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基于自身生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人正是由于在自身需要的驱使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和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这样,马克思就从具体人性的视角规定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水库贫困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因居住空间强制性位移而发生断裂与重建。通过对丹江口水库移民S村的个案研究,对水库贫困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实践样态及生成逻辑进行考察。首先,水库贫困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未能完全从迁出地“脱嵌”,亦未能实现在迁出地的完全“嵌入”,呈现出“半脱嵌”于迁出地和“半嵌入”于迁入地的实践样态;其次,水库贫困移民社会关系网络样态的生成因由包括因空间隔离而产生的社会交往的“两地化”、因社会隔离而产生的社会交往的“标签化”以及自我隔离所产生的社会交往的“内卷化”等三个层面。最后,基于对水库贫困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实践样态及生成逻辑的考察提出“关系贫困”的概念,认为水库贫困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处于一种低层次水平,关系资本的存量较低,水库贫困移民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致使其自身缺乏改变贫困的社会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1 8 5 7~ 1 85 8年经济学手稿》中 ,马克思通过对交换价值这个异化的社会关系的分析 ,发现了交换价值本身包含着社会关系的异己性。在流通中表现为平等的人的社会关系 ,实际上蕴涵着本质是工资与资本的对立。马克思用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对社会关系物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颠倒的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层的解蔽 ,说明了作为交换价值的物化劳动同作为使用价值的活劳动之间的交换是社会关系物化发生的最终原因。因而马克思此时是把异化看作是一种现实社会关系中发生的客观自反性。此外 ,马克思还从主体———人的角度出发在交往的历史形态中准确定位了社会关系物化这一现象并论证了其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紧密联系,简单的可以把其串成为马克思从人的劳动与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的需要如何体现劳动与社会关系、通过自身需要如何满足自我塑造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个界定,从某种特定的角度来看,在内涵上来说,较之劳动和社会关系总和的界定更为深刻,在外延上较之更宽泛,人的本质即人的需要概括了前两个界定。人的需要是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内在根据、是人类不断进行劳动创造的内在原因、更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本质之一。可以说人的需要是劳动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综合。因此,人的需要更好的体现了人的本质。也是马克思所强调的。  相似文献   

5.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到自我超越.不仅如此,马克思研究问题时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乃至建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形成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发展而来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划分为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三个时期,其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形成发生于第三时期,形成的标志是其这一时期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法律观的转变在逻辑上的集结点是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也就是说,马克思对法的探讨一直都与其对人的本质的探讨紧密相关。当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产生转变时,马克思对法的本质的认识也发生着几乎完全相同的转变。这种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马克思始终把人看作社会关系的凝聚点。当他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进一步从社会关系中分解出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关系时,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7.
试析马克思视野下“完整的人”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整的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它的提出先后经过了多个时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1844年手稿》的初次提出,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的补充和丰富,最后到《1857—1858年手稿》中具体提出了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完整的人"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意味着人的本质丰富性;他要全面占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解;最后人还要以一种健全的生命方式来存在。"完整的人"需要在人的社会历史中生成,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这一过程要借助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同时还需要通过共产主义运动;除此以外,人类的历史必须由地域性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全面促进人的发展,和马克思"完整的人"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8.
批判与超越费尔巴哈的类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与赫斯1844年的思想交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中,马克思遭遇无法从先验的类本质推导出人与人现实的交往关系的理论危机,赫斯在《论货币的本质》中以共同活动(Zusammenwirken)将外在性、生成性和历史引入有关人的本质的论述之中,构成了马克思在1844年解决其思想危机的理论先导,使他发现了社会关系在分工和交换中经验生成的现实机制。但马克思此时期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重新评述,又使他进一步深入到交换背后的对象化劳动,揭示对象世界不仅是人格的感性存在形式,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生成的经验中介,回答了人的历史生成何以可能的问题,为彻底清理费尔巴哈的类哲学影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赫斯却拒斥私有财产和货币这种特殊性的中介,造成他只能通过爱的情感和意识的觉醒实现社会主义,无法真正克服费尔巴哈的影响,最终与马克思分道扬镳,走向真正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有三个最著名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的本质即劳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这三个论述紧密联系,构成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论述。以往有的论者,常常局限于马克思的某一经典论述,来探讨人的本质,未着眼于马克思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本质观。本文在揭示传统哲学探讨人的本质的方法论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认识人的本质的方法论原则,即从劳动—社会关系—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定义,不是马克思的定义,是社会性本质论者在篡改马克思的论述后强加给马克思的。他们打着马克思的招牌,推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论,并误导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和学子,使他们上当受骗几十年。笔者对马克思的论述进行汉语句法结构等分析后,才知道马克思表达的真意是:马克思从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出发,否定和批判了费尔巴哈把抽象物当成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并指出"抽象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表达"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定义。笔者还从事物本质的定义及其规定性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等方面证实了人的本质只能是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看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是对其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站在这个理论视角上,我们能探索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如下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13.
宁夏生态移民搬迁后,与他人生活空间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互相接纳为移民社会关系的重构提供了必要条件,移民逐渐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但在原居民主动排斥和生态移民自我封闭的双重因素影响下,移民社会关系重构仍面临着一定困难,需要通过强化移民心理干预、借助媒体争取社会支持、缓解公共资源竞争、改善移民生计资本等措施实施干预,帮助移民尽快重构社会关系网络,推动和谐移民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认为,作为终极实在的本体是既定的、不变的,整个人类世界是预成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则认为,人类世界的本体是动态的、生成的,自然界、社会和人就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生成的。马克思生成的实践本体论的诞生,实现了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变;确立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维度;实践本体论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试图从种间视角去考察人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类本质。但人类天生不是孤栖动物,而是社会存在物。因而,马克思又从人际视角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综合两个视角,则可以说人是社会关系中的劳动存在物,人的劳动类本质预示了"我"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目的和第一需要:自主活动。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有两个最著名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活动,即劳动或实践,这是马克思从价值层面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考察,是人的最高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的具体的现实的展开形式,它是人的历史或现实本质.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劳动是内涵,社会关系是外延.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对人的本质的论述。通过分析人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及其所处的周围环境,马克思正确指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第一次从劳动出发去说明社会历史。从社会关系出发,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性论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现象的基础上,指出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为研究具体的人确定了科学方法。在马克思那里,无论人的对象性活动,还是社会关系,都统一于人的实践,实践才是把握人的本质的关键。这一思路改变了传统哲学对人的抽象,使人的问题的研究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为现实的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的本质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含义应该是其一般本质、类本质及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不失为天然求生的存在物,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这一根本性质作为潜在的目的,一直激励着人在其实践活动中努力实现着以主体为我性、自由自觉性、主动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为特征的能动性;而在实践、交往、合作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关系.所以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本质,应该只是人的个体本质.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社会整体论、社会批判论和社会发展论。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应从社会整体的视角考察其中的各个子系统乃至每个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论以人的尺度即人道主义为标准,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异化理论为框架,以实践即改造现存世界的学说为其结晶。马克思不仅坚持社会整体论和社会批判论,而且还坚信,社会是在不断进化和发展着的,并以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探索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及其实现途径。正确理解并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推动社会变革和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站在关系的立场阐述了劳动范畴,而且从社会关系出发对经济学的重要范畴——商品和资本——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物性,而是在于以物的形式承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资本也不是一种物,它也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只能是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因此,从关系出发厘定劳动、商品和资本等几个重要范畴,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立足点,也是理解《资本论》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