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老年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规划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高龄老人的比重不断增加,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呈日益严重的趋势,已成为影响中国当前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健康是享受生活的前提,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大因素之一,健康老龄化是老龄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老年健康产业的发展则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前提。因此,弄清老年健康产业的内涵,大力发展老年健康产业,并积极构建政府、社会、社区和家庭有机结合的老年健康产业体系,对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日本老龄产业的现状及其相关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茗 《人口学刊》2002,(6):7-11
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日本的老龄产业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萌芽期和80、90年代的形成期,目前进入了快速扩张期,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根据老年人各种需求的成熟状况和老龄产业各领域的发展特点,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日本的经验对尚处于形成前期的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老龄产业发展与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在于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和提高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的基本目的。可行性在于未来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龄人口购买力水平的上升和市场发育。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受到老龄人口收入水平较低、市场开发程度较低等的影响。发展我国老龄产业应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立足于社区,采取多渠道形式,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自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老龄产业发展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产业供给结构不合理和行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应采取完善老龄产业发展环境、解决老龄产业结构性矛盾、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创新灵活多样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官产学研”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等措施,加快老龄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拉动老年有效需求,促进上海老龄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上海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客观事实 ,探讨了这一群体的人口变动对老龄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 ,并从如何拉动和激发老年人口群体的有效需求为立足点 ,分析和提出了促进上海老龄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6.
长期照料护理是老龄产业重中之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邬沧萍 《人口研究》2001,25(2):28-31
1 老年服务业和护理业是我国老龄产业的重点 老龄产业是为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经济发展,老年人收入的提高和赡养老年人子女和亲属的收入水平的是搞;其次,取决于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老年人收入的提高和赡养老年人子女和亲属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次,取决于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如果老年人没有特殊需要就不会有老龄产业;其三,取决于国家经济转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是否鼓励和支持发展老龄产业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潜力:一个需求方面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国宏  卢元 《人口研究》2001,25(6):39-43
1 引言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产业在老龄化过程中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老龄产业的产出总值及其所占比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有关资料显示 ,日本的银色市场 1980年占消费市场的 13% ,至 2 0 0 0年将增为 2 4 %。早在1985年 ,美国老年消费市场份额已高达 80 0 0亿美元 ,比预计的 2 0 0 0年日本老年人口消费数额 60 0 0亿美元还高 2 0 0 0亿美元。反过来看 ,作为刚刚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 ,其老龄市场甚为冷清 ,老龄产业发展相当滞后。对于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国内一些学者已有若干探讨 ,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两种 :老龄产业发展前景看…  相似文献   

8.
政府在老龄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从老龄产业的福利性、非盈利性及正的外部性等特点的角度出发,从经济学角度对老龄产业供求矛盾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政府在老龄产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指出老龄产业化需要政府扶持和引导,提出了政府对老龄产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老龄产业的跨行业特征与统计规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对于补充我国传统的政府养老事业空间和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有重要作用.但老龄产业作为一种按照年龄人群划分的跨行业的特殊产业,当前面临着产业界定难、统计计量难和统计渠道不畅的难题.采用剥离系数的计算方法,可以解决当前老龄产业面临的上述难题.通过开展定期的抽样调查,或依托经济普查,测算得到老龄产业各项产品和服务的剥离系数,然后统计老龄产业各项指标数据,是科学可行的统计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宋玮 《人口与经济》2012,(Z1):99-100
一、产业内贸易是航空服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既进口又出口,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以及中国向韩国出口民航运输服  相似文献   

