性.由印刷体式表征的视觉模态隐喻在卡明斯视觉诗"1(a"中通过陈述制作者和观察者与所代表物之间的特定社会关系完成了其语言的交流功能,它在与语言的转喻和隐喻关系层面实现了人际元功能.  相似文献   

4.
隐喻和反讽不仅是诗歌语言与思维的基本原则,更是诗歌本体结构的核心要素。一首诗能否"借助矛盾和限定条件来表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讽、隐喻携带的张力以及相互间的作用。隐喻能促成一定语境中意义要旨的相互联系与融合,构造张力关系的各成份。反讽因语境压力形成的悖论能"修改"诗歌情感表达中的固有意义,挤压出潜藏于文本各处的深意,或维护文本与语义的矛盾性悖反,以构建诗歌结构应有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浅析美国诗人卡明斯的视觉诗《孤叶落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美国诗人卡明斯(E·E·Cummings)(1894—1962)于1958年发表了这样一首小诗: 〔l(a〕(标题) l(a le af fa 11 s) one l iness 这象首诗吗?在我国读者看来似乎有点不伦不类,稀奇古怪。即使在美国,也曾被少数文艺批评家斥之为离经背道,玩弄文字游戏。然而,这确实是一首诗,是  相似文献   

6.
戴镣而舞——《丝绸帐篷》之生命华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次荣获普利策诗歌奖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其十四行诗《丝绸帐篷》力透纸背,表现出多层次的真实意义。在传统的诗歌欣赏和新兴的诗歌隐喻解密的双层面视角下,这首十四行诗以其词语和意义、诗体等表层形式展示内容,以日常语言思维的隐喻方式蕴含深层意义。这一特点充分展示了在传统诗歌格律的约束中,诗人娴熟地表达诗情人生的自由,在优美的格律和简单易懂的日常语言表达中,抒展诗人对于"她"———诗歌女神之情怀:戴镣舞出自白式的十四行诗,始于愉悦,终于智慧。  相似文献   

7.
卡明斯的视觉诗,使线性文字——英文拥有了象形文字的象形表意功能,从而创造出了逼真的视觉形象,让人可以一边吟诵着诗歌的文字,一边观赏着诗歌所要传达的蕴意.堪称诗歌艺术中的奇葩.将从视觉模态的角度入手,尝试剖析两首卡明斯视觉诗的蕴意,从而从更深层面来体会诗人的深厚情感,揭示诗歌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8.
E·E卡明斯是美国20世纪现代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置传统于不顾,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闻名于世。其新奇怪异的诗歌风格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本文试图从in Just和MOOn Over TOwns MOOn两首诗入手,探析他诗歌中表现的生态意识,通过卡明斯对爱、春天与自由的歌颂来领略诗人的生态意识,深入领会诗歌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诗歌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诗歌主题往往隐含在一个篇章隐喻之中。语言符号具有层级性,诗性隐喻文本中的"能指代码"发生在语言符号的第二层级上,是一种二级能指。试以《雪夜林边停留》一诗为例,论述对诗性隐喻文本的翻译,从二级能指的识别入手,并通过对其二级能指符号的移植实现诗歌意象在译语文本中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再现,从而为诗性隐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视觉模态隐喻在卡明斯视觉诗的意义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源语与目的语的翻译转换过程中,视觉模态隐喻的翻译是视觉诗翻译的重申之重。“形美”的翻译凸显充当了由原作到译作意义构建媒介,它们实现了以形传神的翻译模式。因此,对视觉模态隐喻的翻译应采取“形美”的翻译凸显策略。  相似文献   

11.
美国诗人卡明斯模仿中国诗画家想做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的诗歌明确表达出对中国的向往,具有浓郁的中国情结。他创作的不少诗本身就是画,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另外,卡明斯的诗画其形其意模糊变化,与中国艺术家追求的模糊审美标准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2.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运用以诗论诗形式,从审美的角度探讨诗歌的各种艺术风格特点。其中第十九品"悲慨",表达出了中国传统诗歌作品中蕴含的一种对天命难违的无力之悲、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之悲,以及对事功难立的无助之悲。这种对人类普遍悲剧情感的流露,与西方经典式的悲剧有着几近完美的契合,很大程度上为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填补上了"中国文学无悲剧"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美国第一位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反映了北美殖民地早期移民尤其是妇女的生活和感情。安妮从小就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她以诗歌这一经典文学体裁为媒介书写自我、表达情感,并对诗歌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实验。安妮的诗真切、细腻而有节制,主题涉及宗教、家庭和社会等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早期女性移民与当时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诗歌创作中语言变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前景化是诗歌创作成败的关键。从文体学理论的语言变异及前景化视角入手,对卡明斯的经典诗歌"Love is more thicker than forget"中的五种语言变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卡明斯诗歌的语言变异特征及其前景化效果,进而加深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与领悟,深化对诗歌前景化实现模式的认识和运用,为进一步构建诗歌分析模式、拓宽诗歌研究领域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重复(repetition)在艾略特诗歌中涉及多方面,呈现多样化。显性重复包括诗节、句子的重复和叠句等,隐性重复往往掩藏在多义词,隐喻或象征的背后。《情歌》一诗的显性重复直接涉及该诗的语篇结构、段落话题和深层语义;人名重复暗示着诗歌的深邃主题;隐喻背后的多义词则产生了幽灵般的张力。重复在艾略特的诗歌中随处可见,显性重复具有强化、诅咒、暗示、讽刺、批判等多重功能。存在于词语背后、文本之间和文本与语境之间的隐性重复更具警示性、哲理性和宗教感、历史感。艾略特诗歌晦涩难懂,对其解读不应泛泛而论,要用"重复"精神力求解读缜密,领会其中的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借植物表达较为抽象、不易言表的情感;《诗经·国风》中也包含大量植物隐喻,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世界。隐喻的本质是认知,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莎翁十四行诗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隐喻归为三个大类,即“爱情花”隐喻、“野草”隐喻和独有植物隐喻,分析中西方植物隐喻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虽然两部作品选择不同植物对同一目标域进行映射,但不同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蕴含,形成隐喻连贯,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即认识事物的顺序与体认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彼此诗歌的蕴意。  相似文献   

17.
E·E·卡明斯作为现代诗歌艺术史上一位重量级诗人,其诗歌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讨论原型符号对人类的认知意义。解读E·E·卡明斯早期诗歌《我的爱人身穿绿衣骑行》的神话原型,探析该诗借用神话典故所隐射的内涵,旨在感受诗人借用古老神话意象给我们展示的广阔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抽象的、不易表达的,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情感中"愤怒"的隐喻表达进行英汉两种语言资料的收集、对比和分析,可以发现这两种语言在情感隐喻方面的认知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隐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认为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丰富.因此诗歌被称为"隐喻式的语言",而诗歌中的隐喻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诗的表现力.主要论述诗歌隐喻翻译中意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20.
《山居》一诗中,朱英诞将中国古典意象与现代诗艺契合在一起。从内容上来看,诗歌古今意象发生碰撞,增添了古典意象的现代审美内涵;在意象运思方式上,诗人运用现代诗歌中注重暗示和隐喻的表达方式来组织传统意象,使诗歌笼罩着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朱英诞的诗歌有三种结构形式,这首诗采用了廊庑式结构,呈现出较完整的建筑之美。诗歌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关于永恒与瞬间、无常与恒常的思考以及对真理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