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信奉多神宗教的古希腊,宗教仪式成为与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仪式的性质分为“敬奉”与“驱邪”两种;多种多样的宗教仪式渗透到了希腊人的生活各个方面,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仪式进而理解宗教是人类学研究宗教的重要路径。地方守护神信仰是藏族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本文作者通过对青海黄南藏族村落守护神祭祀仪式的田野考察,并深入仪式背后,将仪式与村落人们具体的生活关联起来,对仪式展演及其结构、仪式中的人神关系、人神交流方式以及仪式对村民生活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进行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3.
仪式活动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维系信仰的策略之一.在雪域高原地域与宗教双重背景之下,藏族的煨桑仪式自形成之初至今,无论是作为宗教仪式还是作为民间性的活动都发挥着心理调节、规范与教化和社会整合的社会功用,但是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煨桑用物、煨桑习俗等方面发生着变迁,民族文化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去思索。  相似文献   

4.
宗教仪式与村落生活密切相连,它是世俗社会与神圣社会取得联系的途径.宗教仪式分为两类:强化仪式与转换仪式.文章中选择了畬族的强化仪式——“做福”及转换仪式——“传师学师为”为切入点,重点探讨这两种宗教仪式与畬民村落生活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是相辅相成的,形而上的宗教信仰,大都经由一系列充满象征意义的宗教仪式而得以实践与传承。上刀山下火海是傈僳族原始宗教仪式中程序最为繁复,文化意义最为丰富的综合文化事项。运用宗教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泸水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展演场景中仪式过程为考察对象,对解读该仪式的文化象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俗宗教活动在华北村落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妇女的参与在民俗宗教活动,尤其是仪式和相关知识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不过,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民俗宗教仪式活动过程中的角色分工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性别角色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7.
狂欢节是欧洲宗教节日的一部分,在《圣经》中有所记载。从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宗教活动,可看出狂欢节起源的宗教意义;巴赫金本人的世界观具有宗教性,由狂欢节衍生的狂欢理论起源于宗教仪式,如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祭仪式。在狂欢理论萌芽、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中世纪宗教环境的束缚,洋溢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狂欢理论的思想渊源、叙事方法、表现内容、精神诉求,都可以找到宗教仪式的影子,所以狂欢节自始至终都不仅仅是一种纯娱乐的活动,而是城邦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一部分,狂欢理论也是西方古希腊、中世纪宗教哲学的衍生物,只不过是在当代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日益淡化了隐含其间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8.
论藏族社会中的藏传佛教仪式及其社会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仪式是“行动的宗教”在藏族社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吸收了本教部分仪式的藏传佛教仪式对藏族个人和社会具有心理慰藉和社会整合功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调适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有关古埃及宗教仪式的研究向来以人类学仪式理论为基础,主要突出宗教仪式的宗教意义,对其世俗内涵的发掘不够。通过对古埃及新年节的考察可以发现,古埃及宗教仪式具有很强的世俗意义,尤其对王权统治的运作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是以国王为首的统治阶级用于宣传王权观念或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根源。将仪式理论的基本观点与辩证唯物主义史学研究视角结合起来,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埃及宗教仪式和社会。  相似文献   

10.
以收藏于英国牛津大学伯德雷恩(Bodleian)图书馆的S3451号瑶族宗教经本为例,将其中的"关告科"与"开解科"两节仪式与汉地道教的科仪文本相较发现:无论是从神学观念还是从仪式程序、具体环节来看,瑶族的宗教仪式皆有着浓厚的汉地道教色彩,实际上是对汉地道教斋醮科仪的一种"借用"。通过这种考察,可以确证瑶族宗教仪式中的汉地道教元素,有助于深化学界关于瑶族宗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神话──原型的批评方法来论述曹禺前期剧作的仪式性。全文分两部分:一、仪式:从世俗上升到宗教。仪式应该有三个层次的建构:世俗仪式、审美仪式与宗教仪式。曹禺的前期剧作作为一种审美仪式,是与宗教仪式和世俗仪式上下贯通的,并以世俗(社会──政治层面)和宗教的双重特性获得极大成功,成为一种类似于马丁·艾斯林所说的“国家的仪式。”二、祭典:从宗教转化为象征。曹禺的前期剧作,首先是一个神话祭礼的世界、一个原型象征的世界。观众为什么对曹禺剧作那么迷恋,就是因为曹禺的前期剧作孕含了神话祭礼──原型象征的模式,因此曹禹的前期剧作不仅是仪式性,而且也是象征性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俄巴是藏族地区民间的宗教师,属于藏传佛教宁玛派。他们既成家继嗣,又专营宗教,可谓"兼职宗教师"。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资料,探讨了俄巴群体的特征、培养和传承方式、活动场所、宗教仪式及其社会影响等。作者认为俄巴最能体现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特征,他们不仅是佛教民间化和本土化的典型个案,也是藏区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者对藏族羌姆仪式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笔者在两年内,对宁玛派新龙古鲁寺的"次九"羌姆仪式做了一些田野调查工作,将其历史、仪式流程、仪式含义以及其宗教意义等做了一些描述.其中也对金刚舞的起源,同原始宗教舞蹈与祭祀舞蹈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艺术原本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他们却有时结合在一起,形成密切的联系。藏族宗教艺术即是集宗教与艺术于一体的产物,它对藏族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该文在介绍藏族宗教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就宗教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期回族小说叙事中,宗教因素的进入使文本呈现出与世俗叙事不同的逻辑与结构。这种宗教对日常生活的再结构首先表现为给日常生活环境涂染了宗教色彩,其次表现为人物处理日常生活方式的宗教化,最后体现为日常生活的仪式化。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叙事,因为宗教因素的介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汉族日常叙事的意义生成方式。  相似文献   

16.
老刘寨苗族“祭龙”仪式在构筑起村寨生活秩序制度性网络的同时,又将其内化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将其视为自身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常态化机制。与其说祭龙仪式是一种宗教行为的展演,毋宁说是人们正常生活得以进行的秩序所在、一个日常生活的制度性要素。  相似文献   

17.
体验与信仰——当代中国汉民族宗教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汉民族宗教体验调查"为基础,就当代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与宗教信仰、宗教体验与宗教行为、宗教仪式与宗教信念等关系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宗教体验可以作为宗教信仰的依据"、"宗教体验传统被颠覆"、"宗教仪式不能完全证明宗教信念"等命题的论证,揭示了当代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现状.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定生活方式和内容,而且对于民族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饮茶与饮酒是藏族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内容,也是除宗教以外藏族文化的中心内容.对藏语中有关"茶"与"酒"词条的语言学分析,显示了特定词汇的表达在民族文化观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藏族傩文化滥觞于远古,后又受多元宗教文化的影响,带有鲜明浓厚的雪域色彩。藏族傩文化异常丰富瑰丽,渗透和反映在藏族人生存空间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祭祀仪式上的傩艺表演,把远古文化和宗教精神融为一体,并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藏传佛教作为藏族民族文化核心为基点,以朝圣为一般藏族民众宗教信仰的表现形态为出发点,提出了对藏民族宗教朝圣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根据宗教学关于宗教起源的研究提出了宗教朝圣的本质是宗教信徒为满足自己需要让自己的灵魂与精神世界中所虚构的神圣敬畏的灵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不同宗教的朝圣差异只是在灵魂沟通的主体、仪式和时空上的差异。由于藏传佛教朝圣的特殊性,本文也初步提出了对藏传佛教研究中应注重的几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