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5 毫秒
1.
史前洪水在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同时,也孕育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洪水神话.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认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他们的洪水神话各具特色.通过对希腊、希伯来洪水神话与中国汉民族“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洪水神话的比较研究,发现西方民族性格主要是建立在人神对立、以神为本、人性本恶、个体本位和立约精神等价值观之上,而东方民族性格则更多地是建立在人神合一、以人为本、人性本善、集体本位和伦理观念等价值观之上.  相似文献   

2.
论神话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神话学研究中.确立“母题”这一核心概念并把它作为观察和分析神话的基本单位.从而寻找解读和研究神话的逻辑起点。文章以母题概念为核心.用世界流行的洪水神话为具体事例.探讨了神话学的特殊概念体系与基本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将大禹治水与治水中的群龙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解绎,可以看到禹治水神话中的群龙实是指洪水河川本身。洪水河川是龙诞生的生态起点和自然基础,是群龙之形的最原始的基形。群龙的动物性性状特征是以洪水河川中之蛇蟒蜥鳄为具象栽体。禹治水时的龙蛇尚不是夏部族的图腾。禹命名为“擒蛇”或“擒龙”,禹逐杀龙蛇状的共工、相繇,治水中“黄龙曳尾”等等原始事象均是以神话变形的方式涵藏或再现着群龙与自然洪水河川间的真切关联,是用神话语言认真而曲折地叙述着禹疏川导滞治平洪水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百越神话中反映出了人类经历过的第四纪冰川后期的景象 ,属“冰川神话” ,比世界上大多数只反映了洪水、多日和射日内容的“高温神话”所产生的时期更早。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神话的功用角度,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洪水神话的意义是反映了人类由生物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过渡,它使各民族关于人的生存状态或发展方向的神话,从神秘的想象和幻想世界向现实世界演进,并渐渐“社会化”和“历史化”。但同是洪水神话,希伯来民族的神话却隐含着人的罪感意识,希腊民族的神话隐含着人的求知意识,中国汉族的神话隐含着人的宗法伦理意识,从而表现了不同民族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不同确认方式。洪水神话又是民族文化形成与分型的重要基因,并对各民族后来的文化发生恒久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与其他民俗艺术相同,洪水这个世界性的神话母题也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传承着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母题,但是流传在中西方的洪水神话也呈现出变异特征.西方洪水神话离不开神的干预,突出惩戒和立约母题,而中国洪水神话却突出治水母题.中西方洪水神话共有的再生母题在中国尤其强化通过婚配繁衍再造人类的母题.分析解剖中西方洪水神话母题的共通性和变异性有助于我们了解民族特征,认识民族性格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关于女娲补天神话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神话思维出发 ,以现代神话理论为武器对女娲补天神话中历来笔讼不已的文字进行还原释读 ,认为补天神话是原始先民们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原始思维方式认识的实迹。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平息地震 ,“杀黑龙”以祈祷天晴雨停 ,“积芦灰以止淫水”的治水 ,都是原始先民们祭祀天地的巫术活动 ,并非“天”真的“塌了” ,女娲以补之。同时 ,对今流传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一带有关女娲的传说的调查、辑录、钩沉 ,对女娲神话文化现象统观 ,考证了女娲氏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8.
