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杨述伊 《学术交流》2012,(9):203-206
奥尼尔是一位对人的精神活动有透彻感悟的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和戏剧创作中都卓有成效地运用和表现了无意识,在《琼斯皇》、《毛猿》、《悲悼》以及《榆树下的欲望》等一系列作品中,成功地运用无意识来挖掘外现人物的心理过程、升华作品主题、拓展创作思路以加深作品表现力度,取得令人瞩目的创作效果。同时,奥尼尔在戏剧创作过程中自身也受到无意识的支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禺笔下的"火"与"水"--从繁漪到愫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亚梅 《社科纵横》2006,21(5):108-110
在我们学习研究曹禺先生戏剧文学创作的特征及规律时,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曹禺先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一个突出的女性形象,她们触动戏剧矛盾的萌发并带动戏剧情节的发展。《雷雨》中的繁漪和《北京人》中的愫方就是这样两位被作者寄予最深情感的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正> 一提起杨沫,人们除了称道她的坦荡胸怀、豁达性格和高尚品德外,自然会想到她那呕心沥血的成名之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就会想到她笔下的林道静、卢嘉川、江华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不足为怪.因为《青春之歌》毕竟是代表杨沫创作至今最高成就、蜚声中外的作品.但是却很少有人谈及杨沫成名之前的作品.其实读了她的成名之前的作品,你就会觉得杨沫不属于那种文学创作开始之日亦即成名之时的作家.她是一位在文学田  相似文献   

4.
一茅盾在青少年时期,除了阅读大量的经史子集外,对中国的戏曲、弹词也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踏进文学的门槛后,他就大力介绍外国的著名戏剧作品和作家,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年,先后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介绍了萧伯纳、易卜生、高尔基、契诃夫等世界著名作家的戏剧活动和剧作,介绍了从古希腊到近代的戏剧发展史和现代戏剧的各种流派。在这些文章中,不仅看出茅盾早期对戏剧艺术已经有广泛的了解和一定的造诣,而且初步表明了茅盾“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戏剧观。他认为“近代文学,是现代人生的反映,而戏剧又是近代文学的中心点,所以欲研究近代文学,竟不可不研究戏剧。”在茅盾看来,戏剧之所以成为“中心点”,是因为戏剧是人生更为直接的反映。茅  相似文献   

5.
魏源君子造命论初探张正明魏源认为,命是由天、地、人、事等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由于人们的认识和道德修养不同,对待命运的态度和作为也会各不相同。这正如他在《默觚·学篇四》中所写的那样:“吾读国风始《二南》终《崩》,而知圣人治情之政焉,读大、小雅,文王、周...  相似文献   

6.
尤金·奥尼尔于1888年10月16日生于纽约。1936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1943年后由于手部肌肉麻痹而被迫停止写作。1953年11月27日逝世于波斯顿。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开创者,有“美国戏剧之父”之誉。 奥尼尔熟知舞台,实验一切戏剧形式,重视自古希腊以来太阳底下的任何主题。他的每部作品都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探索。半个多世纪来,评论界和读者不断地重新认识奥尼尔,开掘他那些悲观执拗的文字的含意。 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1924年)虽以古希腊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希波吕托斯》和《美狄亚》①中的神话作为典故,但《榆树》的悲剧根据却…  相似文献   

7.
高秉祥 《社科纵横》2007,22(1):93-94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暴露大家庭罪恶的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为历史背景,通过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质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揭露了封建家长的残暴反动而又虚弱的本质,指出其必然没落和崩溃的命运。本文就《雷雨》的戏剧艺术立论,从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几方面进一步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8.
姚文振 《社科纵横》2006,21(6):89-90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出现在16世纪60年代的爱情戏剧,两部作品都是表达了追求爱情反对封建的主题,本文拟就两部作品异同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9.
张正学 《求是学刊》2012,39(4):107-113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鼓子词与话本都是有说有唱的说唱文学,而主要依据就是《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与《刎颈鸳鸯会》两篇作品.然而,这两篇作品是“合并而成”的,因此无论是从鼓子词与话本本身看,抑或是从众多的与之相关的文字记载看,鼓子词都是只唱不说的,而话本则都是只说不唱的.如果要笼统地说鼓子词与话本是说唱文学是可以的,但要说它们都是有说有唱的说唱文学,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这本书,是孤独的人写给孤独的人看的。那种孤独,是身处喧嚣也会感到寂静的,拥抱得再紧密也会感到无法碰触到的,苍白的。清冷的,隔膜的,疏落的,与生俱来的。看起来,《老师的提包》似乎讲述了一个哀婉而清寂的爱情故事:三十七岁的月子,在一家小酒馆里与原来的高中国文老师偶然相遇,她想不起老师姓什么,就含糊地  相似文献   

