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德”—“育”生态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无力感是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这一困境根源于“德”—“育”生态的危机,德育模式必须与一定的道德精神相适应,这种适应不是个别要素的适应,而是教育生态的适应。“德”—“育”生态是在教育学意义上决定德育效力的重要概念。现代中国德育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并致力于“德”—“育”生态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建设,新的“德”—“育”生态的建构是走出转型时期德育危机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前期的“生态学”界发生了关于“生物演替一顶级群落”理论的论战。论战双方在价值路向上的歧异说明,人类研究生态问题不能限于“生态学”。生态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质上体现着人类对自然对象的一种知解性把握,因此,它只以一种价值中立的冷峻态度寻求“实是”中的“是”,并不能满足人类根本性的生态利益。而人类的生态利益乃人类对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取向的探源式追问和归本性回答,因此只能植基于一门以“求善”为目的的人文科学。依据这种价值逻辑,“生态学”必然过渡至“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与自然是辨证统一体,“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不利于人与自然的融合.建立以生态正义为核心准则的“绿色社会”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美好图景.生态正义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朵奇葩,需要从哲学、政治和法律三个维度进行理性把握,才能将“生态主体间性、生态可持续性和生态路径创新性”三种观念在实践中有效转化,从而为构建生态文明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深层生态学的三条原则典型地表达了生态伦理的价值理念。它必然遇到如此诘问 :谁能够遵循生态伦理 ?本文认为 :遵循生态伦理必须进入生态觉悟 ,这意味着对人的伦理特性的“深层”界定 ;遵循生态伦理必须进入文明的觉悟 ,即遵循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趋势 ,这意味着对现代性文明进行全面反省的“深层”视域之敞开 ;遵循生态伦理即是遵循生态学 ,生态学既是科学又是伦理 ,因此遵循生态伦理是科学发展和伦理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谁能够遵循生态伦理的问题 ,最终指向我们对生命真谛的领悟  相似文献   

5.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问题,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的概念,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社会主义原则与生态学原则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生态心理学的概念,梳理了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区分了ecological psychology 和ecopsychology两个概念。同时,文章探讨了生态心理学的概念内涵和基本主张,认为生态心理学是关于心灵和家园的研究,是生态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结。而生态潜意识是生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生态心理学倡导生态疗法,寻找自然的心理价值,提出治愈地球与医治人的心灵是同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是用生态学的视角,借以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理论,对翻译实践中的实质、方法、技巧、标准等加以解释,从而建构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新途径。生态翻译学作为新兴的翻译视角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文章将模因翻译论与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即适应选择论进行比较,进一步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说。  相似文献   

8.
“气”字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在“气”的语义场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除了“气”,汉语中这类富含生态哲学意味的词语还有很多。对“气”等古老汉字的生态价值的认识与评价,是当今时代汉字研究的新思路。汉字研究的生态观对生态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生态学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是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态语言学为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依据,但国内文艺学、美学界对它一直较少论及。生态语言学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国内外语学界对它关注激增,但这一学科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这使得无论从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的结合研究来看,还是从生态语言学自身发展来说,都需要我们对这一学科的产生、发源、发展与趋势有更清晰的把握。生态语言学的产生经历了从"语言生态学"到"生态语言学"的概念转换,这两个概念标志着两种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范式,在环境概念理解上也有差异。产生之初的生态语言学与社会、心理、地理等表现出一种复杂关联,当今的生态语言学在批评范式、批评对象和学科属性等方面则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对此加以钩沉描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计生态的概念,是将自然界生态的概念系统地延伸到设计领域,是用设计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设计发展问题,是设计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是将设计研究系统化发展。研究设计主体及其设计行为和设计产品与其所处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以及诸设计形态的存在和表现方式间交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用生态学的观点和基本原理来分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活动和公共行政,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系统与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研究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其所生存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的理解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运行及其效能,可以对民族自地方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因此,引人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不仅可能而且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有助于文化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可推进生态文明、促进文化繁荣。湘西州文化与生态资源丰富,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基础与优势。在对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湘西州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现状,提炼出其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的五种模式,即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型、跨区域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型、文化生态保护节庆促进型、文化生态特色主题园区建设型、文化生态村寨整体保护型,其中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模式是全区域层面的整体设计,跨区域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适应于跨行政区大尺度,文化生态保护节庆促进模式适应于大、中、小尺度,文化生态特色主题园区建设模式适应于区域内中观尺度,文化生态村寨整体保护适应于村寨小尺度。  相似文献   

