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千多年来,多位研究《楚辞》的名家对《招魂》存在的问题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有些问题一直进展不大,至今尚未得到解决.王逸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谏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见《楚辞章句》)朱熹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哀闵屈原无罪放逐,恐其魂魄离散而不复还,遂因国俗,託帝命,假巫语以招之.”(见《楚辞集注》)  相似文献   

2.
《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是宋玉表达“讽于淫”的主题的系列作品.《登徒子好色赋》是由登徒子和宋玉共同执导和表演的意在讽刺楚顷襄王的准俳优戏.它所揭示的既不是登徒子好色,也不是宋玉好色,而是顷襄王好色.此赋不像《高唐赋》“曲终奏雅”,因而其旨意十分隐蔽,但如果明白了登徒子就是唐勒(宋玉的好朋友)这个关键,那么其隐蔽的旨意便能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3.
关于宋玉《舞赋》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宋玉《舞赋》的问题 ,历来学者大多视其为伪托之作 ,认定其是对傅毅《舞赋》的“简节其词”。本文驳斥了这一观点 ,分别以对汉赋、傅毅赋的模仿创作方式的寻根溯源 ,对宋玉《舞赋》与傅毅《舞赋》的比较研究 ,以及对作为认定宋玉《舞赋》乃“伪托之作”的所谓铁证《艺文类聚》的可信度的质疑 ,来考证宋玉《舞赋》并非“伪托之作” ,而理应是宋玉亲作。  相似文献   

4.
《华容县志》辑有田九龄七律《章华台》一首:落落荒邱一径通,当年霸业亦称雄。可怜白日来秦骑,从此红妆散楚宫。云雨漫随神女梦,楼台无复大王风。豪华有尽江山在,迟暮登临感慨中。《左传·昭公七年》载:“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候落(杜预注:“宫室始成,祭之为落”)之。”楚子,楚灵王。章华台在华容县(一说在临利县)。大王风,见宋玉《风赋》,宋玉侍楚襄王游兰台,有风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田氏一家言》的几首佚诗@吴柏森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新人辈出,福建张端彬即是其中之一.他精心撰写的学术专著《楚国大诗人宋玉》(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11月版)以其精辟的见解,充分的论证,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宋玉是屈原门生,师承屈原的诗质与品格,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在作品中鞭挞奸诈与权贵,成为继屈原之后,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二号诗坛巨匠.两千多年来,宋玉与屈原宛如“双子星座”,在祖国诗坛上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蒙州时所创作的《咏怀古迹》诗深情评价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怀念着爱国诗人宋玉.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揣其语气,似以《招魂》为屈原作品。王逸《楚辞章句》则以为宋玉所作,谓“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二说都未得到先秦史料的证实。  相似文献   

7.
《楚辞·九辩》乃宋玉所作,已为多数学者所共认。但对《九辩》主题思想的理解,至今尚有不少分歧。如果把“知人论世”这句话用到文学批评上,则应该是知其人而论其作。惜乎我们至今对宋玉此人所知甚少,信史如《史记》,只在《屈原列传》里有一句对宋玉的评论,却没涉及他的生平历史。其他如《韩诗外传》七、《新序·杂事》只是一点零星的记载,至于晋人习凿齿之《襄阳耆旧传》,亦多综合前人之成说,虽记叙较详,然亦不足凭信。这就使得我们只能就《九辩》而论《九辩》,自然难免有主观臆测之处,故名之曰“臆解”。  相似文献   

8.
《风赋》为宋玉所作,学界对其为文目的向有争议,从史料出发去分析宋玉的写作背景、经历和他的创作心态,同时对文章本体进行艺术分析,论证《风赋》是一篇“由谀入讽”赋.  相似文献   

9.
《古文苑》所录署名宋玉的《舞赋》,全文266字,几乎全部包含在《昭明文选》所录署名傅武仲的《舞赋》中。到底是傅武仲抄袭了宋玉的文章加以增补后,署名为己作呢?还是谁砍削了傅武仲的文章,署名为宋玉作呢?抑或有这种情况:傅武仲根本没有作《舞赋》,《昭明文选》中的《舞赋》原为宋玉所作,在传播过程中张冠李戴了?从审美观而论,傅武仲所持的是儒家审美观,在情感上他是否定和排斥郑卫之音的,而《文选·舞赋》却是热情赞美郑舞的,因此从创作主体意识上讲,傅武仲创作《舞赋》是绝不可能的。再从才情而论,傅武仲艺术才情平庸,文笔笨拙,他也不可能创作《舞赋》。《文选.舞赋》在行文格式及语言风格上与宋玉的其他作品是相同的,由此可以判定可能系宋玉所作;而《古文苑》所载《舞赋》,系流传过程中被人任意删削的残篇断简。  相似文献   

10.
人日(夸父逐日)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下简称《古代汉语》,下则同)第一单元文选《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修订本7页)注:“入日:意思是追赶上了太阳.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夸父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禺谷)赶上了太阳(“逮之于禺谷”).”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论曹植》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曹植的诗和文“总也呈示着一个未成品的面貌。他的作品形式多出于摹仿,而且痕迹异常显露。”他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洛神赋》摹仿宋玉的《神女赋》”。我认为这是无视文学史事实的武断。汉魏时代的情类小赋,如司马相如的《美人赋》、蔡邕的《青衣赋》、曹植的《洛神赋》,乃至陈琳、杨修的《神女赋》,其情节骨架,都没有完全跳出宋玉的牢笼,这是事实。但这些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这也是事实,而且是更重要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宋玉《风赋》状令人“清清冷冷,愈病析酲”的“大王之风”有句云:“迴穴冲陵,萧条众芳。”“萧条”一词,于《楚辞·远游》王逸注为“寂寥”,于《淮南子·齐俗》高诱注为“深静”,义皆与风中众芳呈动貌不协。辞书尚列有“凋零”一义,《风赋》明言“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其风舒爽不狂可知,故谓“大王之风”进入宫中后使众芳凋零显然过分。  相似文献   

