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赫鲁晓夫在他那篇历史性的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通常被称为“秘密报告”)中说:“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在报告中,他揭露斯大林利用这一罪名加害一大批老革命家和其他人.后来的事实证明.斯林大迫害无辜者,这不是赫鲁晓夫的捏造.不过,说“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在斯大林之前,列宁就正式使用过这一词语.而列宁本人明确指出,他是从18世纪法国革命家那里学得的.  相似文献   

2.
阿尔都塞在谈到自己早期的理论贡献时认为,由于他的发动,一条新的战线——理论上的反人本主义——从此被开辟了。通过论战,“敌人不得不……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七年四月,林彪抛出臭名昭著的“六个战术原则”中的“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第一种情况,对于防御的敌人……就不能打莽撞仗。第二种情况,对于退却的敌人,就要打莽撞仗。第  相似文献   

4.
全苏区的工人们,农民们,赤少队员们及一切劳动者们! 亲爱的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与苏维埃中央政府在今天——粉碎五次“围剿”残酷的决战关头,最战斗的号召你们起来,最广泛的发展游击战争,以武装自卫,以扰乱和牵制敌人,以帮助和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使他容易取得最后的彻底粉碎五次“围剿”的胜利! 同志们!国内战争已经继续了好几年,敌人五次“围剿”亦已经延长了一年以上。我们  相似文献   

5.
瓦尔兰是法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巴黎公社的杰出领导人。他对革命耿耿忠心,不图私谋,他身居高位,始终以普通一兵自居,甘当人民的“公仆”,他为保卫公社的正义事业,在敌人的屠刀下,宁死不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名字,他的业绩,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赞颂。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面对各种穷凶极恶的阶级敌人,“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始终不屈不挠,顽强战斗,呼啸前进。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他坚信革命事业必然胜利,敢于“怒向刀丛觅小诗”。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一年七月初,蒋介石集结了三十万兵力,在几百架飞机的掩护配合下,向我中央苏区工农红军发动了第三次“围剿”,他坐镇南昌亲自指挥,督战,还特意请了德、日、英等帝国主义的军事顾问,帮他出谋划策。 当时我中央主力红军只有三万多人,面对“围剿”的敌人,不仅装备处于劣势,而且众寡悬殊。但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按照“诱敌深入”的战略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歼灭敌人一路至几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我军士气旺  相似文献   

8.
1942年12月24日,胶东区南海地委机关,被两千余名日伪军拦截包围在平度县两目山麓敖莱山涧.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从山涧崖坡下跃出一位年轻英武的指挥员,率领25名敢死队员,掩护地委机关冲出敌人的重围.然而,他却在同敌人的激战中与勇士们一起壮烈殉国.他就是南海地委统战部部长、“模范共产党员”——赵大川同志.为救国救民 矢志革命赵大川,又名赵以敬,字少泉,1909年农历正月初六出生在莱阳县赵家埠子村一个书生门第.曾祖父是方圆几十里有名  相似文献   

9.
《自嘲》一诗人们历来都认为是鲁迅精神的自我写照 ,表现了他“爱人民、恨敌人”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品质。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 ,甚至有误解之处。该诗应是鲁迅先生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抒发内心苦闷而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而非一首政治抒情诗 ,是他平凡而伟大的人格精神的自我写照。  相似文献   

10.
讽刺,是一种专门揭露或批判丑恶事物、不良现象、愚蠢行为的艺术品种。由于讽刺对象不同,讽刺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从文艺理论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这一问题的,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指出:“有几种讽刺:有对付敌人的,有对付同盟者的,有对付自己队伍的,态度各有不同。”他还多次把讽刺划作“对于人民的敌人”的和“对于人民自己”(或“对同志”)的两种基本类型。这一论断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它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哲学观点具体运用到喜剧范畴,为社会主义的讽刺艺术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四十年来,我们在讽刺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都反复验证了这一美学见解的正确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会于6月19日举行毛主席的伟大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两周年纪念的座谈会。参加会议的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80余人。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徐崙以“怎样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和人民敌人”为题作了发言,他运用毛主席关于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论述最近学术界在关于曹操问题讨论中所涉及的分析历史事实和评价历史人物等问题。他说:毛主席明确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我们区别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和人民的敌人,不能用形而上学的“永恒的真理”加以抽象规定,必须对历史作具体分析。当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了,人民和人民敌人的内容也随着变更。人  相似文献   