13.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的一种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协调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文章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生态城市的特点与系统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建立了生态城市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生态四个子系统.使用VENSIM软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6种方案,结果显示方案5、6为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最佳方案,是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生态良性循环的,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黔东南地区林业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东南地区是中国有名的人工林区,居住着多个民族的人民,尤其以侗、苗少数民族为多。他们的生存和这里生长的林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孕育、产生了悠久、深厚的林业文化。该文从物质、制度到精神层面,对黔东南地区的林业文化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和总结了黔东南地区的林业文化,对保护黔东南地区的文化生态,发展民族生态旅游,振兴民族地区林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翻译生态学出发,充分考察了十八大报告翻译中的实例,表明翻译生态学理论对政论文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译者的选择和适应两个角度,就十八大报告翻译的全过程展开论述,表明了译者翻译方法的选择是对需要、能力和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和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主流大片的话语建构与中国电影的生态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生态学或生态批评的视角观照当下中国的主流大片,无疑可以获得一种更为普泛的价值取向和较有成效的言说方式。也正是基于电影生态学与生态批评的理论前提,可以提出主流与非主流、大片与中小影片以及主流大片的生产与消费等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有望在积极适应、协调互动和力图创新的层面上为主流大片寻求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向前迈进的依据。总的来看,一个公正、平衡的中国电影生态,需要在主流电影与非主流电影的积极适应和相互转换中逐步构建。漠视或者清除了非主流电影,主流电影也会失去健康的肌体与创新的活力。而在多元的全球化背景下,在独特的中国电影语境里,国产大片蕴涵着许多复杂的动因、具体的过程和丰富的细节,简单的是非论证和抽象的价值评判都是不太可取的;对国产大片的生存境遇和生态状况进行较具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正是大片话语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与此相应,主流大片话语不仅跟中国整体的电影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而且需要政界、业界、学界与媒体、观众的共同对话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中国主流大片的生产与消费,使中国电影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生态平衡之路。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的社会生态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世界的生态危机,是资本逻辑违背生态正义而导致的人类生存危机。如何解决这一危机,人们再次求教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人类第二次正义危机即劳动者不拥有基本生存资料的经济生态危机时代,它的主要理论是把人类从第二次正义危机中解救出来的理论。但是,一则由于这一历史任务遗留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资本主义和资本逻辑依然统治世界),二则由于马克思哲学构建的深广历史内涵触及人类学生态学的根底,从而它也能够解救人类面临的这第三次正义危机即生态危机。马克思生态思想与西方生态思想的不同,主要在于马克思首先从社会生态考虑问题。他直接间接提出了社会生态的四大生态原理:其一,人与自然的合理物质变换原理;其二,人与人的合理物质变换原理;其三,人自身的合理物质变换原理;其四,"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与健康发展原理。这四大原理是马克思社会生态思想的基石,它为从社会立场解救生态危机、开辟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的根源不在自然界,而在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与文化生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态批评在当前全球性的生态变迁中兴起。在人们的物质生存、精神生态与文化生态的世界中,存在着现实的生态、精神生态与文化生态。生态批评的动因在于文化生态的变迁,生态批评的主要对象、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处在文化生态中的生态文艺与文艺生态现象,发展生态批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9.
认识社区的生态特征,按照生态规律管理社区生态,用生态化的管理促进社区生态的优化,是社区管理的重要任务。我们理所当然地提倡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同时以生态学的眼光关注社区的生态问题,使社区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达到充分和谐。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立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日益受到社会重视并将逐步走向完善。但作为一种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农业生态补偿却未在我国法律制定及其法律实施中得到重视。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在立法层面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立法的相关问题,在分析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立法缺陷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立法模式、立法进程及立法内容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