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庄子之"忘"从"美学的"角度看,具有深刻的艺术哲理.它是一种审美态度、艺术心灵,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境界."忘"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人生的艺术化.  相似文献   

2.
现代写作理论中将抒情视为表达方式值得质疑。文章应该是有生命的机体,抒情是一种信息传递,需要通过中介帮助完成情感的显现。心灵和情感须天然妆成,溶解在语言里,抒情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游子"意象作为人类精神的一个凝结,既汇聚了生存个体的痛苦与欢乐、悲哀与追求,也凝结了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本质.它所映照的人类精神流浪现象,所摹写的人类生存的精神实景,以及所透射的人类永远的诗意怀想,引领着我们走进古代先民的心灵世界,让我们在对人类共同精神的感受中进入审美境界.同时,它也再次呈现了文学意象把人类的思想和精神从偶然和短暂提升到永恒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陆游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创作数量最繁富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在艺术风格上,其诗呈现出不同他人的三种特征,一是以最广泛的题材、最为多样的风格、各体精工的特点体现出一种丰富的集大成性;二是以爱国诗篇为代表的高度抒情的艺术风格,它吸收了杜甫的对民族国家的深切热爱和对理想至死靡它的执著精神,也吸收了李白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的抒情手段,最终形成了既沉郁顿挫又豪气冲霄的抒情特色;三是以闲适的农村咏物诗为代表的清新流丽、简淡古朴的艺术风格,表现出陆诗艺术的别一面目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短语"失去比喻"出自邵燕祥不同时期的诗作,并具有相应的时代意义.这里,主要选取其讽刺的含义,同时,也将其视为一种"历史化"的进程.在通过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之后,可以明确,"失去比喻"同样是一个历史变奏的过程.它既包含思想的深化,也包含着抒情的嬗变、社会责任感在一个诗人身上的体现,而贯注于其中的理想精神,则同样是历史和时代内化之后的一段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戴望舒诗歌的情绪特征及其抒写状态是悒郁的,诗境清丽淳厚,二者和谐如一,形成戴望舒诗歌抒情品格的基本向度.诗人以悒郁真淳的心灵存真式抒写完成了"人世写实"的艺术,极具个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海子诗中大量的田园意象,代表了古典精神与现代精神、乡土中国与都市文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海子是80年代先锋诗歌的代表人物,从1984到1989年的5年时间里,海子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其中尤以抒情短诗著名,他的抒情短诗大量运用“田园”这一意象,它传达与昭示了多种文化的结合,完成了当代中国最具价值的精神与文化追求,使理想主义不会因为人类对物质金钱的狂热追求而土崩瓦解,作为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信仰,必将成为现实以及未来的一个永恒的生存与文化话题而存在下去。为此,海子以惊人的才华,将古代精神与现代精神、乡土中国与都市文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在精神与文本上为我们留下了难以估量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8.
注重抒情的中国古代诗骚传统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影响了汪曾祺的诗化抒情体小说创作。本文从小说的结构、审美、语言以及抒情性四个方面来考察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9.
九叶诗派的诗歌本体是一种提纯与升华了的经验,一种心灵与外物对话的情感哲学;它以客观化的抒情方式传达精神信息,求得与主体世界的呼应平衡,表现了现实与理想错位情境下的时代焦灼感、阵痛感,具体凝结为爱、批判、希望三个主题意向;以诗的方式把握世界,切入人生,是九叶诗派对中国新诗最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性格之中具有一种向内用力的特质,以自足充实的心灵归持为特质。此种精神,往往自觉不自觉的渗透于他们的文学生命之中。宋末元初的文人刘辰翁,在他的散文作品之中,多次提及自己对于"乐"之理解。其中,既表现出传统儒家士大夫对"乐"的典型理解,又体现出刘辰翁对乐之独特的心灵感悟,这二者无不显现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之中所沉淀的文化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1.
金荣权 《南都学坛》2002,22(5):52-55
汉代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反映了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人品定文品,肯定屈原及其作品者目之为“忠贞之臣”,而贬之者则说他是“狂狷之士;司马迁透过屈原的作品发现了一个“怨”字,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的创作动因论;以儒家诗教原则和儒家经典为标准对屈原作品进行评判,反映出汉代以政教为中心的实用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学术语,"深层意象"既指代崛起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流派,又表示诗歌创作中用来表现诗人情感与意义内涵的意象,它还代表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方式以及创作方式的诗学观.它有别于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它认为,诗歌是通过意象刹那间渗透到无意识中去的艺术."深层意象"来自深邃黑暗的无意识心理;其诗歌往往表现独特的主题反映"孤独、黑暗"的深层心理.它要求诗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3.
明清易代之际的时代环境与屈原所处的时代环境极为相似,王夫之自身又有着与屈原相似的人生境遇与人生理想,高洁的人格品质,因而其词作中表现出浓厚的屈骚情节,体现在词作主题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和高洁的人格操守,以及意象的选择和比兴手法的运用。王夫之将屈骚情节融入词作之中,使得明词境界得到拓展,也为后代词派开拓了先导之路。  相似文献   

