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理性创造     
理性创造是主体在认识基础上运用想象所创造出的观念,它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相应的物质形态的原型。同时,理性创造是知行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人的意识只有上升到理性创造,才具有指导创造性感性实践活动的意义。因此,理性创造是精神对物质反作用的体现,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唯一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文章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把人的任何意识都还原为认识、否认人的创造性观念的独立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人类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要改造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要求人们对世界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要想在未来有一个效果良好的实践活动,就得先有一个关于未来的正确认识。这种关于未来的认识活动就是超前认识活动,其结果就是超前认识。所谓超前认识,就是人们对事物发展的未来以及对将要从事的实践活动的认识。本文谨对超前认识的基本特征作些探讨。一、未来指向性指向事物发展的未来,指向人们实践活动的未来,这是超前认识的一个显著特征。超前认识注意的重点不是现存的事物和人们现时的活动,而是未来的存…  相似文献   

3.
主客体二元分裂是认知主体性哲学的根本难题。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即独立自主或者个人的自由意志,它彰显于近代西方哲学,并集中表现为认知主体性。这种认知主体性哲学的创立者是笛卡尔,此后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的发展过程,即表现为主客体不断分裂以及力图在理性的范围内加以解决的基本态势。笛卡尔的"我思"把外在世界设定为客体并与自我意识处于分裂之中;康德试图通过"先验意识"来解决主客体的二元分裂,而感性、知性、理性以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划分又进一步导致理性的界限;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出发,走向了绝对精神,致使人改变现实的历史运动过程变成了理性的认识过程。综上,主客体二元分裂的难题在认识论哲学的范围内不能得到解决。因为认知主体性哲学进一步导致技术理性的扩张以及占有性的个体主体和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它是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4.
历史研究中的三重主客体关系袁林作为现实的曾经发生过的社会运动过程,历史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积淀,而实践本质上就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具体形态。作为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过程,历史研究不过是历史学家认识活动的积淀,而认识本质上也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具体...  相似文献   

5.
文章指出,实践观念模型是关于实践过程的构想,其关键性要素是对理想客体的规定;理想客体规定合理与否,预先决定了实践过程的最终成败。建构实践观念模型不能只以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发展为依据,而必须以包括对人的需要和主体力量等的认识在内的多种认识为依据。但实践观念模型不是这多种认识的组合,而是思维以多种认识为材料进行再创造的产物。它不是一种认识观念,不是对现实的“超前反映”;它是对认识观念的扬弃,是认识向实践转化必经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6.
启蒙现代性智识所指引下的世界秩序强调自由、民主、人权,成为既有国际事务裁决的道德标准。这种标准更多的是基于政治的或经济的衡量,仅能够反映个体在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利益却无法反映个体对于公序良俗、美好生活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深刻反思了这种理性至上的伦理思维,人类的文明实践指明人类需要兼具理性与德性的伦理基础,全球政治实践需要理性思维,亦需要崇高的道德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了人类构建公序良俗的“公正世界”的蓝图,有效地克服了启蒙现代性理性至上的伦理思维给予现代人的人文危机,勾勒了人类美好生活的未来愿景。  相似文献   

7.
理性的前瞻:辩证概念演进的必然宁莉娜辩证概念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它以客观对象为反映内容,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日趋广泛而深入地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逼近客观现实,成为辩证思维活动的起点和阶段性总结。作为思维主体人的反映形式...  相似文献   

8.
汉字原型:聚象与智能宋文程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之所以超越动物界并沿着自身创造的文化所指引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符号。由于符号是人类在认识和把握世界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使用的,这样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它在创造的过程中必然凝结人类的心...  相似文献   

9.
文章否定了“关系说”和“效应说”对价值范畴的界定 ,认为价值范畴不仅仅是主客体的关系 ,也不仅仅是主客体的效应 ,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所实现的效应。即价值是主客体关系的效应。从而把价值建立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上 ,也充分强调价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说明一般价值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水平发展的必然趋势 ,充分反映了主体在实践活中不仅追求真、追求事物是什么 ,而且追求善 ,追求真实的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辩证法作为一种理论的思维方式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物,它的产生同时代条件密切相关。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彻底改变了人对自然的隶属关系,从而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时代的发展要求理论以人为中心,对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作出能动的解释。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理论正顺应着时代的要求,以意识辩证运动的形式抽象地表达了主体现实的创造活动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的发展,就是紧紧围绕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主客体统  相似文献   