11.
<正> 读屈原的《九歌》,感到美不胜收。春兰秋菊,目遇之而成色;五音繁会,耳得之而为声。蕙肴兰藉,桂酒椒浆,华装迎神,满堂生香;洞庭木落,秋风嫋嫋,期待佳人,充满惆怅。不论是雷声隆隆,雨色冥冥,还是车毂交错,疆场拼杀,都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尤其是那些美丽动人、可歌可泣的神灵的形象,犹如把人带进了缥缈神奇的幻想境界。王逸指出了《九歌》与沅、湘民间祭歌的关系,朱熹明确指出它是诗人屈原根据民间祭神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收在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中的,共50首,其中8首列为“副编”,以示非作者所最后定稿,或系作者原来未准备发表的。三十六年来,谈毛泽东诗词的文章数千篇,对发表较早的四十来篇作品,人们已从各个方面作过分析、探讨和评价。本文想就列在《毛泽东诗词选》副编中的作品谈谈自己的心得。事实上,要看一个诗人的本色,看诗人思想、情绪、意识和他的艺术素养、诗思、才气,也要看不经意而一气呵成的作品。 这八首诗词,我们按时代背景之不同,分三部分来谈。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民间流传着两句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意思是说,年轻人血气方刚,读了《水浒》易受梁山好汉造反精神的感染,激发起叛逆行动;老年人饱经世故,读了《三国演义》难免不被谋臣策士的言行所熏陶,变得阴险谲诈。当然,这是封建卫道士者害怕群众争强斗胜,识破反动统治者的假面具和打乱旧秩序的一种看法,完全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我们却能从这两句话里体会到《水浒》和《三国演义》两部名著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它有着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成人的艺术魅力;还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想法     
《社会》1984,(6)
您好!您一定也看出来了,本刊已开始改版。是的,本刊将逐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改革。因为我们的时代是改革的时代,因为《社会》不能适应改革的历史要求,所以一定要改版;但又因为社会学的成长、作者队伍的形成和编辑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改革将是逐步的。改革的中心是把社会学从课堂和研究室里解放出来,投身生活,面向大众,为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服务。我们想:鉴别和评判社会学学术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应该是看该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发现和回答了社会历史前进所提出的现实课题。而历史是亿万人民正在创造着的,学术作品只有为广大人民(也许首先是他们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一部分)所喜闻乐见,使人们感到有启发、有帮助,才是好的作品,才算是有好的文风。  相似文献   

15.
借助对具体作品的评点来表达自己的戏曲观点 ,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的一种形式。不同于金圣叹的隔代批评《西厢记》 ,吴人的评点《长生殿》则是知人论世的典型做法 ;不同于金圣叹的注重于文字赏析 ,吴人的评点则着眼于戏剧特征。在评点中 ,吴人不仅分析了作品的结构形式 ,而且指出了舞台表演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电影《驴得水》是近年来话剧"IP"热潮中的又一部代表作品,是剧场作品转型电影的又一成功范例,属于"戏剧电影"中的小剧场"戏剧电影"概念。电影《驴得水》的成功,为小剧场"戏剧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电影《驴得水》的整个成型过程是精于对细节深究,它无需大场景、大制作,用剧中人物和戏剧冲突创作出电影的美学价值。以剧情的荒诞性、内涵的丰富性、人物的典型性以及戏剧冲突的强烈性取胜。电影通过对人物的大胆尝试和陈述方式上的大胆创新抢占电影行业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 《青岛画报》2012,(9):86-89
提到演员李立群,观众们对他一定不会陌生,他既能演绎朱元璋、魏忠贤、祝鸿才等大反派,又可以诠释田教授这样的喜感小人物,还可以变身魏惠王、姚天章,气场十足;文青们则会对他在"表演工作坊"舞台上的精湛表现津津乐道,《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台湾怪谭》都是戏剧院校上课必须温故的;而提到电影,资深影迷们会记起,他是《恐怖分子》、《光阴的故事》这两部"台湾新电影"时期力作的主演。  相似文献   

18.
近读《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提示》①一书中李灵年先生撰写的《神魔小说〈平妖传〉》一文,受益很多。但也感到李先生对《平妖传》的艺术成就似乎估价过高,有全盘肯定的趋势。在此,笔者愿将一些浅陋之见提出来,乞教于李先生并海内方家。 罗贯中与冯梦龙都是整理、创作通俗小说的高手。他们的《平妖传》也在一些方面显示了作为小说大家的艺术功力。作品以一定的社会观察力和语言技巧再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真实图景。作品中展现的贪官污吏群丑图不仅“酷肖是时情状”,概括了贪官的一般习性,而且各具声口,个性鲜明。作者以愤怒和憎恨的笔触,淋漓…  相似文献   

19.
《周易》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卦爻辞本身,而在于其背后隐含之质,即寓于其时其地的人的经验、思维、价值观和行为中的特定素质以及由此凝聚的特定人格。从经验上看,就《周易》描述观其经验之性质,可见三点:事件简单、概念模糊、意义神秘。从思维上看,《周易》印载着的古人的思维特征,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比附性;这种比附的结果,使思维没有走上逻辑化的道路,而循着经验感受法的道路前进。从价值观上看,价值对象多是“往”、“涉大川”和“见大人”等;而就价值自我而言,对人生最渴求的似乎就是“无咎”。从行为上看,通过《周易》卦辞看古人行为,有一个鲜明的双重现象,即对自身的苛求无情,可用“克”字来统;对身外对象(天象与人事)之顺从忍耐,可用“敬”字概括。因此,《周易》是标示古人之特质早期生成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20.
孙畅 《社科纵横》2007,22(3):170-171
阿瑟·密勒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戏剧家之一。密勒剧作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悲剧学说。本文以《萨勒姆女巫》一剧为例,深入探讨普洛克托这一小人物悲剧形象以及带给读者和观众的情感净化,以此感受密勒戏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