14.
废名新诗理论与传统"自然"诗学有着极深的渊源,主要表现在其提倡情感的自然性、感兴的当下性、境界的不隔性以及主体的自由性等方面.度名自觉接续古代诗学生命,带有极其强烈的建构目的,只有从其利用传统诗学资源、创造现代新诗学的"目的论"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废名诗学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严羽为纠正宋代诗学发展的弊端,主张学习盛唐诗歌的创作经验。他视诗歌为有灵性的鲜活生命,认为"兴趣"是诗歌的内在生命,而"气象"则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基于此,严羽提出,由于盛唐之人诗歌创作有"兴趣",故其诗有"盛唐气象";而宋人创作由于没有"兴趣",故其诗无此气象。  相似文献   

16.
屈大均诗歌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大均是清代岭南三大诗人之一。本文试图以文化学为视角审视屈大均诗与屈原、杜甫、李白诗在文化上、美学上的渊源关系,阐述屈大均诗歌表现出来的中华传统精神与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7.
诗歌中的“城市”,不仅是典型的都市表象,而是一种心灵状态。诗人是将个体生命置身其中的现场,以魔它时心灵的撞击,作为诗歌的表现时象。在时城市生活的呈现里,诗人的重心依然是心灵吟速、感觉吟速和智性探询的扭结。因此。这类诗歌的恰当称谓应是“城市中的心灵之书”,心灵的敏感、柔韧、潜隐,与诗同格。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灵,才使得都市诗歌避免了“城市社会学的形象演绎”。而获得了生命的元气。心灵和鲜润美质。都市的人与事物,同样可以是诗人想象力和经验敏识的新的培养基。诗人完全可以将自然语象和都市语象、心灵幽居和介入生存综合处理,在更有意味和现代趣味的奇诡糅舍中,表现现代人心灵的鲜润感与混成力。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词中的“无语”语境含意丰富,韵味深厚。“无语”传达着纤巧细密的愁怀,抒发了丰厚绵长的离情,蕴含着深沉辽远的感慨,营造了情境相生的境界。读者可以发挥想象,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来诠释、补充、扩大、丰富“无语”留出的空间,从而获得鉴赏诗词的美感。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日常生活”的诗意建构是汪曾祺对日常经验的想象性表达。作为百年“日常生活”叙事发展中的个案.汪曾祺偏安于自己地域性的“日常生活”的玩味,赋予“日常生活”一种诗意。这是其“日常生活”叙事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风俗民情的描写与民间人物的塑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南宋前期诗坛上,先后出现了楼《耕织图诗》45首和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60首。两组大型农业组诗,都反映了农村一年所经历的生活,都对农村生活作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描写,但在创作背景、反映农村生活的程度、艺术特色以及创作价值四个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