以鲁迅<故事新编>中主要取材于神话传说而创作的神话题材历史小说为中心,通过分析中国神话与历史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确定此类小说的文本性质;考察了鲁迅文化关注的独特层面--文化停滞面,从<故事新编>中神话题材与非神话题材所呈现出的正反文化态势中,进一步确定鲁迅神话题材历史小说对文化停滞面的基本关注向度,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叙述方式等综合因素,具体探讨神话本体、文化停滞面与无时叙述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二者对无时叙述方式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哈尼族神话的整理出版,无疑是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一件大事。这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神话(以下简称哈尼族神话),产生在他们祖先特定的生存环境之中。它不仅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神话,而且也不同于红河两岸的哈尼族神话。 丰富的哈尼神话主要是通过“雅悉”(歌手)在火塘边、林荫下不断地讲述与传播,使之流传至今。它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神界故事系列。主要包括开天辟地、葫芦传人、兄妹成婚、洪水灾难、射日英雄和神树崇拜等神话故事。它们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反映古老祖先的宇宙观与自然观,以人类以自然的起源为题材。表现的主题是期待不断征服威胁人类正常生活与生产的各种自然力的愿望。通过研究,可以构拟出古代哈尼人的社会面貌和历史文化的源头,揭示出古代哈尼人的心灵与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研究——母题分析法的一个案例》是陈建宪教授集30年之功研究中国洪水神话的一部力作.该书以世界洪水神话为参照,运用历史-地理方法和母题分析法,全面描述了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的基本形态、地理分布、生命历程,并以此为基础,对该型神话中的重要母题进行文化阐释.该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以数据库形式汇集了中国各族洪水再殖型神话的682个文本,打造了洪水神话资料的中国链环,更在于以对该型神话的详尽描述与深入阐释,打造了洪水神话研究的中国链环.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使许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女娲补天"的起因和神话情节原型的问题,获得了全新的证据.把地震灾害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还荻得了解读"天柱折、地维缺",以及"山火、猛兽、浩洋、淫水、黑龙"原型的全新视角.它们说明,"女娲补天"起因就是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补天神话原型是先民借助想像力征服地震灾害的一种形象化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神话与历史并非相互对立,而是不断互补转化。韩国不同朝代对于民族起源的追溯、对于民族共祖的解释、对于王朝合法性的论证以及对历史的书写模式中都贯穿着共同的神话模式,而对同一神话的解释又各有不同。分化与回归不断重演的过程正是神话历史生成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这是中国商民族关于自身起源的神话叙事。在色彩意义上,"玄"代表生命本原;在字义上,其"混沌"和"模糊"的意义具有上升人类生命本原的倾向。在自然与生命融洽的宽阔背景下,分析"卵生"和太阳崇拜,得出玄鸟是创生的符号化存在,是天神合一的产物。玄鸟神话反映的是商民族对天空的向往,不同于周民族起源神话中对大地的崇拜,商周的朝代更迭标志着神的时代向人的时代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神话历史的提出建立起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其烛照下神话的历史隐喻性质得到彰显神话非但不是历史的对立面,甚至是构成历史书写和政治话语的内在机理;历史的内在神话模式也被提示了出来。在神话历史视野下重新进入中国文化,不难看出作为合法性和权威来源的神话始终在与历史、思想文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建构作用,理应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的教育制度将神话学放在文学专业内,其研究对象以文字书写的神话文本为主。20世纪后期,受到文化人类学知识范式的影响,国际的神话学研究格局大致经历了两次拓展性的变革,即在原有的文学性的文字文本的神话研究之外,拓展出非文字的神话研究:口传神话与图像神话。文章将这两种学术取向概括为"人类学转向"和"考古学转向",说明其对神话研究格局带来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对"神话"与"历史"的双重反思与参照下,华夏文明的历史叙事有其独特的发生形式,它们不仅受神话思维的支配,而且呈现出与所谓神话"历史化"不同的"神话历史"特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理解<春秋>的性质与特征,论证有关神话与历史对立与分道扬镳的观点,不但有助于解释中国文化基因,而且会造成新的遮蔽;重新理解神话概念的穿透性和生成性,是重新进入中国式神话历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Timmen Cernak’s use of Ovid’s mythological account of Narcissus and Echo as a classic case of co-dependence is critically analyzed against other interpretations. Simultaneous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whether and to what extent the clinical concept of co-dependency has been confounded with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in a male-oriented society. The complex and ambiguous symbolism of myth demands separation of myth from reality in describing the symptoms,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clinical co-dependence.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回顾了中外学人,尤其是异域视野对华夏礼仪神圣效力的阐释,借镜人类学家对神话与仪式关系的研究成果,立足华夏礼制探源研究命题,反思了传统神话观对儒家神话研究的桎梏与遮蔽,认为华夏繁复的礼仪活动是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性视域。现有的成功实践业已表明,礼仪符号的解读、礼仪神圣根源的探索,乃至经典文本的解读,需要跨文化的广阔视野、比较神话学的类比释读视域,需要突破故事本位的神话观,回归礼仪圣物象征的大传统。因此,儒家神话再发现与重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早期以来,国内外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与出土文物研究成果的陆续面世,推动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在汉民族起源神话的文明起源价值研究、少数民族起源神话的早期历史价值研究、民族起源神话的基本类型研究、中国始祖神的内涵研究、考古学的运用研究以及中国各民族之于起源神话的内在关系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可以说,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及其成果的运用,对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研究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