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罗小锋 《人口研究》2012,(3):104-112
基于6个省1586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次序Logit模型,探讨农村计划生育、农村卫生事业、区域环境特征、农民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计划生育的两个因素中只有是否享受奖扶政策对农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是否受过超生惩罚对农民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农村卫生事业的两个因素,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后看病是否改善和医疗支出负担对农民生活满意度都有显著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在今后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政府应渐进增加农村公共事业支出比重,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适当提高奖励扶助标准,加大对农村超生家庭的处罚力度,使惩罚标准与收入及财产相对应。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西北五省的40个县(市)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满意度的影响主要来自道路、基础教育、医疗、农田水利设施、饮水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农民参与情况、农民对村委会的评价、农民对政府的评价等;农民对农村公共卫生、农村文化娱乐、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农村清洁能源的满意度较低;农民满意度基本上不受被调查者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成员数等变量的影响;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而农民满意度根据其需求状况具有一定的次序性。  相似文献   

3.
选取京、冀两地农村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被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发现农村老年人对目前养老状况的满意度不高.农村老年人迫切需要社区养老设施与服务的供给,但农村社区养老已陷入发展困境.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发现社区养老设施、社区养老服务的利用率受被调查对象所在地区、月人均支出、对社区生活的评价等因素影响较大.本文得出农村社区养老发展需要政府发挥政策指导作用、提高老年人收入、提升农村社区养老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等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纵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2001年、2003年和2006年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调查数据,采用个体增长模型,结合农村实际状况,考察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老年人获得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代际间双向的家务帮助和情感支持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在代际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老年人获得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对获得子女提供的家务帮助具有替代作用;结果反映了农村家庭代际支持仍是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揭示了养儿防老的儒家孝文化在中国农村仍盛行,而老年人为子女的牺牲精神现实生活中不可被轻视,揭示了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为主效应模型的增益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1年陕西省二市六县农户随机问卷调查数据。组成研究数据库。以农村家庭为研究单位,利用拓展的Mincer方程和logistic模型分别探讨家庭人口特征变量对家庭收入、家庭成员生活满意度和家庭城市化能力三个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人口数与农村家庭年收入负相关,家庭劳动力的边际收入递减,家庭劳动力数与家庭城市化可能性负相关.家庭人口特征对家庭成员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农村家庭多子并不多福,但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养儿防老”的特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黄俊辉  李放 《南方人口》2013,28(1):28-38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家庭养老支持力弱化的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对养老院人住意愿也在发生变化。以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江苏为例,运用Logistic旧归模型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院的需求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满意度对养老院需求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即生活满意度低的老年人相比生活满意度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入伟养老院。另外,农村老年人对养老院的需求意愿还受年龄、个人年收入、健康状况、存活儿子数和存活女儿数的影响。本研究的政策启示是,整合村组或社区中的多种力量,为农村老年人构建一个包含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社会支持网络;科学预测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和养老院的需求意愿,稳步推进农村地区养老机构事业发展;从农村地区实际出发,合理引导农村养老机构的资源配置和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7.
李艳军 《西北人口》2009,30(6):81-84,90
本文运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分析了西北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提出并测算了三条不同层次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结果发现,从消费支出角度测算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远远高于目前政府所执行的标准,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被严重低估。因此,在西北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对性和多样性。特别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政府要及时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考察了居住偏好实现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实现居住偏好的农村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可能性显著提高,而实际居住安排与居住偏好偏离程度越大,老年人对生活满意的可能性越低.但不同居住安排间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性别、 年龄、 健康状况等人口学特征,以及子女的经济支持,个人纯收入和相对生活水平对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亦有显著影响.尊重并满足老年人的居住偏好是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家庭结构迅速小型化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社会形势下,农村老年人对养老院的入住意愿正在发生变化。以江苏省为例,运用 Logistic 模型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院入住意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对养老院的入住意愿主要受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健康状况、存活女儿数、共同生活人数以及晚年生活满意度等因素的影响。政策含义在于,尊重农村老年人对养老院的入住意愿,推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养老机构的层次和规模进行战略规划;从农村地区实际出发,对农村养老院功能定位进行适当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以27个省份1999~2006年的宏观数据为基础,从描述和实证两个维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于我国农民生活消费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减少了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整体上来看,该制度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我国农民在医疗保健方面消费支出水平的提高,也显著地推动了我国农民在其他生活消费方面支出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决定着农民的参合意愿,进而影响政策的运行。通过对青州市谭坊镇参合农民的200份问卷调查,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频数、交叉、有序Logistic分析,结合访谈过程中管理层次反映的经验和困难,分析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体上较为满意,但对筹资额的组成部分认知较差。参合农民对报销补偿等的满意情况、自身的身体状况、对经办机构(含经管办、收取个人缴费、政策宣传的村干部等)的满意情况、新农合对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改善情况等四个方面对满意度影响较大,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满意度有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Huang  Jian  Chen  Longjin  Li  Jianjun  Groot  Wim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7,133(1):333-344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debate whether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mproves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Based on individual-level data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and county-level data from national compendiums of financial statistics and demographic statistic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effect of expenditure decentralization on citizen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healthcare in urba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f expenditure decentralization on citizen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healthcare. We also find evidence that the impact of decentral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sidency status. Further investigatio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gains from a decentralized system.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decision-making at lower levels of government is more responsive to local needs and that the efficiency gains of decentralization are not necessarily accompanied by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welfare.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正逐渐成为中国农村流动人口的主体。与老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具有较为不同的客观经济社会属性和主观认知特征,而其生活满意度又将影响其未来的市民化决策。本文基于2012年江苏省外出青年农村流动人口调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内部已出现较为明显的年龄差异。对于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子,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客观属性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而主观认知的不同则更多体现了时代背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使用CFPS 2010和CFPS 2014家庭面板数据,以开通公路和公交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基于PSM-DID方法的结果表明:通过增收效应和文化冲击等途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显著改善农户的教育观;进而促进农户提高物质和非物质人力资本投资;这有利于端正农村青少年的学习态度,并最终有利于提高农村青少年学业成绩。所以应继续加强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激发农户和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内生追求动力,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也有利于为“三农”注入内生发展动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韦璞 《南方人口》2007,22(1):45-50
本文利用笔者在贵州贫困少数民族山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贫困少数民族山区农村老年人社会运行综合网的人数规模及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不同社会角色提供的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杜晓田 《西北人口》2011,32(4):43-46,52
近年来基督教在农村地区盛行,反映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和公共活动的缺失。更重要的是通过基督教,农民可以得到同信仰群体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抚慰,在互助中抵御一定的生活和生存风险。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成员共同抵御风险的社会制度,农民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充分的国家制度性的保护,转而把基督教当作了重要的保护载体。因此,国家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做真正的人民保护神。  相似文献   

