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凤图腾东夷人及其文化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的东夷人应是中华民族先民的主干部分 ,有考古文物和历史文献为证。特别是以凤为图腾 (包括以各种鸟为子图腾 )的东夷人 ,他们创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与关、陕龙图腾的周人文化融为一体后 ,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民族大文化——华夏文明。今天 ,我们只称“龙的传人”不全面 ,比较确切地应称为“龙凤的传人”。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早在殷商日寸期民族就很多,春秋时,中原还有少数民族,直到战国,汉族先民才基本上完全占据中原。当时把中原以东各族称为东夷,居住西方的称西戎,北方的叫北秋,南方各族一概称南蛮。青海当时是西羌,属于西戎。分布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先民,早在殷商时代就创造了甲骨文,铸铜冶铁,先于国内各民族使用金属工具和兵器,且出现商贾,以玉器和海贝为货币进行交换;他们发展农业,把中原大地开垦成肥美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西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了190年(1038~1227),与宋、辽、金长期鼎立。促使西夏走向强大的原因很多,本文拟从文化角度进行论述,从而肯定了以党项羌为主体的游牧文化与以汉族为主体的农耕文化之间在矛盾斗争中最终走向统一(即: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认同),这一因素是促使西夏立国并走向强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本文对农耕文化传入西夏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与西夏后期的武备松弛、军队战斗力减弱导致亡国之间的联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关于西夏政权的性质问题,史学界在认识上出现了几种观点,有的人认为西夏是“地方割据政权”;有的人认为西夏是“民族政权”;有的人认为汉民族可以建立王朝,党项族也可以建立王朝。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党项族早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早已归附了代表当时中华民族的大多数的汉民族政权,并纳入了当时统一的版图。北宋中期,李元昊煽动党项族勾结契丹,从北宋王朝分裂出去,背离中华民族大家庭,另建西夏政权。用巧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西夏政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分裂叛乱集团。要弄清楚西夏政权的性质,必须客观地去追溯党项族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5.
<正> 山东省历史学会于1982年3月30日至4月2日,在淄博市举行山东东部古国及东夷文化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二十四人,就有关东夷文化和齐、莱、(己其)等古国历史诸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一、关于东夷文化问题。山东东部,古称东夷。东夷族创造了相当发达的古代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东夷族创造的。从地层叠压关系、共同的分布范围、陶器上一致的发展序列上可以看出二者的承继关系,说明它们是一个文化序列的两个发展阶段。这种文化在山东相当普遍,相当久远。上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以前,下直延续到商周之间,历史地位极为重要。它不仅是中原文化的补充,而  相似文献   

6.
西夏的科学技术是西夏文化的组成部分 ,西夏的化学成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然而 ,迄今尚未有对西夏化学成就的全面论述。该文根据有关史料 ,比较全面地回顾了西夏的化学成就 ,包括对单质、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认识和应用。虽然其水平较低 ,但主要方面与全国保持一致。西夏化学成就是中国古代化学成就的组成部分 ,整个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是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7.
试论西夏的文化教育李雯西夏民族,即党项羌族,早在7世纪时,就与中原汉文化发生了密切的联系。11世纪初,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仿照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而且以今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封建割据地方政权──西夏,先后与宋、辽和金抗衡200年。在此期间,产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了党项民族对宁夏古代城池开发与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认为:党项西夏对宁夏古代城池的开发与建设,是宁夏古代城池建设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以兴庆府城为标志的西夏都城的开发与建设,既表现出党项西夏城池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也表现出党项民族文化和汉文化以及匈奴、鲜卑、契丹、回鹘、吐蕃文化的完美结合;不但是党项民族城池建设史上的典范,也是宁夏古代城池建设史上的典范,是中华民族城池文化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宁夏古代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和西北古代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国先民即夏商时期东夷之一支的黄夷.因黄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被楚所亡是在情理之中.黄国文化在保留东夷本土文化因子的基础上,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并在器物制造技术、纺织技术、雕刻与绘画技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超过当时的中原文化水准.其墓葬制度、生活习俗等方面自成一格,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既是一个文化的传播区域,又是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区域.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的先民通过艰苦的劳动脱离了动物界从而能够运用思维的时候,便惊奇地瞪大眼睛,注视着周身大千世界客观事物的千变万化,沉思默想。原始思维是天真的、浪漫的、直观的和离奇的。日出日落,月亮盈亏,寒暑节序,雷霆风雨,这一切的一切,先民都认为由神祇所主。“万物有灵说”从此产生。在神话王国,自然神衹是老前辈。于自然神祇的群体中,又以雷神为耆宿。中华民族常  相似文献   