12.
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陈毅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协助项英正确地判断形势,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并创造出一套游击战争经验,粉碎了敌人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保存了革命力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三国时,魏、蜀、吴三国恶战连连。一次,关羽攻打曹兵时,右臂中了敌人的毒箭。众将请关羽班师回荆州调治,他不答应,说:“我不能因小小的伤,而误了军国大事。”  相似文献   

14.
宋元以后,关羽被反动阶级捧为“武圣人”,成了维持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的守护神。过去有一副《关帝联》称:“五夜何人能秉烛,九州无处不焚香。”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关羽这尊政治偶象有很大影响,可算是仅次于“文圣人”孔老二的反动人物。林彪反党集团也极口称赞关羽,陈伯达颂扬他是个“人材”,林彪则一再要他的死党效法关羽式的“忠义”。可见直到现在,这个“武圣人”还在被阶级敌人当作搞复辟倒退活动的破烂武器,他的流毒还没有被彻底肃清。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六十年代以来出版的哲学书刊,在讲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几乎都把“人民群众”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还引用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这个概念的解释。我认为上述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毛泽东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讲“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的呢?他说:“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①这里讲的是作为敌人的对立面的人民。“人民”在这里是一个政治概念,它同  相似文献   

16.
一苏联文学界认为肖洛霍夫的创作特征,是“巨大的真实”、“可怕的真实”、“痛苦的真实”、“历史的真实”、“顽强地忠于真实”、“直书全部的真实”、“公开的、诚实的真实”。肖洛霍夫推崇“真实——母亲”之名言。他反复强调作家“主要的是写真实”,要“向人民讲述高度的真实”,“热情地、真实地”“毫不隐讳地、毫无矫饰地讲述我们的朋友和敌人”。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就是生活真  相似文献   

17.
读史,得知曹操打刀和夏侯渊的故事。有一次,前边阻碍敌人的一片鹿角设施被敌人烧毁,夏侯渊离开军帐,率四百人去修补,结果,遭到敌人突袭,腹背受敌,吃了大亏。曹操评论说:“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  相似文献   

18.
卡尔·波普(Karl·Popper,1902~1994)是以科学哲学著称于世的学者,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历史哲学家。他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中,把人类社会区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主张通过渐进的改良实现“较合理的社会”即“开放社会”,并系统地阐述了改良主义历史观。他认为抽象的哲学认识论并非远离政治的,恰恰相反,不论自觉不自觉,认识论观点和政治观点是相互影响的,并声称他的认识论观点和他的改良主义历史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渐进改良”的历史观在波普看来,“开放社会”比之“封闭社会”是…  相似文献   

19.
<正> 回 敬 鲁迅不仅是一位勇于战斗的战士,而且是一位善于战斗的战士。各种战术,在他都是运用自如,使他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够巧妙周旋,克敌制胜。 回敬,就是鲁迅常用的一种论战方法。所谓回敬,并非简单的指你骂我一声,我回骂你一句。这种回骂的方式有时固然也可以使用,但毕竟较为一般化,并且不一定很有力量。这里所说的回敬,乃是指将论敌攻击自己的某些用语,巧妙地用以反击论敌,或者说,将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拣起来扔回去以杀伤敌人。这种战法的高妙之处在于:我方既避免了损伤,又使敌人出乎自己意料之外地自食其果,即被自己制造的武器所击毙。  相似文献   

20.
鲁迅,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①他在和敌人斗争中给我们留下了异常丰硕的思想遗产。鲁迅的战斗的投枪始终是指向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他一直是为了现实斗争的需要而十分重视历史的剖析,努力去“明白旧的,看到新的,了解过去,推断将来”,把对于历史的认识、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