11.
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化在本质上是相互影响的内生化过程。通过构建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化的联立方程模型,运用1997-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法(3SLS)实证检验了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城市化与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正向的互动关系,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且显著于城市化对服务业集聚的作用;本地市场效应、开放型经济都有利于服务业集聚的产生;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依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较大差距,不利于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劳动力作为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分析其流动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可计算一般均衡( CGE)模型的建模原理与参数估计方法,运用GAMS程序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及地区差距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促进了京津冀经济增长,缩小了区域内人均消费水平的地区差距,但区域内人均GDP的差距并未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肖智  张杰  郑征征 《人口研究》2012,(2):97-105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的联立方程,系统分析2006~2009年中国各省市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两者之间的内生性关系。研究发现,流入地的经济收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度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动力;随着农村净收入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劳动力的流动性随之降低;资本、劳动力和市场因素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过多的政策管制却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城市化策略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效果不同;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从而引起劳动力在东部的聚集效应和在中西部的分散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1970~2009年跨国面板数据,结合三次函数型和对数函数型拟合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970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进程基本符合国际一般规律,即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正常发展;但由于认识偏差导致制度障碍,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并未表现出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在逐步缩小,而是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状态,滞后值为12.31%。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推论:中国这种整体下移的发展路径导致经济发展的低效率,并降低城市化水平的饱和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扩展的杜森贝利消费函数,以区域差异的视角对东、中、西部地区1997~2009年的社会保障、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之间的长短期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居民消费水平与社会保障支出呈显著正相关,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其政策含义是:应加大中西部地区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人们的不确定性预期,实现居民消费的稳定性和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30多年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可看到一个事实,较发达地区人口在不断流入、人口素质在提高、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年轻且负担小。以人口素质、人口流动聚集、年龄结构等为表征量的人口活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为了准确判定这三个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的具体作用和对要素效率的影响,本文从多维度将三个因素综合为一个指标——人口活跃度指数,并将此指标引入生产函数,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人口活跃因素无论内生作用于资本,还是内生作用于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较大影响。表明人口活跃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仅总体上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生产要素的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因而在未来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年轻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区域人口有效流动,提高人口素质尤其劳动力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7.
Ita I. Ekanem 《Demography》1972,9(3):383-3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ertility has been examined by several scholars. In particular Heer, using data from 41 nations (24 developing and 17 developed) tested three hypotheses. His objective was to reconcile the two prevailing views in this context, namely,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one hand promotes and on the-other inhibits fertility. However, when we reran Heer’s data separately for the two groups of countries in his list, the patter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ariables that he used changed significantly. On this basis, we restricted this study to a further examination of his three hypotheses using data from developing nations only but for two points in time. The evidence from this study seems to support two of the hypotheses in Heer’s study. In other words, whether the analysis of this relationship is restricted to developing nations or includes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nations, it remains true that incre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lies a decreased illiteracy and a decreased IMR; a decreased illiteracy and IMR are optimal conditions of low fertility. Nonetheless, the data examined here do not seem to resolve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incre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lies a decreased fertility. Accordingly, continued testing of the hypothesis at further points in time with more accurate data is in order.  相似文献   

18.
Concern for relative income (or status in general)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overty and individual well-being.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relative economic position on individual’s level of well-being among poor communities in rural Ethiopia. The analysis uses a self-reported measure of overall life-evaluation as a measure of individual well-being. Despite the fact that well-being is multidimensional, the impact of non-money metric measures of relative economic position on individual well-being has not been given a lot of attention in the literature. In this study, relative economic position is measured using consumption data, asset index, and respondent’s own perception of relative wealth. The asset index captures the non-monetary dimensions of economic welfare, including education, physical assets, and social capital. We use data from the 2004 and 2009 waves of the Ethiopia Rural Household Survey and employ a multilevel modelling technique to account for individual and group level heterogeneity in our empirical analysis. We fin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well-being and relative economic position measured with in consumption terms. In contrast, we do fi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f relative position on individual well-being when we use asset indices and respondent’s own perception of relative wealth to measure relative economic posit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when individuals compare themselves with others, they evaluate various aspects of their life, including their financial conditions, asset holdings, and social relations, which are hardly captured by consumption or income data in many poo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人口老龄化又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老年比重上升使老年福利支出增加,导致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增加,从而影响到国民收入再分配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就其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将会使负担系数上升、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增加,并且在2030年以后会超过15%,最后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国内外评价人口发展的运动历程和变化趋势,以及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从人自身发展、人口与经济社会和人口与资源环境三个大方面构建了我国人口发展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综合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体系3项、二级指标体系8项、三级指标体系22项、四级指标体系42项。并在常用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组合评价分析法对我国2008年人口发展做了综合评价,有效地克服了客观评价法和主观评价法的不足之处,得出了较为可信的综合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