11.
张祯  马力 《南方论刊》2022,(8):39-42
通过梳理学界对西夏儒学研究的相关成果,目前学界对西夏儒学的研究主要分为整体性研究和西夏文化、文学、儒释关系等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今后西夏儒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持续深入:一是西夏儒学与教育的综合研究;二是西夏文儒学经典文献的研究;三是儒学对西夏政治体制运行的影响;四是西夏儒生群体的研究;五是西夏文化的多元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龙崇拜与望子成龙的文化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龙文化的发源地,龙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传说龙是代表方位的动物,象征东方,即太阳升起的地方,故我华夏民族有龙的传人之说,并以此而感到自豪。龙代表吉祥,代表理想,又代表不可征服的力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沂蒙文化是东夷文化的一部分。而东夷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早期文化纵向发展的最早源头是鲁山深处发现的沂源猿人化石,1981年9月18日,考古工作者在沂源县土门镇鲁山南骑子鞍山东麓奥陶纪石灰岩裂隙的淤土中挖掘出古人类头骨、眉骨、肱骨、股骨和牙齿化石,以及一些肿骨鹿、李氏野猪、梅氏犀牛、鬣狗、巨河狸等动物骨骼化石。经专家鉴定,挖掘出的古人类骨骼化石是生活在四、五十万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中华民族整体观念有三种基本类型:一为"单一国族"论,承认中国境内各民族并存的现状,但致力于将"各个"融合为"一个",将现有各民族同化为中华民族,以孙中山、李大钊为代表;二为"多元一体"论,承认中国境内各民族并存的现状,主张维护中华民族多民族并存的局面,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学界以费孝通为代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华民族观趋于定型;三为"一元一体"论,强调中国版图上只有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体、本来就是"一个",学界以傅斯年、顾颉刚为代表,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等文献中实际上采纳了这种主张。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华民族整体观之间进行过相互的讨论、批评,但在维护中华民族一体性、整体性上,三者是相通的、一致的。在如何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上,三者有着不尽一致的路径选择:主张"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一元一体"论着重从血缘、血统上论证中华民族的"同源"、"混合";主张融合国内各族为一大中华民族的"单一国族"论,其思路是"努力于文化及精神的调洽",使少数民族接受中华文化,从而"使藏、蒙、回、满,同化于我汉族"并进而融合为一个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论的中华民族整体观,则注重以政治统一为手段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即通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的大团结、大联合。  相似文献   

15.
论中华民族研究──兼论中华民族的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华民族的复合“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各民族相加之和的称谓,而是一个复合民族的称谓。它是指在中国版图这个共同区域里生息的各个民族在语言、经济、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复合民族。汉族是形成中华民族复合体的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平等的复合成份。中华民族的复合过程中,作为复合体成分的各民族既推动复合体的发展,又推动着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和部族。一般地说:华夏族的东方人称为“夷族”;活动在黑龙江流域东北的是满族的先民“肃慎”;在北方、…  相似文献   

16.
对世界上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人口最多的汉族进行族源探讨和研究,乃是一项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和任何民族一样。汉族对本民族的起源也有着许多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不少叙述汉族源流的传说,经过世代的传诵,至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期,便开始用文字记录下来。现在我们见到的关于汉族族源的传说,虽然是支离破碎和渺茫难解的,在内容上存在不少自相矛盾和怪谲错谬之处,而且明显地有着梦幻性的虚构,然而它所反映的并非是全然荒诞的谎言,在这些传说中蕴藏着远古时期汉族先民对世界的认识。通过这些传说,我们不仅可以窥测到汉族先民在其发展之初经过“传说时期”的历史实体,而且还能领悟汉族先民创造的早期文化表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古人在创造神话的时代,生活在诗的气氛里。  相似文献   

17.
<正> 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人们对东夷文化的了解仅限于一鳞半爪的文献记载,而且由于儒家“尊夏卑夷”观点的影响,一直认为东夷文化落后于中原文化;五十年代王献唐先生、七十年代李白凤先生根据过去传世的金石资料、文献资料与当时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分别有《山东古国考》和《东夷杂考》问世,给了东夷史以应有的评价,为研究山东古国史和东夷史初步奠定了基础;到七八十年代,随着大量考古发掘资料的问世,对东夷史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先后召开了4次专门学术讨论会,出版了3部论文集。但是由于对东夷史的研究起步较晚,自王献唐、李白凤二位先生之后,尚未有这方面的专著问世。逄振镐先生的《东夷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8.
巫风观念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巫风观念源于太阳崇拜考1·巫:矩测日景为了说明巫的性质,我们先从十字形日纹谈起.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崇拜的遗物.其中,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和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中,则有十字形太阳纹.在商周青铜器里,也有祭拜十字形日纹的图案.直到汉代,这种十字形日纹仍见于日晷和铜镜之中;有些铜镜还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等铭文.学者们推论,这些十字形日纹是先民们对太阳及其光芒的概括和简化.(见图)  相似文献   

19.
黎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人口120万,聚居海南岛的三亚、通什、东方、琼中、白沙、乐东、昌江、保亭、陵水等市县,部分黎族在檐州、万宁、屯昌、澄迈等市县同汉族杂居.黎族是农业民族,是开发海南岛的最早居民,在中华民族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黎族开发海南岛的先躯功绩自古以来,黎族是开拓和捍卫海南岛的先民,为开发建设海南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我认为黎族的元气,具有高昂的民族气质和饱满的民族精神.根据黎族社会调查材料和考古发掘考证,黎族在海南岛是多元的民族体,不是单元的民族体.1992年和1993年间,考古工作者在海南岛三亚落笔洞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人类14颗牙齿化石和人类采集狩猎时期食物骨髓堆化石,考证在一万多年前海南岛三亚地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定为“三亚人”.“三亚人”就是今天黎族的先民.而后来东南亚半岛的马来人或小黑人的人群迁徙,“北上”到海南岛.“北上居民”,具有东南亚文化圈的特征,他们就是黎族先民的一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三千五百年前,我国南方古越民族的“骆越”一支,从两广“南下”迁徙到海南岛.“南下居民”,又是黎族先民的一员.由于海岛文化圈为纽带所致,以“三亚人”为主体,结合了“北上”和“南下”居民,形成完整的民族体,即今天的黎族.在人  相似文献   

20.
西夏官服制度是以党项民族服饰为基点,融合唐宋(汉)、吐蕃(藏)、辽(契丹)、金(女真)、回鹘、鲜卑等民族服饰而成,尤其是受中原官服制度影响颇深。西夏官服可以说既是党项民族服饰文化积淀的结果,也是整合周边其他民族服饰的结果。本文在全面介绍西夏官服制度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将其纳入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大系统之中,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揭示西夏官服广收博采、兼收并蓄、蕃汉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