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散文诗作品为例,分析其如何凭借以现代情绪体验为表现内容的文类特质,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掘进和自我表现的艺术张力,对现代性的审美空间进行开拓与建构,揭橥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内心的深层意识和情感潮汐,成为个体对自我冷静沉思,对社会反省批判以及美学旨趣深厚的文学读本,呈现了审美情感模式内在结构的变化在文学创作上留下的烙印。  相似文献   

2.
美籍华裔作家的作品给读者呈现了诸多沉默的人物形象.本文以谭恩美的四部作品为例,借助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苏珊·兰瑟的女性叙述声音理论,探讨作品的沉默主题,分析沉默的原因、内涵以及作品中女性如何打破沉默.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解读谭恩美的作品,领悟她在作品中建构华裔女性话语权和多元文化共存景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全之 《东岳论丛》2005,26(1):126-130
晚清小说家们的政治热情,使他们在作品中尽情地展开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由此形成了乌托邦小说的创作热潮。在这类作品中,现代科学与民主制度占据着重要地位,启动了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但遗憾的是,这些作品都将表现的重心置于社会制度的建构上,没有给个人预留出足够的位置,没有摆脱民族主义的束缚,从而使这些作品显得空泛、粗疏。  相似文献   

4.
自1925年后出现的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文学"作家对中国的描述与同时代在五四精神氛围中从事写作的作家笔下的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差异主要表现为,革命文学在讲述苦难的中国故事时在作品里对置中国于苦难境地的根源做明确的指认,并刻画民众的觉醒和反抗,以此来凸显中国的生机所在。革命文学这样来讲述中国故事是革命文学作家已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国民革命意识形态,并以此来作为理解中国的思想图式和建构作品的结果。这标志着中国文学意识形态化的萌芽。  相似文献   

5.
以异质文化为研究背景,针对非裔和华裔在美国社会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以非裔文学和华裔文学中代表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类文学集中展现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总结非裔和华裔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影响其文化身份建构的因素,探讨白人主流文化与非裔和华裔本民族文化各自对建构文化身份的影响,提出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双重性文化身份建立的必然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异质文化为研究背景,针对非裔和华裔在美国社会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以非裔文学和华裔文学中代表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类文学集中展现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总结非裔和华裔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影响其文化身份建构的因素,探讨白人主流文化与非裔和华裔本民族文化各自对建构文化身份的影响,提出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双重性文化身份建立的必然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一路格桑花》的文本分析,采取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渐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展现作品中触动读者灵魂颤动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并通过分析作品叙事艺术语言的建构形态以体现作品艺术感动的生成方式。  相似文献   

8.
艺术形式的概念是一个美学的基础概念。从外部讲艺术形式是一个多层面的关系性存在 ,在与不同概念形成的不同关系中表现出不同的意义方面。从内部讲艺术形式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关系的关系 ,以形式为建构规则的关系。艺术形式建构关系在欣赏过程中表现为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内容判断,《鶡冠子》应属战国末期至秦朝初期的作品。鶡冠子继承了老庄的社会理想,仿庄子建构了一个以“素皇内帝之法”为内核的理想国,同时对非圣贤之君治国的不良后果提出了补救措施,其国家形态表现为以法治为特征的中央集权制。冠子的理想国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并充分地汲取了阴阳家、法家和儒家的思想,是规划政治大一统的理论蓝图。  相似文献   

10.
浩然表现"文革"前农民生活作品里的世界,不是艺术真实,而是他用从理念出发的主观主义、自上而下建构的表达性现实.它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阶级斗争,具有宏大政治意义、高度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农民日常生活.浩然借写<金光大道>成功创立了想象、表现和建构农民生活的新方式.他是毛泽东时代的标志性作家,<金光大道>是集大成的"社会主义文艺"著作.晚年,他虽在实践上颠覆了表达性现实,但仍倾力为其作品的真实性辩护.这表明,他深深迷恋着表达性现实.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作品中表现的女性意识对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使女性意识的发展实现了两次突破.她最先把"性爱"引入女性文学,以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自己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和角度;她自觉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女性话语的抒写,进行女性主义文本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觉醒》与《寡妇赞歌》都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以女主人公觉醒后开始身份建构为线索的小说。两部小说在叙事手法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但两位主人公基于相同目的的身份建构之旅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试比较两部作品中促进主人公觉醒的相似积极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她们的影响,从而解释其身份建构结果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现代美学家们对艺术的理解为关注核心,尝试从审美、启蒙和革命的多元视角来切入中国现代美学建构的内蕴问题:一方面具体揭示其建构内蕴的不同表现及成因,另一方面深入探讨其不同内蕴间所形成的张力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美学现代建构内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与传播符命神话是古代中国开国帝王建构王朝天命最常用的政治传播手段。这些符命神话或者表现为以帝王身体为载体的感生、相貌异象、异事等帝王神话,或者表现为以自然异象或谶言为载体的一般符命神话。在符命神话的传播中,历代王朝既运用以官方信息传递系统为载体的官方传播模式,也依靠以谣言为载体的非官方传播模式。符命神话在王朝天命的建构中是有效的,不仅是因为其传播的速度与范围非常可观,更是因为这些符命神话的制作是基于当时民众普遍的信仰与历史记忆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杨霓 《学术探索》2013,(6):129-132
王尔德在人生和作品中表现出许多矛盾面具,引人关注。借用韦尔施对现代审美活动的分析可以看到,王尔德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为艺术而艺术地生活”信条和人生艺术化的“为艺术而成为艺术人”信条当作“为艺术而艺术”唯美理论的注释和扩展,通过塑造矛盾面具,进行多重自我建构,体验丰富的艺术人生,使自己的审美追求达到极致。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小说作品大都反映了华裔作家对美国华人生存状况的不满,以及对华人社会种种问题的困惑,因此很多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都表现了对美国华裔女性未来发展的理想化憧憬。美国华裔女作家任壁莲在其作品中从多元的文化族裔视角提出了颇为独特的族裔身份观,表达了作家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国族裔关系和族裔身份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7.
<正> 无论是鲁迅喜爱的大禹、墨子,还是鲁迅自称受其影响的老庄、韩非,都无法取代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正宗或正统地位。说中国的伦理与政治秩序是孔子建构的,或许不是妄言。因此,在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前期杂文中,鲁迅对孔教及其伦理与政治建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种抨击以一种整体扫荡、摧枯拉朽的姿态,表现了鲁迅反传统主义的激进  相似文献   

18.
肖军以长达20年的艰苦历程,创作了80万字的长篇小说《过去的年代》(原名《第三代》)。作品以近代社会复杂多变的转折时期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东北人民在苦难屈辱中表现出的充满悲剧色彩的抗争精神。作者在艺术上不懈追求为作品表现悲剧色彩增添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怀特海在其宇宙论建构中尝试以一种整体性思维,通过"创造性"(creativity)为事实与价值的融合提供形而上的理论支撑,但因其过于客观化的描述使得其作品中主体性的丧失而无法将这样一种融合贯彻到生活实践本身之中.因此,事实与价值的分裂反映的是人性自身的分裂,其解救之道不仅仅关乎一个理论建构的问题,更为根本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自身生存方式的反思与抉择.  相似文献   

20.
美国现代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慈悲》为读者呈现了美国殖民地初期女性叙述声音的魅力,文章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兰瑟关于叙述声音的理论,通过分析作品从叙述声音角度对女性话语权的建构,揭示建构女性话语权的重要意义,以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