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4,(4):109-115
在康德《实用人类学》中存在着极为丰富、深刻、透辟的时间性美学思想,他不仅认为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开启并完善地持存着人类的兴发性经验,而且从内时间意识是否流畅的构成角度对比了审美活动与科学认知活动的区别。康德还把审美活动置于"生活-之中",为审美价值在时间性的绽出上觅得坚实之所,并把这种时机化实现于流畅的审美活动所呈现的内时间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2.
论物质生产领域审美文化的本体──技术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经验和所创造价值的积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贯穿文化一切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不占而喻,审美文化赖以形成的基础是人的审美活动,即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并给自身带来愉悦的精神实践活动。提到审美活动,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传统的艺术活动,因为它的宗旨就是创造美,直接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与之相关,美学史总是研究艺术哲学,对艺术美的规律研究得十分深细。其实,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以对世界的物质实践掌握为基础的。最初,它同对象一实践改造活动完全交织在一起,后来才逐渐成为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3.
论旅游审美与导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维珍 《学术交流》2007,(1):122-124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审美文化包括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三种类型。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旅游审美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旅游审美实质和旅游审美价值的差异。导游员在旅游活动中是审美信息的传递者和审美活动的调节者,作为沟通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的服务中介,对于提高游客旅游审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强制阐释论"与"公共阐释论"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这就是审美活动作为流畅的时间意识或时间视域。在这一前牵后挂、晕圈化的愉悦过程中,审美主体始终指向审美对象,且这一时间意识是由审美主体与特定的、高度固化而不可能进行化约、改易的构成艺术作品诸因素之间的空间性关系所奠基的。西方当代文论中的"强制阐释论"倾向就是以科学主义的无时间性、非时间性来僭越审美活动的时间性,取消了审美活动作为时间意识的流畅性及其空间构成的固化。就"公共阐释论"而言,不管是个体的还是群体性的针对文本的审美活动,都会呈显原发性的、前反思的、前理论的公共状态,而且这一公共状态的内在机制正是"同时性",也就是高度固化的、时间意识相位完全一致的审美活动作为域状时间在不同审美主体之上的演历,文本自身的意蕴与阐释活动自身的意义皆然,审美共同体的产生正是审美时间视域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艺术是创作主体心智的伟大创造;审美活动则是主体自由自觉心灵的观照。艺术品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超越。艺术的自觉就表现为艺术家的审美主体在超越与回归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审美自觉不仅与情感有关,而且要使一些艺术作品具有一种超越原作者意旨和境界的弹性和暗示力,它不但使我们得到美感的愉悦,并且要指引我们去参悟宇宙和人生的奥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整体生存结构,从而把对人类自由解放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自由活动之典范的审美活动的考察,由此丰富发展了其哲学思想。具体而言,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审美主体能力和客体条件的破坏,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通过追问审美活动的社会现实基础即自由时间的充分运用,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由活动的对抗性,寻找到现实政治经济活动与审美自由活动的可通达性和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更好地理解美的理想追求在现实生活中的定位,更好地立足现实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7.
“人格”是个心理学概念,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爱好、兴趣、习惯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所谓悲剧审美人格,即是指个人在悲剧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爱好、兴趣、习惯等心理特征。 任何悲剧理论都是对一定悲剧创作实践的总结和概括;而任何悲剧创作又是受观众以及作者本人的审美人格制约的;透过某一悲剧理论,可以窥见相应时代悲剧审美人格的状况.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悲剧理论的集大成者.集中地表达了他的悲剧理论的《诗学》,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为“第一篇是重要的美学论文”,这不仅是因为它的概念在欧洲…  相似文献   

8.
情感性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性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都不悖于此。当代的体验美学理论是对审美活动的情感性解释的最深刻也最充分的理论。然而 ,东西方的艺术花园何以摇曳着它们各自独特的风姿呢 ?从东西方艺术理论的阐释中 ,从东西方艺术文本的存在体式中 ,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东西方审美体验方式的不同。把审美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较时 ,情感性与形象性不仅是审美活动最根本的特性 ,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鲜明的特性。当把东西方传统审美文化活动相对照时 ,“悟”与“思”这两种审美体验方式就成为东西方审美活动相区别的鲜明特色。就…  相似文献   

