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和哲学背景,唤起了魏晋士人的审美自觉,使魏晋士人对自然审美的欣赏走向神、情、气、韵的深处。自然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隐逸意识与悲情意识的审美载体。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儒学信仰产生了危机。魏晋士人开始追寻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探求,把思想引向了玄学。史家称此为“人的觉醒的时期”。人们主张个性张扬,追求“简约自然”的艺术神韵和趣味。这种崇尚“自然”的审美思潮,充分反映在当时的书法理论与创作之中。文章旨在探讨魏晋书法理论创作中自然观的思想渊源,书法创作中主体所具有的“心斋之心”,以及书法形态、书法品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自然观念以及对后世书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紧紧围绕魏晋时代精神和书法自觉时代去阐释王羲之的书法所蕴涵的重要文化意义和审美境界,认为王羲之处在魏晋时代氛围中,受老庄玄风的影响,其审美情趣已经逐步从古趣质朴转向自然洒脱,而儒、道、释、玄的融汇,使士人崇尚清谈,寄情山水,从而将中和之美发挥到极致,形成传承古代精髓、独标新意的尚韵书法美学理念。王羲之守正创新而形成的中庸、中和、刚柔相济的书法,获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美誉,并雄霸书坛一千六百多年,使得帖学的潇洒流美之风成为中国书法史的主流。王羲之所张扬的神采韵味,从内容和形式和谐入手臻达神采和形质的完美统一,成为中国书法文化中最为亮丽的风景,滋润并影响了一代代书法大家。  相似文献   

4.
文艺在汉代已有了丰富的形式和技巧,但一般认为到了魏晋文艺才真正走向自觉.这和汉代文艺在观念上受到伦理政治的控制有关,士人在其时大多服膺于群体理想,尚无意于艺术的自觉问题.汉末以后,随着时局动荡,大一统的伦理政治趋于崩溃,群体意识衰微,个体精神得以凸显.对于士人,艺术也就从治国安邦的工具变为精神安顿的途径.当个体追求由精神逍遥转为世俗享乐时,文艺也就由魏晋的高蹈转为齐梁的靡丽.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艺术的空间性,进而探讨魏晋书法的空间美,即魏晋书法在内容上表现写意的人,人的心灵空间和对历史与宇宙的观照;在形式上表现书法的空灵和哲理。  相似文献   

6.
由于玄学思潮的特殊作用,魏晋文人的山水自然观出现了不同于先秦两汉的质的变化,士人逐渐形成了山水审美的自觉,主要表现在当时形成了以洛阳和会稽为轴心的南北两个山水审美旅游活动中心;而这种时风和文学观念的演变又最终影响到魏晋山水文学的创作,实现了当时文学创作中山水自然题材的广泛扩展,而在形式上则孕育了山川景物记、山水游记等新的山水文学体裁的兴起。  相似文献   

7.
魏晋风度是魏晋士人审美人格的感性显现,也是魏晋玄学精神的感性显现。魏晋风度的基本特征可用一个“清”字去概括,“清”是具有高品位的美学特征。这种特征从魏晋士人的仪态风神和内在性格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魏晋诗歌以普遍的生命情结,深邃的生命气息,彪炳千古和仪型后世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永久的艺术魁力和不朽的审美价值。魏晋诗歌的生命情结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乃是士人的人生体验经玄学与美学升华的结果。它的审美表现虽带有慨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同一情感特征,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社会状况、社会心理及诗人的个性和人生体验的不同,其审美风格及境界也彼此殊异。  相似文献   

9.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人物审美观主要是崇尚素雅洁白的容貌美和轻盈飘逸的形态美,这是一种病态的女性阴柔美,一种与传统审美风格截然不同的新的人物美学风貌。这个新的人物审美特征与当时兴起的社会思潮——道教有很大关系。道教中长生不死、腾云驾雾、洁白柔美的神仙形象是魏晋士人人物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魏晋风度形成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秦汉作为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规模宏伟、装饰奢华,象征着 帝国的权威和财富。这些特征对世人,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知识分子的“天下”理想中。而重视个人容 止,则成为汉末魏晋“人的自觉”的前奏。通过梳理文献记载中的秦汉园林景观,分析秦汉园林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风尚 和思想观念,探析其形成因素和影响,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士人思想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秦汉作为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规模宏伟、装饰奢华,象征着 帝国的权威和财富。这些特征对世人,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知识分子的“天下”理想中。而重视个人容 止,则成为汉末魏晋“人的自觉”的前奏。通过梳理文献记载中的秦汉园林景观,分析秦汉园林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风尚 和思想观念,探析其形成因素和影响,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士人思想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集中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人格构建特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生命危浅,朝不保夕,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已无法适社会现状。为适应历史要求与社会现实,魏晋士人从儒家关注个人的社会价值转向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们自觉从三个方面——人与自然、他人(社会)及自我的关系——来构建与完善自己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士人尊琴爱琴蔚然成风,琴不仅在魏晋士人的日常生活和诗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而且成为士人生命境界的一种表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琴作为魏晋士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命活动方式之一,承载了士人的思想情怀和审美情趣,由此而形成的琴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代的书法艺术理论朱桢追溯书法理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理论,是形成于书法艺术独立、自觉并发展到顶峰的魏晋时代。此前的历史阶段都没有这一时期所具备的那种种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理论的出现,也是书法艺术自觉的一种标志。魏...  相似文献   

15.
作为"志人小说"的《世说新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魏晋女性是中国女性史上一个独树一帜的群体。作者借魏晋士人表达其特有的审美标准及风尚,对其描写是略其外形而重其内质才华。表现了魏晋士人进步的妇女观及魏晋女性对人格尊严的追求和维护。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集中摹写了魏晋士人这一鲜活的群体。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士人所推崇和实践的理想人格,呈现出了迥异于两汉的独特风貌。魏晋士人超越世俗、自由独立的理想人格折射出魏晋时代儒家价值观的式微和道家价值观的兴盛。魏晋时代的人格之美,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诗意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在人格个性长期受到压抑的封建时代树立了一块不可企及的关的丰碑。  相似文献   

17.
作为艺术的两种典型代表形式,文学和书法在东汉后期获得了迅猛发展,由此昭示了艺术精神的逐渐觉醒。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审美主体方面,主体的自我意识已经逐渐觉醒,并开始自觉进行艺术创作;审美客体方面,已开始注重作品的抒情性和审美性的双重展现。  相似文献   

18.
家族式的书法传统肇始于东汉中期以后,父子、兄弟相承授者不乏其人.魏晋时期,这种书法传统发展到了顶峰,其形成与士族注意家风的培养和家学的传承有关.魏晋世家大族在书法传承上的主要贡献有四:士族身份对书法的传播有重要促进作用;纸笔等书写工具在士族间的使用,对书法的传播有直接推动作用;世家大族在书法传承中曾经引领潮流;其时的书法理论著作主要产生于世家大族之中.从同为士族的河东卫氏与琅琊王氏的书法比较中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书法既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大胆创新,如此方能适应艺术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后人评论魏晋的书法风格往往以“韵”概括,但魏晋的书法风格是复杂的,在“韵”的主导风格之下,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这就是“清”。魏晋玄学思想的盛行、魏晋人自我价值的发现、魏晋时期书法的自觉等,是形成魏晋书法“清”的风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魏晋士人的超脱、旷达与潇洒的魏晋风度 ,构成了六朝审美主体精神的一个主要标志。魏晋名理学以“自然”为逻辑起点来建构天人新义及人的价值学说 ,给魏晋新型人格的形成与六朝审美主体精神的诞生从哲学基础、性命原则到理想人格、价值取向诸多方面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