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身份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之一,非身份化具体表现为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和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户籍身份的非身份化正在经历从外围到核心、从操作层面到制度导面的发展过程;编制身份的非身份化在处延和内涵两个层面同时推进;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既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自身的变化,又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与个人关系的变化。非行政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又一特征,非行政化是指行政级别在阶层分化中的轴心地位出现了非轴心化的迹象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再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阶层结构类型一般会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球型 ,阶层分化依据一般会由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 ,阶层分化过程一般会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也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 ,即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既遵循其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即阶层结构类型一般会从金字塔型走向微榄球型,阶层分化依据一般会由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阶层分化过程一般会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也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即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既遵循其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当前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解析作为中共执政的阶级基础、宪法规定的领导阶级——中国工人阶级内部阶层的分化。以找准工人阶级的定位,区分泛化、笼统的"工人阶级",反映客观真实存在的不同工人群体,提出正视和协调好工人阶级内部阶层的巨大利益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社会的阶层分化与阶层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利益、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利用2003年度GSS调 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阶层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在资源与机会、社会交往、社会评价、阶层认同 和职业流动上,阶层间的分化日益明显。一个和谐的社会并非一个不存在社会阶层,不存在阶层间不平等、阶 层间冲突或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整合不同阶层的利益、控制阶层矛盾和冲突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层分化日趋明显。公正是社会基本结构的首要美德,它是一个具有历史生成性和传统继承性特征的概念。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公正实质源于当代中国的存在状态、历史境遇,是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辩证统一,是当代民主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生态平衡"。当前,确立与当代中国存在状态相一致的社会公正原则,以程序公正为基础,以实质公正相平衡,培养社会公民的正义感,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之路是当代中国克服不公正现象、重塑社会公正秩序、形成合理社会阶层结构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后的当代中国,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引起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显著变动,阶级阶层分化和群体化、社会流动加快、各阶级阶层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不断加深的趋势日益凸显。这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既表现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面,又对党的执政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党在执政基础问题上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必须协调阶级阶层分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增强党的社会基础;创新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促进阶级阶层的有序流动;构建有利于党的执政基础的现代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8.
阶级分析法是我们长期坚持的认识社会问题的最基本方法 ,曾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 ,原有的理论已不适应今天的现实。对现阶段出现的新的社会分层情况 ,应该从理论上进行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社会分层理论与中国城市的类中间阶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杨 《东方论坛》2002,(3):47-52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是研究社会分层的两大理论模式 ,国内的社会学学者多融合这两家之所长 ,来探讨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象。西方社会 ,马克思和韦伯的继承者也对原有理论进行了重新发现与探索 ,形成了关于社会分层的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认为 ,阶级内部出现了阶层分化 ;新韦伯主义认为 ,职业秩序是决定社会分层的最重要来源 ,教育以及由此获得的技术专长是构成封闭过程结构化的重要因素。更进一步的 ,维克多·倪 (Victor Nee)和撒列尼 (I.Szelenyi)集中研究国家社会主义的市场转型过程里社会精英的形成和替代模式 ,采用嵌入性观点 ,讨论了市场转型对社会分层结构所造成的影响。相应的 ,孙立平分析了向市场转型过程中 ,行政精英向市场精英的转化。种种迹象表明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就全社会来看 ,中间阶层的存在还并不明显 ,如果说有 ,那也仅是就一些产业结构接近信息经济要求的大城市而言。  相似文献   

10.
阶级、阶层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基于财产、地位等的区别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既具有客观基础,又由于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方法而具有了主观性。正是由于这种主观认识、理解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在社会制度发展上的对立和冲突以及自身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没有或不愿反映社会分化的现实,统治者力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现实。事实上,只有使意识形态符合阶级、阶层发展的实际,才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在稳定协调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分层到社会冲突——基于我国阶层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社会资源的阶层分布以及社会流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缺乏中间阶层优势、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流动调节机制的弱化,成为社会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再论社会分层的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首先探讨了作为社会分层依据的社会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然后分析了因社会分层依据不同而在客观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社会分层模式,最后探讨了因社会分层依据不同而在主观理论探讨中形成的不同社会分层理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分层与高校分层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高阶层子女更多地就读于层次较高的高校,而低阶层子女大多就读于层次较低的院校。我们应通过各种制度性安排,尽量弱化这种关系,改善各阶层子女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该文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社会资源的阶层分布以及社会流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缺乏中间阶层优势、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流动调节机制的弱化,成为社会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指出在社会分层研究中 ,有三种基本研究视角 :从决定要素解析社会分层、在结构中把握社会分层和在社会变迁中把握社会分层。要考察集权社会和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 ,需要考虑到历史因素的变化 ,即在社会变迁中把握社会分层。本文以费正清的中国研究为范例 ,描述了社会变迁视野中的社会分层研究。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动态考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社会分层是当代社会学最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从社会分层的一般标准入手,通过潜在分层与外显分层的纵横比较分析,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及其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潜在的分层标准,直接影响着人们社会地位的获得与流动。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教育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研究较多,但教育对促进社会分层的影响尚未引起充分关注。通过对教育在促进社会分层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看到了教育对社会分层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教育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对促进社会分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我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文献的梳理,指出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我国的教育分层逐渐从集体排斥转向个体排斥。但在当今教育扩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依然严重,集中体现在优质高等教育的获得上。同时指出国内对教育分层具体机制和途径的研究仍略嫌不足,尚有诸多问题有待拓展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