9.
人权是涉及人类日常生活、价值取向、政治哲学、国际交往及至全球准则的集合性概念,不可避免地伴生着适应人类生活各层面的道德。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属性。其中道德属性是人权的本源性属性和精神追求,法律属性是制度性保障,政治属性是本质,经济属性是基础,社会和文化属性是渊源。多重属性的耦合互动构成了对人权完整的理解和认知。然而,鉴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政治准则和人文传统的差异,不同国家和不同人群在认知人权时往往存有不同的价值偏好,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人权认知的片面性及由此引发的日益激化的人权观纷争。人类要平息这场纷争,必须首先摒弃各自的价值偏好,对人权的多重属性达成认知上的“求同存异”,这是重要的观念前提。  相似文献   

10.
梁实秋散文叙述了传统文人的文化心理与行为模式,刻画出一个具有传统意义的士大夫式的文人散文形象,体现出儒、道、释三位一体的文人文化人格。其文化人格是由孔孟的“君子”道德人格及道释消解洒脱而获得心灵自由的心理人格结构而成,由此构成了梁实秋散文的审美取向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年鉴进入转型期 ,出“精品”已成为各年鉴出版单位的共识。所谓“精品” ,不但在装帧、印制上精美 ,而且更重要的是应体现在内容和价值上是精品 ,以不显见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人的文化知识和审美观念的构成。因此 ,有必要认真研究年鉴美学特征 ,充分了解年鉴所具备的审美价值 ,这对于我们认识年鉴美感的规律 ,把握人对年鉴的审美活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鉴美的基本特征年鉴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年鉴美的基本特点、美感和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美 ,是一种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人具有怡情悦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审美活动与科学创造本属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一是寻美,一是求真。但两者之间又确有密切的联系,探清它们的关系,对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拓展审美的领域,认识审美教育的意义,都有重要价值。本文不想对两者的关系作全面的考察,只就审美活动对科学创造的作用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韦林枚 《创新》2013,(4):109-111
图书编辑美学属于美学的分支学科,是基础美学走向分化的产物,是研究图书编辑活动中审美活动和审美规律的学科。通过对建构图书编辑美学的必要性、图书编辑美学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构成、图书编辑美学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原则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关于图书编辑美学理论建构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由艺术创作过程的本质特征所决定,艺术创作过程是以艺术家为审美主体、以客观生活中的审美客体为审美对象、由艺术家的艺术(审美)实践所构成的审美过程。“真正的审美括动,应该建立在创作过程、或艺术欣赏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应该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来考察审美过程的各种中介联系。”①本文将从艺术家(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入手,大略地考察艺术创作过程必经的各个阶段和中介环节,以及在此过程中艺术家的审美感觉、知  相似文献   

15.
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心理过程的一个体系,可以分为构成它的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社会心理学讲的构成民族心理的稳定部分——民族的审美趣味与性格和动态部分——民族情感是构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审美意识层次。审美意识做为自觉意识,包括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理性层次、审美趣味和审美理解的知性层次以及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感性层次。集体无意识是构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部分——潜意识。潜意识作为显意识的源泉与基础,在外部刺激和召唤之下能够升华为显意识。显意识也可以通过积淀转化为潜意识。因此,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不能人为地割裂、对立起来,应当看成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班固对于屈原及《离骚》的批评,包含了人格批评、伦理道德批评、审美批评三个方面。"露才扬己"虽是屈原悲剧性的性格缺陷,不符合中庸的标准,但却揭示了屈原人格层面中最本质的一面,已具性格批评的特征;《离骚》的创作动因是忧愁幽思,文本内容又多虚无之语,道德内涵不合经义法度,故不可与《诗》《书》等儒家经典等量齐观。这是一种理性的价值判断;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观照,《离骚》弘博丽雅,堪为辞赋之宗。屈原从容英华,衣被后世词人。皆有别于经学和一般辞家。对屈原地位及《离骚》艺术特征的高度评价,体现了班固自觉的审美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7.
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是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塑造审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论美的规律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第一个前提。美的规律便是造就有生命的个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规律。审美是人作为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类社会的驱动力。丑作为美的伴生物,不表现人的本质,“审丑”永远取代不了审美。研究美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探讨了美的规律的宏观方面,并论征了它的某些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为一种商品,也有一般商品的两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文学作品的使用价值,即对于人的有用性。这是由其本身的思想、艺术内容构成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则和一般商品价值一样,都是人类劳动的凝结。  相似文献   

20.
丁雪峰 《社科纵横》2006,21(9):97-98
近代民法人格制度是近代哲学和法律发展的产物。民法上的人格是人们平等、自由、独立且不可变更不可转让的资格。近代民法以人性理论为价值基础,其人格制度具有伦理属性。法人只是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的一种制度性工具,不能因其被赋予权利能力而使自然人人格的伦理属性被隐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