13.
《楚辞·九辩》一篇,自东汉王逸以为宋玉所作,《昭明文选》、《文心雕龙》亦承认。虽明人焦竑、清末吴挚甫提出屈原自作说,然或失之粗疏,或失之武断,并无坚强证据以推翻王氏旧说。王逸又以为本篇主题乃是宋玉“闵惜其师忠而放逐”。虽迎合者不乏其人,然其属揣测之辞。本篇实为宋玉借古乐为题,以抒写自己的感慨愁思,是受屈原影响而写的与《离骚》相类似的自叙传性的长篇抒情诗。对《九辩》在艺术上的独创性,现代的文学史著作和论著,则或语焉而不详;或认为其  相似文献   

14.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体系完整、哲理宏富的重要著作。它发端于春秋末年(由老(耳冉)遗传),成书于战国前期,是我国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哲学思维发展之集大成。它之成书,广泛吸取了前人思想之精华,尤其同《易》有着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关于《老子》同《易》的血缘关系,历来的研究者多次提到过。宋人邵尧夫曰:“老子得易之体,留侯得易之用。”(转引自陈和祥评注《老子读本·老子总论》)这里所谓“老子得易之体”,画龙点睛地揭示了《老子》对《易》的继承关系。近人李大防在《老子姚本集注·自序》中曰:“老子  相似文献   

15.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北宋范祖禹撰。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华阳县)人。宋仁宗嘉祜八年(1063年)进士。历官龙图阁学士知陕州。事迹附见《宋史·范镇传》。范集中涉及《通鉴》编写的一些人和事,摘举于次,以为治史者之一助。一、“同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在《龙门山胜善寺药寮记》中,自称“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范某”(卷三六)。在《祭叔母宇文氏文》中,也称“左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某”(卷三七)。两处均于阶官下系以“同编修《资治通鉴》”,这一差遣实际上成了他长时期的官职。范祖禹自幼育于叔祖范镇。范镇于庆历、嘉祜间,预修《新唐书》,历十七年之久,对唐史很有研究。司马光和范镇是好友,彼此过从甚密。所以他在《荐范梦得状》中说:“自祖  相似文献   

16.
《周易》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年仍然努力学《易》的孔子,他在暗引《易·恒·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两语以后,讲了一句极为准确的话:“不占而已矣。”①孙卿同然一词:“善为《易》者不占。”②治《易》不为占卜,而在领会其中的哲理。  相似文献   

17.
宋玉《舞赋》的语境及其语境下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国晚期,在楚国“巫音”盛行、国势衰败的情况下,宋玉赋写《舞赋》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继踵屈原对巫术乐舞的改革,向楚王推荐《激楚》等新乐,希望改变“巫音”、“巫舞”一统楚宫舞坛的局面;一是在赋写中突现《激楚》等乐舞“激越”、“美和”的艺术境界,希望楚国君臣能在乐舞的启发下,振作精神,精诚团结,重兴国家。同时,这一结论也为宋玉《舞赋》并非伪作的说法提供了可信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新修《辞源》第二册1067页“仿佛”条下说:“大概相似。同‘仿佛’,‘髣髴.《楚辞》宋玉《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佛而萎黄。’唐李白《李太白诗》中《赠崔郎中之金陵》:‘登高望浮云,彷佛如旧丘。”又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仿”字下列了三个义项,其第二义云:“[仿佛]好像,似乎.杨雄《甘泉赋》:‘犹仿佛其若梦’.又写作‘彷佛’.”准此,“彷佛如旧丘”和“犹仿佛其若梦”两句如何解释?“仿佛”跟“如”和“若”岂不重复了?查《说  相似文献   

19.
(一 )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指出 :“白璧微瑕 ,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风一’者 ,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 ,亡是可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他对陶渊明的《闲情赋》给予相当低的评价。他的评价来源于讽谏的概念。北宋的文学家苏东坡批评萧统的评价说 :“渊明《闲情赋》 ,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 ,与屈、宋所陈何异。而 (萧 )统乃讥之。此乃小儿作解事者。”他认为《闲情赋》有国风般的内容 ,和屈原、宋玉的辞赋一样有价值。从表面上来看 ,萧统和苏东坡的评价颇有距离。但 ,苏轼也未抛弃讽谏…  相似文献   

20.
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七律二首》,其中一首为陆游《书愤》.它的结句:“千载谁堪伯仲间!”课本注为:“千百年来谁能(同诸葛亮)相比呢?这里隐含着把自己与诸葛亮相比的意思.”(见原书第177页)我认为精确地说,此句释文应是:“千百年来有谁能同诸葛亮不相上下!”“伯仲间”,谓老大老二之间,序次相彷佛,纵有些微差别,相去亦不甚远.例: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即谓傅、班二人文名参差相等.杜甫《咏怀古迹》:“伯仲之间见伊吕”,即谓诸葛亮的才略功绩可与古代贤相伊尹,吕尚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