11.
思维模式是反映一定阶段上人们认识能力和特征的思维要素结构和方法论原则,是包括思维认知结构、价值结构、情感结构和审美结构在内的四维立体系统。作为各民族文化传统、心理体系和思维能力的理性积淀物,它属于民族文化体系的深层结构,并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凝聚和维系起着重要的定势作用。要探讨民族素质现代化的问题,就不能不探讨民族思维模式现代化的问题,本文仅就科技发展与思维模式现代化的关系谈点认识。 一、科技发展促进人类思维模式变革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古代人类的采集、狩猎活动,以及后来以种植业、畜牧业为核心的生产活动,基本上停留在与自然之间的实体交换水平上。社会低水平的生产实践和萌发中的科学文化,对人类认识的精度要求不高。从思维的内部机制来看,由于主客体分化水平非常有限,个体意识又完全被包含在不发达的群体意识之中,并为各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和因素所缠绕,所以,只能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世界的模糊图景。  相似文献   

12.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二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相志  魏伟 《学术交流》2006,(10):183-18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空间中纵横不同的两个维度。前者是以理智为主导的实证性文化,侧重理性思维;后者是以直觉为主导的非实证性文化,侧重感性思维。尽管客体差异及运作规律不同,致使主体思维方式与认识方法不同,但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整体中,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依靠科学技术诞生的物质成果越来越依赖于人文文化,人文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科学的社会建制体现了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科学文化的制度层面渗透了人文因子,并体现着人文文化的要求;科学精神不仅求真,而且求善,人文精神不仅求善,往往与求真密切相关。二者都致力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人自身的完善,因此,促进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价值和价值观:主客体的深层关系及规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价值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它既具有客观性 ,又具有主体性。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必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正确、先进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价值评价最重要的是确定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鉴于社会中主体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人的需要、利益的差别性 ,应该把有利于历史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价值和真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实现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结构的间隔性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结构的间隔性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和作用刘东丁青知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思维则是人们运用和处理各种知识以及信息时所组织起来的思想活动。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逐步建立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知识大厦。知识又是人类...  相似文献   

15.
论物质生产领域审美文化的本体──技术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经验和所创造价值的积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贯穿文化一切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不占而喻,审美文化赖以形成的基础是人的审美活动,即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并给自身带来愉悦的精神实践活动。提到审美活动,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传统的艺术活动,因为它的宗旨就是创造美,直接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与之相关,美学史总是研究艺术哲学,对艺术美的规律研究得十分深细。其实,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以对世界的物质实践掌握为基础的。最初,它同对象一实践改造活动完全交织在一起,后来才逐渐成为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6.
哲学总是面向于人的存在,<文化哲学>作为中国的实践论文化哲学研究论纲是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特质的反映,表达着作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核心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和关注现实生活的时代观念,它面向人的现实性存在,以对社会历史的现实发展为关切,不是源于人的求知本性的理论兴趣,而是源于人的现实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因而在其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实践论文化哲学研究的兴起既是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对世界范围内引人注目的文化研究的回应,但更重要的表现着对社会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考察所形成的认知逻辑.实践论文化哲学的研究尽管以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实践为目的,但不同于动物本能性活动的人类自觉实践决定了其必然包含理论理性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论题和实践理性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论题.  相似文献   

17.
试论审美活动的主体性特征马玉昆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独特的主体感受活动,它是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实践活动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产生了自我意识,建立了主客体关系,发展出了审美意识,于是人类便开始了审美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表现了强烈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孙全胜 《创新》2011,5(2):26-28,126
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是毛泽东用中国哲学范畴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理论的概括,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而提出的科学的认识论思想。马克思的早期实践观是针对近代理性行而上学而提出的,它认为"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包含着"感性是活动的,活动是感性的"两层含义。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与马克思早期实践观存在诸多契合点。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就栽在数学上。  相似文献   

20.
1.实践和人类自我意识 从实践的角度看,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两大部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人在实践过程中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籍此确证自身的本质。因此,实践是人自我分裂的过程。对象意识是人对包括实践对象和实践结果的外部世界的反映。由实践创造的对象世界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镜中自我”①。透过这个“镜中自我”,人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得到确认。这种自我确认就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在对象意识基础上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目的就是追寻自我,即询问“我是谁”。问“我是谁”意味着寻找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