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双宾结构"V了 NP-N"是现代汉语中较有特色的一种话语格式.其中"V"与"-N"是动宾关系,"NP"与"-N"是双宾关系和背景与前景的关系.此结构入句,能够强化入句功能,协调句法结构,强调夸大意味.  相似文献   

2.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英语存在句的基本结构为"there+基本句型",即"THERE+BE+NP+NPL/T",其复杂结构为基本结构+扩展部分,后者且称X段,即"THERE+BE+NP+X+NPL/T",或"NPL/T+THERE+BE+NP+X",X段可为形容词短语、过去分词短语、现在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或从句,充当定语修饰主语(NP).从基本句型句到存在句的转换含三种,四至五步可成;从存在句到基本句型句的回归检验也含三种,五步即成.  相似文献   

3.
中动结构是一种跨语言现象,其句法结构为主语(NP)+谓语(VP)+修饰成分(AP),语态为主动态,主谓的语义关系为非施事关系。通过从形态句法的语言类型学角度,对英汉中动结构的动词短语(VP)的句法结构特征进行差异性的对比分析,探讨谓语(VP)句法结构在两种语言中存在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两项体词性偏正短语连用成句的表义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项体词性偏正短语NP1和NP2 连用成句时 ,当两项构成联合关系 ,各项的偏项和正项之间与一般表示领属、限定等的定中关系不同 ;两项虽然都是体词性短语 ,但不是用于指称 ,而是用于陈述 ,使全句表达具有特别简洁凝练之效。以谚语为考察对象 ,NP1+NP2 的表义情况主要有 :第一 ,所强调的内容直接由字面表达 ,实际含义多在各项之首的偏项 (A1和A2 ) ;第二 ,要表达的实际含义不在字面 ,而在两项之后 ,可引申、推导得出 ,特别是当A1和A2 是名词表示人、物、地点、时间等时 ,NP1+NP2 具有格式意义 ,多表示“同类之最”。  相似文献   

5.
入场理论是美国认知语言学家Ronard W.Langacker和其他学者新近完善起来的一个核心理论。名词短语和限定小句必须进入认知场景才能成为实际话语,入场能使意义具体化。指示代词是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类,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认知场景的指示代词具有特殊的句法、语义和认知功能,其指称形式与其所指在意义、概念内涵等层面存在诸多复杂的情形,即时语境、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象似性原则等因素影响着指示代词所指的确定。入场理论为确定指示代词的所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理解话语和语篇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口语的拷贝式右置句的定量考察表明,这类句子的结构构成具有其独特特点和表义功能.对比跨语言相关句式可以发现汉语右置句在信息功能上的特性,其信息功能特性来自不同指称语的特性所致.  相似文献   

7.
领属范畴及领属性名词短语的句法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领属范畴在语义上表现为多种关系类型,在句法上可构成不同形式的名词短语。领属性名词短语对句法结构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造成句法结构的性质变化、复杂变化和例外变化三种情况。从句法结构的种种变化,也可以发现领属性名词短语本身的一些特点。研究领属范畴及领属性名词短语的句法作用和特点,为汉语中一些特殊结构的分析和解释提供了一种观察角度,也有助于对语法研究中意义与形式相结合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8.
话语交际过程中的指称理解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过程,是人们理解话语意义的关键步骤之一,在整个话语交际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Ariel的可及性理论,英语指称词语具有可及性标示语等级的差异,不同的指称词语标示了所指称对象的心理表征在受众记忆中的可及性。人类的记忆系统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人类对指称选择的认知加工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指称确认的4个认知语用因素以及它们在指称构建和解读过程中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转化类话语标记是指原本具有概念意义的词或短语不再表示概念意义而只表示形式意义,从而具有话语标记功能的词或短语。由于转化类话语标记是由表概念意义的词转化而来的,因此,它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意义上的变化,又导致了其功能上的变化。总之,意义上和功能上的变化,使之成为句中的随意成分,这些要素就构成了转化类话语标记的辨析标准。  相似文献   

10.
强制修饰语是"中"语境句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中动结构"NP+V+Adv"中,Adv为强制修饰语。从认知以及语用的视角对中动句和被动句中的强制修饰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添加否定词、改变时态以及将中动词替换为具有削弱功能的动词的情形下,话语不满足会话信息要求,强制修饰语不可缺失,在添加重音以及添加情态动词的情形下强制修饰语可以缺失;在特定语境下,强制修饰语具备一定的语用交际功能,如劝告、建议、鼓励等。以上结果表明,中动句与被动句在语用功能上的差异,主要归因于二者句法结构的差异与表达事物状态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