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 ,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 ,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 ,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历史小说《铸剑》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宴之敖者。一九五八年版的《鲁迅全集》注:“宴之敖者,古书中无可查考,当是作者虚拟的人名。”此后选有《铸剑》的文科教材中,对此也作了类似的注释。有些专著(如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  相似文献   

3.
在《铸剑》中,从眉间尺到眉间尺的父亲再到黑衣人,这三个人物的复仇精神呈现出逐步深化的现象,也可以说这三个人物的复仇精神呈现出三个梯次,他们反映的是同一主体的不同阶段。借助他们,鲁迅既回答了现实问题,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一) 鲁迅在1936年2月17日给徐懋庸的信中说:"《铸剑》的出典,现在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我只给铺排,没有改动的."鲁迅以仅二三百字的原材料,经过铺排,写成一篇一万多字的生动小说,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精致的艺术品,而且由于可同原故事相比较,也为我们研究小说的铺排艺术留下了  相似文献   

5.
《铸剑》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的小说<铸剑>是一篇描写眉间尺为父复仇之主题的历史小说;其本事源自晋人小说<搜神记>之干将和莫邪的故事;在此故事的历史演进中,情节和思想题旨皆有变化,至鲁迅才将它创造为一篇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其根源全系尚武爱国复仇为重要特征之越文化的深厚土壤;在日本,眉间尺的故事也受到广泛重视,被改写成多种文学作品;文学的这种古今中外演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亟应得到人们认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与此同时,也必然会有各个阶级之间的共同美。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说:“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就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地主,就没有佃农;没有佃农,也就没有地主。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一切对立的成份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几乎通篇运用“同中见异,异中寓同”的艺术手法,使得所描写的许许多多同类人物、相似的事件或故事情节,各异其趣,各尽其妙。  相似文献   

8.
研究《铸剑》应该先从它的写作年代、完成的地点谈起。最近有的新出版的鲁迅小说研究一类著作中,仍然认为《铸剑》完成于厦门时期。甚至有人专门写《鲁迅创作<铸剑>时间辨考》。他们主要是根据作品结尾所署的日期,认为《铸剑》是:“一九二六年十月作。”而且这个“时间”鲁迅另外还说过两次。一次是在《自选集·自序》里,一次是在《故事新编·序言》里。按说,作者自己在三处都说到的《铸剑》的  相似文献   

9.
耐人寻味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堂吉诃德》与《西游记》之比较何峰《堂吉诃德》与《西游记》这两部东西方文学史上的奇书如今早已超越时代与国界,几乎传遍了世界各地,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也早已成为东西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长期以来,对这两部世界古典名...  相似文献   

10.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与汉学家苏源熙将以余宝琳为代表的汉学家有关"中国讽寓"辞格的研究概括为文化相对主义诗学,而汉学家对此的回应则再次强调了中国文学术语自身的特殊性.双方都指责对方犯了欧洲中心主义的错误,论争焦点实则在于中西比较赖以进行的基础--比较双方的共性并非是现成的,而是逐渐在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对于比较而言,共性与个性缺一不可.而文化相对主义对于"异"的过度夸大将导致无效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由于鲁迅在思想和实际行动方面都倾向国民革命,导致他在北京的处境愈发恶劣。年轻国民党员许广平的爱情和迅猛发展的国民革命给了鲁迅以新的希望,他内心的复仇情结得以点燃。来自越地的复仇传统,身历的血的教训所凝结的斗争哲学,对自己的仇人顾颉刚和研究系的痛恨,这多重因素促成鲁迅将内在的生命观隐含于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之下,既写出了古人的精魂,又表达了对当下国民革命的真实思考。  相似文献   

12.
鲁迅杰出的历史小说《铸剑》诞生在风云激荡的一九二六——一九二七年。它深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热烈歌颂了“火与剑”,赞扬了“拳来拳对,刀来刀当”(《两地书》七十九)的战斗精神,它是当时在党的领导下席卷南中国的武装斗争风暴影响下的产物,鲜明地标志着鲁迅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很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先生不仅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同时也对中国比较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诗学理论著作《诗论》有意识地借鉴比较文学的方法,并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对中西诗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比较,对诗歌中的许多重要艺术现象进行了阐释,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意见.另外,《诗论》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思维的超越意识也是非常突出的,具有了现代批评的特征.从这些角度来衡量,《诗论》在中国现代诗歌批评史上的开创意义是不应被低估和漠视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鲁迅小说《铸剑》的写作时间、地点和题材来源、时代背景,作了较周祥的考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最后还对作品中的四首歌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铸剑》是鲁迅先生的第三本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故事取材于《搜神记》、《列异传》及《列士传》。以《搜神记》中的《三王墓》为主,《列异传》所述的故事没有超过《三王墓》故事的范围,《列士传》有关传说的内容只有30字。鲁迅先生说,《铸剑》的出典,现在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我只给铺  相似文献   

16.
《铸剑》:心理成长的隐喻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铸剑》是一篇心理成长小说,其艺术魅力在于社会主题与自我表达的完美融合。在文本表面社会复仇的叙事框架下,隐藏着鲁迅饱尝现实黑暗,由最初的善良优柔而日益愤世冷严的心理成长历程。"眉间尺"与"宴之敖者"分别是其"原初自我"与"社会自我"的隐喻化身,两个"自我"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相互冲突与奇特共存,对理解鲁迅作品及其丰富复杂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与接受美学不同,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是影响研究的一部分。它的对象不止是文艺作品作用于读者的过程,而且是各种文化因素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宗教、伦理——以文艺为主体的发动者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必然凝结在作品里。以往的比较文学批评,在研究接受对象时,大都局限于对作者读书、旅行或翻译的实证性考察,往往看不到这些行为背后的理论意义,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作者的文化范型和心理模式在作品的选择和解释时的巨大作用,以致在评价作品时,对作品的民族个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  相似文献   

18.
《伤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最后一句广东人民出版社《王安石诗文选》注:“乞,取讨。之,指仲永的诗。”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古代诗文助读》注:“有的人拿钱求取仲永的诗。”中学课本注:“乞,求。”显然也将“乞之”理解为求取仲永的诗。按这样训释,邑人为什么要“以钱币”求取仲永的诗呢?得其诗又有何用呢?实在使人费解。按“乞”属于正反同词中的施受同词,既可用于受事者,训“求取”;又可用于施事者,训“给予”。北京师大《古代汉语》下册云:“正反同词中还有一种主动与被动、施予与接受、向此与向彼都用同一个词表示的情况,统称为施受同词。”《左传·昭公十六年》:“毋或(即‘丐’字)夺。”孔颖达疏:“乞之与乞,一字也。取则入声,与则去声也。”《广雅·释诂》:“乞,求也”;“乞,与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但在弃医从文的时候,却非常喜欢浪漫主义作品,如拜伦的《海盗》等浪漫传奇。那么,青年鲁迅对于浪漫主义作品的热心,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以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给他的现实主义作品打上了怎样的烙印?其现实主义作品中的浪漫因素与一般的浪漫主义又有什么不同?并怎样构成了鲁迅作品的美学风格?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深入探讨。本文仅就拜伦的《海盗》对鲁迅创作的影响,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废都》现象透视──兼谈经济大潮中文艺的发展趋向陈长生初版《废都》,旋即30万册售磬。报纸吹:当代《红楼梦》,传世之佳作;报纸捧:当代新突破,出版新现象;文人传:作者获酬100万,“文学升值有望”。在当今不太景气的文坛上出现的《废都》好似一颗爆炸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