17.
成年子女外出状况及对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大规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乡到城转移的背景下,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在河南、贵州部分农村进行的调查数据,从居住方式、代际互动、生活满意度几个方面对成年子女外出给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虽然农村留守老人在居住方式上出现了独居化、空巢化和隔代化的趋势,且在与外出子女间的代际资源交换中并未明显获益,但通过子女外出前后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对比,发现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符合家庭利益最大化原则,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e AsiaBarometer survey of 1,006 respondents shows that in Taiwan, people have access to modern utilities and digital media, signs of materialistic achievement, and yet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physical security and financial safety than with personal growth. Regardless of their demographic backgrounds and value priorities, the Taiwanese, like other Confucian publics, are most satisfied with the interpersonal life sphere and least satisfied with the public life sphere. Their satisfaction levels concerning various life domains affect their sense of well-being more than does their prioritization of values. Assessments of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life domains contribute to their sense of well-being more than those of interpersonal and public domains do. Access to modern utilities and a high income, however, detract from their sense of well-being. As is the case elsewhere, a better set of objective life circumstance does not necessarily make for a greater quality of life in Taiwan. The government, therefore, should seek to provide more than economic goods and services.  相似文献   

19.
Quality of life (QOL) studies are increasinglygaining the attention of urban planners due toits usefulness in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public policies. With this in mind, an attemptwas made in this study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life of residents staying near industrialestates in Jurong, Singapore using 18subjective life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Based on a 5-point Likert scale, health (4.48),family life (4.37) and public safety (4.13)emerged as the more important aspects, whileself-development (3.90), religion (3.60) andpolitics (2.74) were named by the respondentsto be among the least important. On thesatisfaction level, public safety (3.92),family life (3.88), and public utilities (3.78)were deemed to be among the most satisfiedaspects, while consumer goods (2.92), politics(2.91) and environment (2.89) were consideredto be among the least satisfied aspect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demographicvariables with 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 werealso determined and five variables, namely,marital status, education level, occupation,household income and household size were foundto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overall lifesatisfaction scores.Overall, the residents in Jurong were found tobe generally satisfied with their life, scoringa mean satisfaction rating of 3.687. It ishoped that the data gathered from this studycan be used by planners in formulating andimplementing future poli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