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凤  李红英 《西北人口》2011,32(2):28-3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过多年的各地积极探索之后,2009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意味着全国统一的新农保制度即将建立。新农保具有鲜明的特征,如强调政府责任、基础养老金的普惠性、个人账户积累等。但同时,新农保在试点过程中也可能遇到一些问题,如如何落实集体补助、如何实现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如何体现社会统筹等。解决新农保试点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应考虑对相关政策安排作出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的现实情况及参保决策的影响因素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彰武县2363个样本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综合运用描述统计、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个体特征层面、政策信任层面、政策推广实施层面分析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农保"试点政策存在制度缺位。"新农保"试点政策吸引中低收入水平、中低学历程度、健康水平低、参保回报时间短的人群。政策了解程度、参保手续便捷、经办人员服务态度等因素对农民参保决策有正向影响。据此提出建立有效的个人账户参保激励机制、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宣传服务意识、保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建立多种养老保障制度之间的联动机制来促进"新农保"政策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济支持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为民 《西北人口》2010,31(2):57-60
老农保的失败让人们对新农保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存有几分担忧,他们担心农民的经济承受力。更怕财政不堪重负。为坚定领导层试点、推广新农保的信心和决心,加快新农保发展步伐,本文在测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负担的基础上,对农民个人和政府两方面的经济支持能力进行分析,认为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农民个人和政府是有能力承担这部分支出的。  相似文献   

4.
封铁英  董璇 《西北人口》2010,31(6):10-14,19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全面开展、制度优化完善必须充分考虑农村现实状况和农民实际需求,本文以劳动力缺失、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背景,对陕西省西安市10个涉农区县开展实地调查,通过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获取1156个有效样本,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二分类、多分类逻辑回归分析方法,从参保意愿和支付能力的二维视角实证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养老风险意识、新农保政策了解程度、新农保政策效果和缴费原则认可程度、耕地面积、期望养老金额是新农保参保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而表征经济状况的农民家庭年总收入、年基本支出与新农保支付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和持续发展,不仅具有维护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权益公平性的社会作用.还能起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增加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作用。通过两期代际扩展模型的应用.证明了新农保的实施对个体农户终身效用最大化下的最优储蓄存在挤出效应,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缴费年限、缴费比率、养老保险账户收益率和收入替代率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完善新农保制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制度得以有效实施与经济支持能力是息息相关的。本文运用SPSS18.0软件,在测算出保费负担、农民个人的投保能力和政府的财政支持能力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对江西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经济支持能力进行综合的、概括的、相对静态的分析。本文认为只要对养老金基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投资,政府加强对制度的宣传,鼓励农民参保,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江西省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这一目标必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7.
新农保中地方财政补贴责任的区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地方财政对新农保所承担的补贴责任,鉴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东部地区在基础养老金发放上较中西部地区承担了更多的财政责任。从未来几年新农保覆盖率逐渐扩大至全覆盖的角度出发,在补贴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研究新农保补贴给三个地区所增加的财政负担,并进行了区域比较,提出了各地增加新农保补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依据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运用保险精算的方法,构建出新农保替代率精算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新农保替代率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缴费基数,实行比例费率制;鼓励农民尽早开始参保并保持长期缴费;鼓励参保农民选择较高的档次标准缴费;新农保个人账户基金应当适时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继续强化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实证研究:一个信任分析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2010年对陕西、山东2省3个区县1595个农民的调查数据,首次实证检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的信任解释。因子分析发现,农民的信任可以分为村域信任和特殊信任两种类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村域信任对农民参保有正效应,村域信任水平越高,农民越可能缴费参保。而特殊信任对农民参保没有显著性影响。村域信任有助于农民通过网络传播和政府宣传来了解新农保信息,从而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村域信任还增进了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期望值进而激励其参保。本文弥补了学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非经济因素研究的不足,为新农保参与提供了一个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0.
新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中养老金替代率是整个养老保险制度成败的关键。农村养老保险替代率的高低不仅体现养老保险对农民的保障水平,而且也能体现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中承担的责任程度。本文利用社会保险精算学相关知识,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精算模型,结合新疆农村具体实际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完善新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慧娟  米迎海 《西北人口》2011,32(1):114-118,125
麦盖提县自2009年12月新农保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截止到2010年4月,还存在扩面进展缓慢、政策宣传不到位、地方财政不足等问题。文章对麦盖提县少数民族农民参保现状和参保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完善新农保的建议,以期对南疆新农保制度的推进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缴费问题是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核心问题,关系到新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成败。本文运用社会保险精算理论构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模型,结合新疆实际对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政府补贴比例、养老金替代率进行测算并为具体制度设计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新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有所借鏊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俊辉  李放 《人口学刊》2013,35(1):15-21
文章从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养老服务、五保供养四个方面构建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绩效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27个省域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绩效进行测度、排序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绩效整体水平偏低,存在显著的省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各省域养老救助、养老机构、养老保险等养老保障政策子系统发展极不均衡。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于2009年建立了新农保制度,对于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是目前中青年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参与积极性却不高,如何建立激励模型提高农民的参与度成为当前制度设计的难点之一。本文介绍了河北省新农保当前激励制度的现状,即变相地促使参保人选择低档次的缴费标准和对青年农民的参保吸引力偏弱。设计了河北省新农保制度的激励模型,包括缴费期的激励模型和领取期的激励模型,最后通过秦皇岛市青龙县新农保的发展状况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薛惠元 《西北人口》2014,(2):85-91,97
拥有财政补助政策是新农保制度最有吸引力的地方。选取养老金净转入额、农民参保缴费的机会成本来分析农民缴费意愿的可持续性,发现新农保是一项纯受益赚钱的制度,出于安全性、稳健性和收益性等方面的考虑,一个理性的农民是不会随便放弃参加新农保的。利用对湖北省仙桃市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72.4%的农民有缴费意愿;性别、是否了解新农保政策、对自己未来老年生活的担心程度等变量,对农民的缴费意愿有显著的影响。为实现农民缴费意愿的可持续性,建议加强新农保的宣传。实现政府政务公开;落实好“长缴多补”政策;加强新农保的行政推动.适时改为强制参保。  相似文献   

16.
何剑  王良健  陈扬乐 《西北人口》2004,(5):23-25,2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养老保险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为适应老龄社会提早到来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需要,湖南省应及早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立湖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然后提出应遵循的原则,最后相应地提出几条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