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必然同步或非同步地伴随着社会意识形态体系的转变。因此,当一系列道德问题相继出现Z后,惊恐者高呼“道德滑坡”、“道德沦丧”、乐观者寄希望于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会理顺和抚平这场阵痛带给人们的纷乱与困惑。于是,出现了“代价论”、“爬坡论”、“二律背反论”、‘戍U界论”等等观点。这充分说明了这场变革对于中国社会的巨大冲击以及我们对此理论准备的相对不足。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问题往往是倍受关注的。道德的重要性在此时受到高扬,一方面是由干道德作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伦理道德状况进行了评析,认为当前的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并依据史实论证了“爬坡”论的谬误。同时,阐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并非完全同步,并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伦理协调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文化历史过程的规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与旧、传统与革新、规范与创造、已形成的东西与正在形成的东西,这就是文化现实的二律背反。在资本主义制度之前,这些二律背反只有在社会动荡时期才成其为问题,因为社会动荡最终都将引起历史上各种一定类型的文化和所谓文化的恒定因素的交替。但新生事物世世代代总是“平稳地”被传统“吸收”,所以传统本身的变化还可以解释为传统的继续。资本主义破坏了这种平稳性,使上述二律背反的双方发生冲突。所以,可以说到资本主义时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而这一变革又会对经济运动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我国,受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极其不相适应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潮冲击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重义轻利”向义利统一转变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是“重义轻利”,把道德与经济利益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认为发展经济、追求物质利益必然会引起道德的衰退,甚至会引起社会的混乱。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批“唯生产力论”,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又使道德过分政治化,其结果是“道德至上”与“政治挂帅”合为一体,居于至尊地位。道德建设脱离经济建设,并凌驾于经济建设之上。这种脱节与对立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科技与政治的发展,更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意味着要正确处理政治、道德与经济的关系,使道德重新坐落于现实的经济基础之上。价值观由“道德至上”向重视经济利益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以社会主义的道德退化为代价。市场经济的功利价值观所孕育出来的是追求创造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然而,自“趋同”思想于40年代产生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极力用“趋同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从6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学者从不同方面论证补充、发展了“趋同论”,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趋同论”。“趋同论”的流派很多,而且彼此互有差异。英国肯特大学学者库马在《社会的巨变:从工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一书中,把“趋同论”划分为三大类七个派别:(1)所有社  相似文献   

6.
周争艳 《社科纵横》2006,21(8):20-21
二战后,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阶级利益与阶级意识方面的所谓“一体化”和“趋同化”在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的稳定与繁荣。在这种新的国际背景下,出现了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揭示的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很不相同的特点。这虽然给马克思、恩格斯150多年前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所得出的“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形成新的挑战,但是不能否定“两个必然”理论所具有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理论界有一种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混同于一般审场经济、以法律取代道德、将中国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相时立,进而把合道德性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基本属性中消融掉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属性和特征的片面理解。实际上,经济与道德、法制与道德、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自觉的道德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之一,法制经济与道德经济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传统道德所固有的两重性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须辩证对待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更重要的是由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赋予的可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基础方面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制度。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性质根本不同的、完全对立的两种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计划化;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是无计划现象和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与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根本矛盾,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就必然无法根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再次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并指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也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注意道德建设的层次性,任何超越或落后于这个阶段的做法,都不利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道德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并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上层建筑。马克思说过:“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  相似文献   

10.
刘晓芳 《学术交流》2006,(10):46-50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一股引人注目的社会思潮。面对人类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剖析并揭示了一个许多西方学者闪烁其词、不愿承认的事实,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全球性扩张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必然破坏生态环境,必然造成消费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内含的生态矛盾是无法克服的,拯救人类生存环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创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都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危机的彻底解决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涵,社会主义应该而且必然是绿色社会。这不仅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理论内涵,而且展示了引导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理念,为整体理解社会主义增添了新内容。因此,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成就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视野;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供了理论支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系的确立,不仅改变着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也瓦解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结构。随着传统道德对人的约束力的减弱,社会上产生和出现了道德观念变异、道德心理扭曲、道德评价错位等道德失衡现象,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填补社会...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不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萌芽成长?在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伯恩斯坦、考茨基的理论破产之后,这个问题本来不存在什么争论,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有人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科学技术某些方面的突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并且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逐步产生出来”,特别是“自从股份公司出现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始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对这些观点,我们有不同看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之内马克思主义者历来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的是在一定质的范围内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的第二部分做了明确的阐述,并概括性地提出和使用了新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命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报告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报告在第二部分的最后提出和使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命题,即:“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也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注意,这里没有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阶段的雇工,是指私营企业主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雇佣他人进行生产活动并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的一种经济关系。雇工现象产生于80年代初,近10年来,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雇工经营有了较迅速的发展,到1988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约25万家,雇工400万人。雇工现象一产生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有人担心,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雇工不与社会主义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现象相违吗?雇佣劳动关系并非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就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了。雇佣劳动作为一种商品经济关系是多种社会所共有的,它同私有制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并存过,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变成了:“整个生产的通例和基本形式”。恩格斯指出:“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本土经济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江 《社会》2001,(8):4-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促进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的一种方式 ,自运作以来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并将对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走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不可讳言的是 ,市场经济发展和初始阶段出现的种种观念扭曲、道德滑坡、社会风气衰落等现象 ,例如观念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表现在社会风气中诸如权钱交易、见利忘义、不讲人格、不讲公德等等不良现象。因此 ,当我们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时 ,还要注意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层面———即道德层面 ,因为“真正的对相互权利的尊重并不可能来自权利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党的“十四大”报告又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这一论述,笔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现实道德的趋向(兼原因)、人生价值取向、“理”“欲”关系、对传统道德的态度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策等方面.论述了社会道德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与增强公德意识的问题,已被提到紧迫的议事日程之上。许多论者也开始在探讨。这里仅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谈点看法。 首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公德意识 一、它为公德意识的增强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人类公德意识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人类经济环境的不断进化,它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弱到强,不断完善的。即是说,社会存在中经济环境的逐步改进,是社会意识逐步改善的物质基础。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已经或正在给人们带来更好一些的物质生活,更多一些的实惠和利益。人们的公德意识只有以此为本,才谈得上更进一步的增强。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思想”一旦离开利益便会出丑。因此,我们不能抓住眼下市场经济中公德意识上的一些问题,从而否定我国的市场经济及其发展。不然,也就否定了现阶段我国公德意识所赖以存在的新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这无异于开历史的倒车,既不能发展市场经济,也不能增强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人们的道德意识、思想观念必然会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而调整转换,应当提倡什么道德?普遍实行什么道德?一直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此,考察和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特别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是世纪之交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计划化”的区别与联系、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调节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认识上的模糊,不仅可能导致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怀疑,而且有可能被与这个问题有关的所谓“两个社会经济形态趋同”的论调所迷惑,从而动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因此,对这个问题不能不辨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