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卫灵公》有言:“子曰:‘有教无类’”。历来对此“类”字之义约有两解,实皆于理不合。一曰类即种类,即今日所谓民族。《荀子·礼论》:“先祖者,类之本也。”郑玄《周礼》注:“族,犹类也”。明人高拱《问辨录》谓“类,是族类,言教之所施,不分族。”这种说法在先秦典籍中亦可找出不少根据,如《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左传·僖公十年》:狐突言“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僖公三十  相似文献   

2.
船山遗书之一气块然太虚。原注块然犹言滃然充满盛动貌偏太虚中皆气也。广权按物理学家论空气之定义曰空气为无色无臭无味环绕于地球一层之透明体距地面愈高则愈薄愈低则愈厚凡地面人物皆受其包涵各孔各穴皆被其侵入而又目不能见手不能扪几若无物然实与固体液体同占有  相似文献   

3.
礼运大义     
礼运全篇大旨。盖谓礼之运行。乃应时世而生。上古不需用礼。而天下大同。后世以礼为治。裁得小康。若并礼而亡之。则天下国家。必乱以危而国不保矣。此其情也。其言大同小康。特明时世之异。非有所轩轾于其间。曲礼曰。太止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言太上浑浑噩噩。人咸贵德。后世乃尚施了。施报、犹今所谓义务权利。往者义务。来者权利也。权利与义务相当。礼之所由起也。礼主对待。敬人者、人恒敬之也。陶渊明诗。「义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礼教之兴。所以弥缝世道而使之淳耳。亦此符之义也。  相似文献   

4.
出处判而学术疏。仕学分而吏治坏。纵观三代下。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为政者。惟事刀筆筐箧。面无真经济。读书者惟务记诵词章。而无真学问。曲学阿世。苟且投时。以致士习日漓。治道愈下。而乌知大学之教。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次第节目之详。皆本其躬行心得者。见之于实用者也。语曰。通经所以致用。古之人禹贡行水。春秋折狱。诗当谏书。有明徵矣。且所谓经者。其文则易书诗礼春秋。其义则仁义礼智信。其事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其用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合五经近三十万言。而大学以一千七百五  相似文献   

5.
贾谊论(节)     
苏轼 《船山学刊》2003,(3):99-99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  相似文献   

6.
三代以上。治与学本诸已。而天下有治功。三代以下。治与学不本乎身。而天下无治术。岂今人果不及古人耶。由其所以为治与学者。未得其本故也。中庸曰。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论语曰。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孟子曰。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又曰。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夫以天下之大。而化为寘诸掌中之小。岂故为是大言耶。盖固有运于掌中之道在也。孔子之语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其语子贡亦然。曾子释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曰忠曰恕。其为词也二。而以此释一贯。何耶。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以忠恕待人。其视人  相似文献   

7.
黄老君道家之学,与神仙家之言,相去亦远矣,而后世并为一谈,何也?曰:道家之学,讬诸黄帝,而老子传之,世遂以黄、老并称,方士崇奉黄帝,耳熟黄、老之名遂自附于老子耳。曷言乎道家之学,讬诸黄帝,而老子传之也?案老子书辞義最古,全书皆三四言均语,一也。间有散句,乃后来所加。书中但有牝牡雌雄字,无男女字,称名特异,二也?全书之義,女权皆优于男权,三也。此必非东周后人所能为。盖自古相传之辞,至老子  相似文献   

8.
<正> 《论语》一书中颇多有关天命的记叙与论述,而旦往往与哲理、政事、礼制、立身等重大问题联系起来。直至书的末章记道,“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把“知命”与孔子一向认为立身成人(而且是为君子)的重要条件“知礼”、“知言”并列,且置之首位,足见其在孔子思想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学者读古人之书必须融会贯通而後能得圣贤至善之道夫圣贤立言常有时地不同及所与言之人不同故言忠言孝言仁言义往往有一言两歧此不独论语之间答有然即礼经所载亦有前后未能划一者如曲礼言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檀弓则曰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言事亲则与曲礼同言事君则与曲礼异学者其将主曲礼之无显谏乎其将主檀弓之有犯而无隐乎即证之於  相似文献   

10.
先生箸述宏博。而独注重五经者。以是为孔子所删定也。汉氏所出多编。未经孔孟称述者。皆伪谬也。故后世称七经七纬。九经十二经十三经。先生未当肄业及之。盖尊守孔子而已。易书诗春秋。夫子手订成编。惟以礼为执。礼乐者。所以日率七十子。践履时习。而不可须斯离者也。自晨昏奉养。函丈趋承。临涖瞻视。常变交际。辞氣威仪之则。皆载之曲礼内则玉藻诸篇。其郊社禘当冠昏食丧之义。则有大传郊特牲礼连礼器乐记诸篇。皆夫子所示之执礼也。中庸大学祭丧冠昏诸义。则曾子子思。  相似文献   

11.
水精受命乃作之师觉世牖民非文弗载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圣门教授无有敢薄文学以为不屑者素王述作及门皆得与闻自卫返鲁乃从事於笔削之业凡诗书礼乐易象春秋七十子之徒皆与竹帛之劳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不能赞一辞其曰不能赞者乃子游子夏仰承圣训不能置议非不许参赞未议也竹帛之劳实皆与焉制作告成曾授来学是故及门诸子无不身习六艺之文梦奠以还儒分为八有子张氏之儒有子思氏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馀公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见韩非子显学篇成百氏  相似文献   

12.
墨子通释     
天志中子墨子言曰今天下士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则不可不察义之所从出。提出义字作一问题既曰不可以不察义之所从出然则义何从出。第一问正问子墨子曰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从贵且智者出。答得奇崛智愚贵贱皆人也即之入而为此皆天之所生也以尚为主义答案可怪何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智者出也。第二问不容不问问得冷峭曰义者善政也。平平正正答出却轻轻将义字收入政治范围何以知义之为善政也。第三问亦是当然之问曰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是以知义之为善政也。答得稳洽使问者更无疑义  相似文献   

13.
问今日学者不能进步病在何处答在不务实。不务实。即为人之学。故曰。古之学者为已。其终至于成务。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已。伊川所谓为已。欲得之于已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明道云。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为伪也。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与为利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余谓能于此处辨明。则学自进。终于有成。学前勉之。问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其说如何答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趨道舍儒者之学不可。故朱子曰。此切要之言。夫子之所志。颜子之所学。子思孟子之所传。皆是学也。愚按古之  相似文献   

14.
孔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文学艺术的论述 ,这些论述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深思细琢这些论述 ,对进一步认识孔子的文艺思想和道德理念具有一定意义。《论语》中孔子关于文学艺术论述 ,主要有以下几则 :1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2 ……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曰 :不学诗 ,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季氏》) 3 子曰 :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休达 ;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 ?(《子路》) 4 颜渊问…  相似文献   

15.
古者幼而学之。壮而行之。行之者行其所学也。总其前后本末。学之即为其所以行之用。行之即达其所以学之实。故其学不能为他日所行之用。非学也。其行不能尽其前日所学之实。非行也。昔者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此义可深长思矣。仕何以能优。以其有学也。学何以能优。以其可仕也。然则非由学而仕。其仕必不能优也。非以仕为学。其学亦无以见其优也。而说者谓以其仕之余为学。以其学之余为仕。噫。至于仕之余而后言学。则其学亦巳晚矣。至于学之余而始论仕。则其仕将  相似文献   

16.
正断句、释义两端,互为表里,既关乎文本,亦关涉文义,故为传统古典学之精髓。兹以《论语》"不重"章为例,试作辨析。《学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杨伯峻断句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译注》,中华  相似文献   

17.
读史探微     
昔者孔子之修春秋也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不能赞一辞夫游夏圣门之高弟也孔子圣无常师问礼问官不以異端夷狄为恥何以于端门受命制作之钜典于门下高足反不得执简问难赏奇柝疑哉殊不知文章之事惟自知之丁敬礼有言后世谁相知定吾交者夫辞章之学尚且如斯而况圣小垂法万世之书微言大义非讲习有素心知其意鸟容侈口而妄议也不独圣人垂法万世这书其谨严如是也即乙部之史亦莫不各有当时斟酌之苦心或直笔以在正名或深文以见义凡属良史莫不皆然南史之书崔杼则直笔也董狐之书赵盾则深文也直笔人所易知也实  相似文献   

18.
言论,有高深的理论和日常普通浅显议论之分。这里我们只摘录分析先秦诸子对于后者的论述,且只限于政治言论常态。 一孔孟所谓的“知言” 《论语》最后一篇的最后一句是:“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这里的知言。知人,是指一个个的人与言,还是泛指社会整体的言与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倘联系上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以及从《尧曰》整篇看,显然是既指具体的言与人,也指整个社会的言与人。孟子对于“知言”之论,就详细些了。他对“何谓知言”的回答是:“ 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  相似文献   

19.
《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高山仰止的盛赞法排除了成“圣”可能,以“仁”为最高现实人生理想,从而也把个体的企达仁境作为现实人生的最高价值。由此断定,孔子以仁的实现为人生终极目的之所在已无疑问,那么如何得仁,通过何种途径达到仁境,就构成了孔子价值观的基本问题。我以为,孔子对个体实现人生理想、获得人生价值提出了两条途径,其一是所谓为学,其二是所谓为仕。《论语·子张》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话虽然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却恰切地道出了孔子对个体人生的价值设计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孔子和“六经”的关系,是研究古代史与古代哲学的人所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孔子与《诗》、《书》、《礼》、《乐》的关系,《论语》里已经有确凿的证据。例如: ①“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②“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与?”(《阳货》) ③“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④“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 在孔子时代,诗、书、礼、乐四者恐早已成为当时学者的教学资料。虽然,我们还不能够从东周以后的金文中找出直接的证据来。但这四样,不仅仅是孔门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